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途径探析
2017-01-10贾思远
贾思远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途径探析
贾思远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受内、 外环境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在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上出现非理性倾向: 对主流文化价值观认识弱化、 对传统文化观念淡薄、 对西方外来文化的盲目趋从。 作为新兴传播方式, 新媒体不仅能够深入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 而且其趣味性、 新颖性、 多样性的特点也迎合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 因此, 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 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 首先,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树立正确导向; 其次, 推进网络舆论环境与高校新媒体环境的协同共促; 最后, 进一步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 对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进行有效监管。
中华文化认同; 大学生; 新媒体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激烈, 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 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逻辑前提是培育高度的文化认同感。 只有在中华文化得到人民群众更深层次认同的基础上, 我国才能培养出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心、 自豪感, 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自觉、 自愿地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当代大学生是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是能够实现国家更好发展的栋梁之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 中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能否保卫好人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大学生的作用不可忽视。
1 大学生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 主流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仍然是积极的、 理性的, 拥有较高的文化自觉性, 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 然而, 部分大学生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对待中华文化主观、 片面, 存在感性认识偏多、 历史意识淡薄、 功利性色彩浓重等问题。 具体表现为: ①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认识弱化。 当前我们所坚持并弘扬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价值体系, 是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实践中, 经过长期检验而形成的, 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 当代大学生陷入了激烈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困境, 由于大学生自身的文化鉴别能力较弱和社会阅历较浅等因素, 造成了大学生盲目地认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化, 致使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淡化、 心态失衡、 诚信意识不强、 责任意识较差和传统美德缺失等严重问题, 甚至引发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弱化。”[1]②对传统文化的观念淡薄。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曾经一度成为其他国家学习、 借鉴的对象。 然而, 受近代以来几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 已不再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体现在教育领域, 部分大学生已不再深知“传统”和“经典”到底是什么, 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精神又是什么。 “在这一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凸显出他们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的问题。”[2]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盲目趋从。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各领域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 西方的各种思潮涌入我国, 其中不乏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 大学生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 辨别能力比较弱, 受这些外来思潮的影响较大, 部分大学生就形成了“崇洋媚外”的心理。 正如学者余英时所评价: “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 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3]256
环境具有塑造功能, 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4]92造成大学生群体对待中华文化认同度降低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 包括社会大环境、 学校环境、 家庭环境、 舆论环境等一系列外部因素。 外部环境系统具有动态性、 复杂性的特点, 在不同时期、 不同背景的作用下, 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这些外部环境因素能够形成一定的选择导向, 潜在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进而促使大学生去选择和接受这些思想文化信息。 二是内部环境的影响, 包括人格环境、 观念环境、 语言环境等一系列内部影响因素。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 对于不同文化的敏感度高,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然而, 其所具备的社会经验少, 在认识纷繁复杂的事物时缺乏理性的思考, 容易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 当前, 各个社会领域更替频率加快, 新兴事物层出不穷, 社会环境变化多端, 人们更加讲求效率与效用。 如果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老套、 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就容易受到人们的冷落,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大学生更为青睐现实感强的流行文化、 西方文化了。
帮助大学生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促使一种文化被个体选择、 接受、 内化进而外化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手段、 方式有很多种。 新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 虽然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属于外部影响因素, 但是却可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 其生动、 形象、 感染力强的特点又迎合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 满足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 所以,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强大的传播手段, 通过正面的、 非强制的、 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 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群体的重要作用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 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 通过互联网、 宽带局域网、 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 以电视、 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 向用户提供视频、 音频、 语言数据服务、 连线游戏、 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5]4并不是所有新出现的媒体都可以称作新媒体, 目前, 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媒体, 因为只有这两者才具有真正的互动性。 新媒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更新速度、 覆盖范围、 时空限制性、 交互性等方面的局限, 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 高效。 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 接收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性增强, 客体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参与者, 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这有利于汇聚各种思想、 观点, 从多角度看问题, 凝结集体智慧, 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由于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信息发布主体多元、 成本小, 所传输的信息量大、 内容繁杂, 从而导致了新媒体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 虚拟性、 商业性、 功利性较强, 而引导的方向性、 目的性不明确。 在这样的情况下, 新媒体环境容易造成泥沙俱下、 鱼龙混杂的局面。
