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和价值旨归

2017-01-10张家惠

关键词:和平共同体命运

张家惠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和价值旨归

张家惠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虽然首先表现在倡导地区和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安全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但其本质上是治国理政思想的价值旨归, 并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该思想的提出经历了阐述和平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 到向国际传播、 再到揭示其人类共同价值观基石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华传统文化、 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均为其提供了思想支撑。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治国理政

2017年9月5日, 习近平主席在厦门金砖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传递出深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信号。 自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锲而不舍地坚持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在2016年七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 他表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 不仅用“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来形象阐述, 还提出具体做法, 即扩大同各国间的利益往来, 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从治国理政的国内话语体系转向和而不同、 兼收并蓄的国际表达, 不仅是建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要求, 而且充分展现了更加公平、 合理、 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价值理念, 绘制出使国家之间、 民族之间能够共享尊严与发展成果, 共享安全保障和世界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恢弘蓝图。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

适时把握世界政治经济调整的历史机遇,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将“和平、 发展、 合作、 共赢”的政治主张融入新时期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战略诉求, 行稳致远, 中国开启了全球治理新征程。

1.1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形成

命运共同体最早见于中方处理与西方关系时提出的一种各国相互依存、 同舟共济的建议。 早在2010年5月,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就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思想, 2011年9月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在纳入命运共同体概念时指出国际社会只有超越曾经的“零和博弈”理念和冷战、 热战思维等把人类拖入对抗和战乱的老路, 秉承同舟共济、 合作共赢的新思路, 才能最终勾画出人类社会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 寻求出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开辟出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1]面对新局面, 党中央一方面需要向世界展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不是我赢你输、 损人利己的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一带一路”突破原有国际封锁, 缔造“一个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新秩序”。 自十八大报告将其首次完整表述为“这个世界, 各国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 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 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后, 人类命运共同体完整概念应运而生, 自此, 不论在谈及两岸关系“ 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亦或谈及国际关系要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都明显表达了我国以合作求发展, 希冀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国际新秩序的诉求。

1.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初步发展

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价值观, 成为习近平走到哪儿都要带到哪儿的“中国好声音”。 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出打造和平、 发展、 合作、 共赢的全球“共享”共同体发展模式的中国判断。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 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在系统论述的基础上, 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的四项原则:“坚持各国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 坚持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 坚持实现共同、 综合、 合作、 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 交流互鉴”[2]。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从时代潮流的大视野出发审视中国、 亚洲和世界, 构画出建设这一共同体的路线图。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更是强调“为了和平, 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期体意识”。 同年9月, 习近平首次在联大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定义为和平、 发展、 公平、 正义、 民主、 自由, 推进建设互帮互助, 互惠互利, 秉承开放精神的新格局, 将“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起来, 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 2016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 周年庆祝大会上进一步强调:“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 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3]再次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坚持不懈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 2017年5月14日在全球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 习近平主席细致剖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深刻含义:“人类:超越国家身份, 体现天下担当; 命运:升级合作共赢, 体现命运与共; 共同体:超越地球村, 树立大家庭意识, 塑造共同身份。”[4]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旨不仅指世界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 而且国际规则也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 全球事务更应当由各国共同治理, 发展成果必须由各国共同分享。 十八大后的五年里, 习近平主席将这一理念带到了五大洲, 从邻国合作到区域共赢, 再到全球范围内的命运共同体, 从不冲突不对抗的相互尊重到践行正确义利观的价值取向, 春华秋实, 五年有成, 稳步推进, 成效显著。

1.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一步发展

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内涵多元, 外延广泛, 并不断丰厚完善的概念:从地域看, 双边、 地区、 全球层面都有相应表述; 从领域看, 涵盖经济、 政治、 安全、 发展、 文明、 生态、 网络等多个层面。 作为一个统揽全局的新理念, 它的日趋成熟主要有两个表现:

一是在丰富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具体说明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途径和方案。 理论体系以合作共赢为核心, 以系列国际观为支撑, 如双赢、 多赢、 共赢的利益观; 开放、 融合、 创新的发展观; 合作、 共赢、 可持续的安全观; 正确义利观; 共建“一带一路”的区域大合作观; 和平、 发展、 公平、 正义、 合作、 共赢的国际秩序观; 共商、 共建、 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具体实现则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 减少隔阂、 培养互信, 致力于解决全球性的贫富悬殊、 环境污染、 恐怖主义和核不扩散等实际问题, 构建和谐世界。 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随即呈现出东西南北均衡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谋求开放创新、 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奠定了基础。

二是不断丰富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 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空间,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命运共同体有了“网络版”。 作为人类共同的新型活动空间,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继陆、 海、 空、 天之后的第五大主权领域空间, 尊重网络空间主权, 维护网络安全, 谋求共治, 实现共赢, 正在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其前途命运也理应由各国共同掌握。 各国除了积极促进国际互联网互联互通和共享共治, 还要在加强对话合作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互联网全球空间治理体系变革, 共同构建和平、 安全、 开放、 合作、 多边、 民主、 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形成全球共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5]在对新疆和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里命运共同体增添了“民族版”:确保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以各民族大团结为根本, 通过进一步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 自信心, 牢固树立国家意识、 公民意识, 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与台湾同胞的会见时命运共同体又有了“两岸版”:“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始终坚持“九二共识”, “增强对两岸四地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从传统领域拓展到全球公域, 命运共同体的“公域版”构想也新鲜出炉:在倡导和平、 主权、 普惠、 共治的原则下, 力求将深海、 极地、 外太空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 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版” “民族版” “两岸版”和“公域版”的共同构架下不断丰富发展, 作为全球发展新理念已初见雏形。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架构

2.1传统文化之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目标为“和”。 西周末年, 史伯对“和"有这样的论述:“和实生物, 同在不继”, 《尚书》有“协和万邦” “燮和天下”的说法; “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郑语》); 直至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思想。 中国文化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最终从价值观、 世界观的角度升华为方法论, 体现了一种“执两用中”超越两极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被统一包含在大的和谐理念里予以展现。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信守和平、 和睦、 和谐的宗旨, 成为深入骨髓的文化认同。 以和为贵, 和衷共济, 这些超越两极对立、 包容多样性、 “仇必和而解”的智慧对化解文化冲突、 民族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还蕴含着天人和合的智慧, 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定义为终级追求。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秉持的基本看法“天人合一”, 是中国式的生态伦理智慧, 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它将天道与人道、 自然与人为统一于中国整体性哲学思维里, 在实践中达到主观与客观、 权利与义务、 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老子说:“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6]25这“四大”既不冲突, 也不杂乱, 体现出中国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绝非简单粗暴地宣称人是万物的主宰, 而是井然有序和谐统一地将人放到宇宙整体中来看待。 “天人合一”还提倡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尊重自然已有的状态及其发展规律, 保护其他物类的存在权, 使人与自然和谐益彰, 与生态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的总体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妙。

2.2哲学思想之源

2.2.1 基本理论的哲学蕴涵

作为描述个体性与整体性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重要概念, “共生”包含人除了独立性和主体性等属性外, 还具有能群居的合群性与共生性的特征。 恩格斯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正是由于人类能够从事制造工具的劳动, 从而才通过劳动“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 这种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生物学因素, 而是人所特有的因素。 基于这个原因, 自然界进入了人类社会历史范畴, 与之联系起来, 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通过越来越频繁的互帮互助和共同协作, 最终促使社会成员紧密结合。 在对资源的依赖性和种族延续性的要求下, 逐渐构建起如家庭、 家族、 种族、 国家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结合形式”, 并且使它们组合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共同体。 这些共同体组合内部成员不仅与所处的“社会结合形式”唇齿相依, 而且彼此之间也呈现出一种和衷共济、 甘苦同舟的依赖感, 这种个体性与整体性对立统一的关系, 核心是“双赢”和“共存”, 宗旨是互利共生, 即任何行为体的个体性发展必须面对社会发展的整体适应性要求的哲学抽象。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 各个国家主体不仅必须承认与尊重他者, 并且还需具有悦纳他者发展的包容性, 既寻求权力、 利益, 又要讲求道义。 这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题中之意, 即不仅是共生哲学理念的实践发展, 也是国际关系包容共进、 优化选择的现实可能。