据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6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51.7%。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为92.5%。 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 其中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30.4%。[6]以上数据表明, 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且已成为青年群体接受讯息的重要手段。 对于大学生来说, 电脑和智能手机是他们获取信息、 更新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些设备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以至于很多人沦为“低头族”。 新媒体在便携性、 普及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媒体, 基本涵盖了电视、 广播、 杂志、 报纸等传统媒体所具有的全部功能。 相较于传统媒介来说, 新媒体更具多样性、 趣味性和自由度, 对客体的感染力、 冲击力更强,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对信息的要求。 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传播渠道, 新媒体可谓时时刻刻都在对大学生产生着影响, 在帮助他们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上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3 新媒体环境下的解决措施
新媒体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大众传播媒介, 通过营造网络舆论环境, 在与线下的社会舆论环境相结合之后便会形成“蝴蝶效应”, 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 针对大学生的生活环境而言, 促使网络舆论环境与高校新媒体环境同向发挥作用将会对大学生产生全方位影响, 对其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1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树立正确取向
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 新媒体信息的发布没有严格的“议程设置”。 传播信息的门槛较低, 信息的权威性、 准确性不足, 个体受到道德准绳、 价值规范等方面的约束力较小, 致使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 而每一个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生活背景、 家庭状况、 知识结构不同,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也不尽相同, 对于同一条信息的感受、 反馈更是截然不同。 同时, 相对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 每个人所能够接收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 这就会导致不同的人通过网络自愿选取、 接受不一样的信息。 在这样的情况下, 对新媒体传播平台进行管理、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树立正确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需要在充分发挥新媒体强大功能的基础上, 增强道德准绳的软约束作用, 尽可能地规避新媒体应用中产生的消极影响, 营造一个健康、 理性的网络舆论环境。
3.1.1 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 专业技能强的专业评论员和网络警察队伍
网络评论员和警察队伍要实时监督网络舆论热点, 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论和回复, 积极引导舆论导向, 保持良好的网络秩序。 针对歪曲、 诋毁中华文化的观点予以回击, 对传播煽动性、 反动性、 丑化攻击中华文化信息的相关网站和网帖进行过滤及封堵, 严重者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从而形成“堵”与“疏”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还网络舆论空间一片绿色。
3.1.2 发挥大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
“意见领袖被视为能够影响他人政治、 经济与思想行为的群体。”[7]76大学生意见领袖正以自身强大的号召力影响着舆论导向, 引导着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少数人作为责任主体背负着拯救中国的责任, 背负构建现代中国思想的责任, 责任理念潜入现代中国思想的版图, 嵌入‘少数人’的精神世界。”[8]所以, 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意见领袖在价值引导方面的作用, 通过新媒体这一有力的传播平台向大学生传达更多积极正面的思想, 引导他们对中华文化形成正确、 理性的认识, 提升其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者的责任意识。
3.1.3 提高网络监督技术水平的开发与利用
高校要运用科技的力量来监控网络舆论, 提高监管效率。 在第一时间对误导信息进行处理, 而不单是靠人力来进行监管, 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从而响应政府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 使网络环境更加纯净, 网络舆论空间更加安全可靠; 使新媒体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作用, 为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正能量平台。
3.2打造有针对性的网络舆论阵地
对于大学生来说, 日常学习、 社交和娱乐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主要部分。 与之相应, 其所浏览、 接受信息的平台主要为聊天通讯软件、 网络论坛、 视频播放软件、 游戏应用和校内网站及论坛等。 因此, 高校一方面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适当融入中华文化的相关元素, 从而充分利用其影响力, 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另一方面, 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 建立一些传播中华文化的权威网站来减少网络信息碎片化、 通俗化、 娱乐化的影响, 为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提供重要渠道。 通过建设、 优化这些舆论环境, 推动高校新媒体资源与网络资源协同起来发挥作用, 使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情感认同, 进而主动学习、 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
3.2.1 充分利用高校新媒体资源
首先, 大学生日常浏览和登陆的校园网站、 高校论坛就是可以充分利用的传播渠道。 目前看来, 高校官网的内容多是对学校基本情况、 教育科研、 人才培养、 校园风光的介绍。 校园应用和高校论坛的设计、 界面编排、 导航设置也多是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 高校官网、 论坛、 校园APP不仅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重要窗口, 同时也是外界了解高校的一个主要平台。 所以, 高校在这些平台的网页设计、 皮肤设置、 排版美化、 微视频、 网帖及专题推送等方面都可以适当融入中华文化的元素, 并可利用这些平台对相关于中华文化的校园社团、 文化活动进行宣传, 从而发挥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实践意识、 责任意识。
其次, 大学生使用频繁的聊天软件和网络论坛同样应加以运用。 QQ、 微信、 微博、 百度贴吧等手机应用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大学生的手机和电脑中, 所以, 高校在利用高校官方QQ、 微信、 微博和贴吧平台传播中华文化时, 应结合这些平台的特点, 保证内容丰富实用、 语言生动有趣, 满足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需求。 同时利用这些通讯软件的实时互动功能、 表情包功能对相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使中华文化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融入他们的生活, 进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让大学生群体能够主动接收并内化这些中华文化, 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其中华文化认同感, 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小媒介。