2.2.2 唯物史观的哲学蕴涵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一直是从整体性的角度审视社会发展的, 在科学地回答人类社会历史一系列重大问题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为认识和实践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要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就必须自觉遵循唯物史观的方法论。 唯物史观不仅全面审视了社会体系中经济、 政治、 文化等基本构成的内在机制, 而且强调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 唯物史观阐释了充分重视不同社会结构的有机联系和社会发展整体性的必要, 并设想通过马克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建立“自由人的联合”。 经济全球化、 世界多极化、 文化多样化、 社会信息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我们以共同的利益诉求构筑共享的价值, 在这种认识下, 寻求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和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成为当务之急。 从追求人类理想共同体的视角看,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以另一种思维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形成创造契机。 此外,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真实相依相存关系, 为人们理解和诠释深化这一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原则, 并指出人们只有合理调节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才能寻求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自然的研究和生态学不仅不是矛盾的, 而且跳出了从抽象价值观的角度来探讨生态问题的旧框框。 生态文明不再是中华民族的期盼, 也是全世界的共同期盼, 认真对待并恰当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 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和生态道义, 把民族期盼和世界福祉结合起来, 相互借鉴, 统一行动, 人类生态命运公共体就不仅是被动的现实, 而是主动的未来。

2.2.3 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蕴涵

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理想, 也是一套为实现社会理想而进行的实践工具。 马克思郑重提出的人类文明终将迈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大趋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 共产主义“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 ”[7]40。 共产主义以世界范围内人类文明普遍交往为前提, 在各种文明的交往中结成的共同体里“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 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8]433, 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思想, 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习近平曾多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共同造福于本地区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可见,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体系中提到的造福人民, 使人民享有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才是“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习近平提倡开放包容、 多元互鉴的合作理念, 积极促进国际共赢共享式协同发展, 加强合作, 真正把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这种共存关系使人类交往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最终得以实现人类的解放事业。

2.3中国化理论之源

新中国建立以来,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不断探索全人类的共同命运, 并努力在实践的道路上深入探索。 自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2.3.1 “和平与发展”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于世界局势的清晰认识源自于二十世纪“和平与发展”理论的提出。 以毛泽东的“ 三个世界”和“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为指引, 以新中国成立之初积极的外交战略为借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准确判断, 指出“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 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9], 随即提出世界和平力量发展对战争制约等理论。 1955年的万隆会议深入阐发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使睦邻友好的总体思路和休戚与共的思想底蕴成为直至今日中国外交依然秉承的原则。 显然, 兼顾了利益驱动与命运趋同两个维度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脱离了传统政治共同体的国家交往方式, 在单纯诉诸利益博弈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出国家间公共发展的整体意愿, 将自主发展理念和互助合作的国与国关系确立为互利共赢的终极追求, 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实践新篇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经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多次洗礼而屹立不倒, 成为和平与发展理论中最有生命力的维系纽带。 在此基础上,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建立和平、 稳定、 公正、 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同各国“讲信修睦”。 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的矛盾, 各国间秉持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的良性互动。 这样, 什么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 内求发展外谋和平的和平发展道路, 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标准,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本身也是对和平发展道理的丰富和延拓。 “改变自己是中国力量的主要来源, 改变自己也是中国影响世界的主要方式。 ”[10]如今, 中国不仅改变了自己、 也改变了世界。 一方面, 中国将国家发展的重心放在国内, 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世界多极化进程的积极推动者, 中国从全人类的高度认识发展问题, 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不断向世界释放和平发展红利, 对世界负责任、 作贡献。

2.3.2 国际新秩序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展提供了操作指南

根据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剧烈的国际社会形态变化之际, 准确把握时代矛盾, 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因素消长, 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迫切要求。 江泽民曾坚定地指出“顺应历史潮流, 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11]迫在眉睫。 建立全球公认并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使各国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权和发展权, 尊重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 倡导发展模式多样化,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 对话协商, 互信合作。 以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为基础, 对于彼此间的矛盾和问题在不损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不斤斤计较, 以期求同存异, 守望相助, 共同发展, 既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又体现了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最终形成了以平等、 互惠、 互信、 互利、 共赢、 共存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2.3.3 和谐世界理论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

和谐世界是全人类的永恒追求, 2004年9月19日, 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战略发展目标。 2005年的亚非峰会又明确提出“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 平等对话、 发展繁荣, 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的理念。 从“和谐中国”到“和谐世界”, 中国在为全国人民营造和谐融洽社会氛围的同时, 也致力于为国际发展战略开拓出更加博大包容、 共赢互惠的新空间。 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 实现共同安全; 坚持互利合作, 实现共同繁荣; 坚持包容精神, 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中国是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 和谐世界是和谐中国的外部条件。 和谐世界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统一, 满足了国际社会对建设一个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普遍期许。 在建设和谐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更是建设国际新秩序的创新变革。 特别是在这个仍然充满各种不确定的天灾人祸风险、 种族地域冲突和文化撕裂的时代, 进一步加强全人类共同合作以应对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领域的各种危机已是题中之意。 中国离不开世界, 世界也离不了中国, “和谐世界”思想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 是中国古代大同理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愿景, 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国家治理的全球话语体现, 是和谐共生思想的中国经验在国际层面的自然延伸,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整概念的提出拓展了界限。

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上承中国传统文化, 下接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和中国化探索实践成果, 对建立国际秩序新理论、 推动全世界共享和平与共同发展做出了全新注脚, 传递了文化关切, 表达了中国价值,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和发展。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治国理政的价值旨归

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犹如当代世界发展的两大车轮, 两者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 国际社会客观上已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是全球治理的有益尝试和全新示范。 他全面提出并回答了构建以合作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秩序和新型国际体系的宏伟设想, 以及在和平发展道路上, 愿同世界各国一道, 加强合作, 完善全球治理结构, 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平、 发展、 公平、 正义、 民主、 自由的共同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和全球相互依存的增强, 全球治理对于国家之间的协同合作依赖度上升, 与国家治理的协调互动和相互制约也在不断加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越来越成为建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新型国家关系的基本价值理念, 建立平等相待、 协商合作的伙伴关系, 谋求守望相助、 开放互惠的新格局, 建立更加公平、 合理的国际规则, 涵盖政治、 安全、 经济、 文化、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部内容, 是涉及国内国际发展的智慧衔接, 既是对新时期治国理政科学内涵的深刻揭示, 也是中国共产党布局谋篇的价值归宿。

3.1政治价值

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确保国家权力健康高效运行, 为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指明方向,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十八大报告指出,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最大限度地在国内创造和谐、 和睦、 团结、 友爱的条件, 增加和谐因素, 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安定有序、 国家长治久安。 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巩固和发展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 冲破历史藩篱, 坚定信心, 增进互信, 携手建设两岸四地和平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党和人民的命运共同体、 各民族的命运共同体、 两岸四地命运共同体等多层次建构, 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 绝不照搬西方制度模式, 面向未来, 面对挑战,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3.2国防价值

国无防不立, 民无兵不安。 维护国家安全不仅要有顶层设计、 总体谋划, 也要夯实群众基础、 凝聚强大合力。 不仅要涵养全民的国家安全意识, 筑牢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汇聚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促进全社会同心共筑国家安全的“命运共同体”; 也要坚定落实防御为主、 主动出击为辅的国防政策, 始终不渝地以维护国家主权、 国家安全、 领土完整为己任, 认清国家安全形势, 保障国家和平发展。 如今, 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让人眼花缭乱, 努力走出共建、 共享、 共赢、 共护的安全新路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才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 担当起维护国家安全责任, 努力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持续推广积极的国际责任观和地区合作观, 在和平中求发展, 以发展促和平, 致力于通过自身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3.3经济价值