3.2.2 着力开发相关门户网站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应打造专注于推广中华文化、 具有良好口碑的门户网站。 让其成为能够不断完善、 不断更新的线上百科全书, 全面、 生动地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与时俱进的特点, 使之成为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系统性、 权威性、 可信性平台。 推进相关门户网站的建设, 其作用如同在传统的电视媒体中打造特色栏目一样。 通过某些特色平台, 不断扩大影响、 形成口碑效应, 从而激发受众对相关内容的求知欲望。 例如, 央视所主办的“百家讲坛”栏目, 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力图达到雅俗共赏, 从而掀起了学习、 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潮, 可见建立品牌网站的意义重大。
首先, 网站内容要足够全面、 深入。 网站内容不仅要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还应包括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全面阐述、 对西方外来文化及价值观的深刻分析, 从而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兼收并蓄的特点。 通过中西对比, 使大学生明白各自文化的特色所在, 进而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民族自信心、 自豪感。 同时也为他们了解其他文化提供正确的、 可信度高的渠道, 帮助其理性、 客观地认识外来文化, 减小网络信息碎片化的影响。 通过这些权威网站的建立, 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启迪、 精神支撑、 人生指引等方面的作用, 促使大学生主动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 同时加强其在传承中华文化上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
其次, 充分运用网络视频、 公开课功能。 网络视频的播放受时空限制较小、 获取方便, 且针对同一内容的解读版本较多、 资源更为丰富, 为大学生所青睐。 相较于论坛发帖、 公众号推送来说, 网络视频、 网络公开课能够更加全面、 细致地对某一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 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 网络视频能够发挥实时互动的作用, 如评论留言、 弹幕等功能, 更多地激发起观赏者的兴趣与共鸣, 帮助受众全面准确地理解所述内容。 所以, 高校应加强对相关网络资源的开发, 丰富视频内容, 提高课程质量, 形成品牌效应, 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契机。
最后, 不断升级网站内容。 在充分利用新媒体实时互动功能的基础上, 高校应通过收集、 筛选大学生的主要兴趣点和问题点, 及时处理反馈信息, 提升文化网站对于大学生的实用性, 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促进网站与大学生共同成长。 网站运营进入正轨、 形成品牌效应之后, 逐步开发相关手机应用、 微博、 微信公众号等平台, 扩大受众人群。 在网站的建设方面, 高校还可适当吸收、 借鉴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相关经验, 促使这些门户网站快速发展。
3.3加强对新媒体舆论环境的监管
新媒体的突出优势对文化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对于文化认同的每一次起落都与它的引导有着密切联系。 构建绿色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不仅需要积极正确的引导, 而且需要硬性制度的约束。 因此, 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发挥其监管网络秩序的作用, 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面对网络空间鱼龙混杂的情况, 政府应结合具体案例、 民众意见, 制定和完善关于新媒体监管方面的法律、 法规, 规定实施细则, 搞好配套衔接。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 开放性、 互动性等特点给予了每一个用户充分的言论表达自由,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在网络上不顾道德准绳、 大众舆论的约束, 肆意传播错误腐朽思想, 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 虽然在新媒体应用、 管理方面, 我国相关的法律、 法规仍存在空白区, 但政府已在这方面着手拟定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正在进行审议的《网络安全法草案》就将网络运营者和相关行业组织的责任、 义务写进法律, 保障公民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 保障网络信息依法、 有序、 自由流动。
针对各高校的新媒体资源, 也应该在高校内部形成一套规范、 制约措施。 这一方面能够保证宣传内容的质量、 提升其思想深度, 另一方面能够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中华文化氛围。 高校应着力培养一批在新媒体运营、 人文涵养、 学生教育等方面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打造一批有深度、 有思想、 有水平的文化产品。 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舆论的强大能量, 尽可能地发挥其正面作用, 促使高校新媒体舆论环境与大的网络舆论环境协同发挥作用, 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 使新媒体传播媒介真正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 高效率的服务, 使其成为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可靠渠道。
[1] 谢守成, 程仕波. 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培育途径探析[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2): 67-70.
[2] 罗迪.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2): 106-109.
[3] 余英时. 钱穆与中国文化[M].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4.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5] 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 第3版.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
[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6-08-03[2016-11-04].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pdf.
[7] 苏振芳.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8] 顾红亮. 现代中国思想前提与责任观[J]. 浙江学刊, 2010(6): 107-112.
ThePathsofImprovingCollegeStudents’ChineseCulturalIdentityUndertheNewMediaEnvironment
JIASiyuan
(School of Marxism,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Influenced b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attitude towards Chinese culture of some college students emerges with irrational tendencies. That is to say, the weakening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al values, the weakening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blind pursuit of the western foreign culture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As a new means of communication, new media can not only penetrate into the daily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cater to the psycholog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because of the interesting, novel and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So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full use of this means to help students enhanc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First of all, actively guid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Secondly, make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of new media together play a role. And finally,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far as possible to avoid the negative effects aris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media.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1673-1646(2017)05-0093-04
2017-06-10
贾思远(1992-), 女, 硕士生, 从事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I207.2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5.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