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 综合国力、 国际竞争力、 抵御风险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开放理念引领下建设开放型经济制度, 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将经济发展参差不齐、 文化传统又迥异的国家个体组成利益共同体是实施治国理政新战略总体内容中的新亮点。[12]如今,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推动多边贸易谈判, 促进各贸易体之间均衡、 共赢、 包容的发展; 积极建设“亚投行”, 从制度上提升国际金融领域话语权; 实施新一轮对外开放国家战略,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不断推进下建设亚太自由贸易区, 使之逐渐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形成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相辅相成的全方位治国理政新布局; 在保障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的同时, 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 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的同时, 不断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汇合点, 促进共同发展, 实现优势互补, 努力建立多边贸易体制, 共同推动公正、 公开、 合理、 非歧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朝着均衡、 普惠、 共赢的方向发展; 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垄断主义, 秉承开放精神, 推进互帮互助、 互惠互利。

3.4文化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国家应提高文化软实力, 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 自洽共荣”的文明, 也是“辩证取舍、 系统整合”的文明, 相对于经济共同体、 安全共同体而言的文化共同体,从其内涵来说只有狭隘文化范畴的意义,但从外延来看包含了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认同。 我们应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 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坚持包容开放, 实现文明对话; 努力消解疑虑隔阂, 在求同存异中谋求发展, 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如此, 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 理解中国, 并达成支持和合作的意愿,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才能真正顺利铺开。

3.5生态价值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 自然、 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直是我国政府秉持的发展准则, 一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以解决好国内生态环保问题为责任前提, 继续发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建设性作用,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及阶段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 强化国际环境公约履行, 进一步提高国际间、 区域间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 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 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发展是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就是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将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又一面重要旗帜。

“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 从长而论, 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13]中国社会终极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永续的动态过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仅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当代诠释, 也是中国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现实解读。 它的意义正在于此, 既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最新实践成果, 也是这一伟大跨越的最高理想和终极信念。

[1] 中国的和平发展[EB/OL]. 2011-09-06[2017-05-22]. http:∥www.gov.cn/jrzg/2011-09/06/content_19412 04.htm.

[2] 习近平. 习近平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EB/OL]. 2014-05-21[2017-05-22]. http:∥news. xinhuanet. com/world/2014-05/21/c_1110796357. htm.

[3] 习近平.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7-02[2017-05-22]. http:∥cpc.people.com/cn/nl/2016/0702/c64093-28517655.html.

[4] 习近平.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 2017-05-14[2017-05-22]. http:∥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7-05/14/c_1120 969677. htm.

[5] 习近平. 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 2015-12-16[2017-05-22]. http:∥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12/16/c_1117481 089. htm.

[6] [春秋]老子. 道德经[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0] 牛军. 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外交[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1]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2] 习近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2015-11-03[2017-05-22]. http:∥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11/23/c_1117027676. htm.

[13] 习近平. 习近平在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上的演讲[EB/OL]. 2014-03-28[2017-05-22]. http:∥news. xinhuanet. com/world/2014-03/28/c_1199828 31. htm.

TheCreationLogicandValuePurportoftheHumanDestinyCommunity

ZHANGJiahui

(School of Marxism,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0, China)

The thought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presented by 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ems to advocate in-depth regional and global cooperation in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security, but it essentially reflects the value purpor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time significance. The though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important stages: the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its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and the revelation of the cornerstone of the common values of manki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the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ideological support for them.

the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global governance; national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1673-1646(2017)05-0009-07

2017-06-21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16YJA710013);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传统儒家伦理的当代嬗变及价值研究(16BKS104); 2016年青岛市双百调研课题: 青岛市宗教文化遗产保护、 开发与利用研究(2016-B-43)

张家惠(1985-), 女, 讲师, 博士, 从事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慈善与社会保障。

D8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5.002

猜你喜欢

和平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博弈·和平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期盼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