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中的干部培养
2017-01-10张文俊
赵 莉, 张文俊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中的干部培养
赵 莉, 张文俊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抗战时期, 中共在晋西北根据地利用冬学这种传统教育方式, 发起冬学运动。 在运动中, 广大基层干部参与其中, 广泛组织动员民众教员、 参加冬学, 自身逐步成为接受教育对象。 中共在冬学运动中对基层干部进行培养, 逐步消除基层干部对冬学的抵触情绪, 使干部在冬学中得到锻炼,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 同时缓解了当时根据地基层干部缺乏的状况, 在根据地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冬学运动; 干部培养;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冬学原是在冬闲时节由村主办, 为农村群众提供识字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1]550抗战爆发后, 中共形成新的教育方针: 教育为抗日战争服务。 在这一方针指引下, 中共中央更加重视社会教育, 而冬学则是当时社会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 从现有根据地冬学运动研究看, 学界已取得了诸多成果。 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抗战动员、 普及教育, 扫除文盲角度入手, 揭示冬学运动在根据地所取得的诸多成就。 而从干部培养角度对冬学运动之研究鲜有成果问世。 本文从干部培养角度入手, 对冬学开展与任务转变、 根据地干部动员等内容进行论述, 揭示中共在冬学运动中为基层干部人才培养付诸的种种努力以及冬学运动对干部培养之不足及经验教训等。
1 晋西北根据地冬学之发轫及其方针
抗战爆发后, 边区教育部最早于1937年10月在陕甘宁边区下发冬学通令, 指出:“冬学是国防教育领域内总动员的具体任务, 所以边区教育部特决定冬学是经常的学制之一, 是成年补习教育的一种, 特别是给农民教育的良好机会, 也是普及教育、 消灭文盲的重要办法之一。”[2]1从而确立冬学为教育动员的重要方式。 由于受战争特殊环境影响, 冬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教育, 更在于激发根据地民众的抗战情绪。 “一切服从抗战的利益” “利用冬学, 给群众以抗战的民族解放的教育, 在教育工作上来提高群众对抗战的认识热忱, 以加强群众抗战的力量, 争取抗战的胜利”[2]2。 对于晋西北根据地而言, 冬学运动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因其地理位置是“多山的荒凉高原, 交通闭塞, 土地贫疮, 村庄零落……生产非常落后, 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素有山西‘文化荒原’之称。 教育基础非常薄弱, 文盲占总人口的90%左右”[3]426。 对此, 中共积极兴办冬学, 使得晋西北根据地的冬学成效显著。 1940年冬, 晋西北根据地“第一次有计划、 有组织的冬学开始。 这一年办的冬学最为普遍, 19个县共设3 116所, 平均一个行政村两所冬学, 入学人数178 182人”[3]427。
1940年11月, 山西省政府下发关于冬学的指示信。 根据指示信, 冬学运动由政府教育行政机关领导进行, 各群众团体、 文化机关及军队加以协助, 各县区村成立各级冬学委员会。 每行政村组织一个冬学委员会, 冬学委员会由村长、 小学教员、 工救、 农救、 青救、 妇救、 自卫队队部及热心教育士绅各一代表组成, 村长为主任委员, 其他各委员均负责宣传动员及巩固冬学。[4]41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 冬学运动委员会的成员构成涉及到群众团体、 文化机关, 成员涵盖党政军民各部分, 这种人员构成便于快速组织人员, 开展动员工作。
1940年冬学指示信中指出, 首先是干部的动员, 尤其是村干部。 县区冬学委员会需采取多种方式, 一方面, 召开冬学工作联席会议, 要求村干部到县区参加会议。 “具体深入的研讨冬学的意义与作用及动员学生的办法, 使各区、 村出席委员切实明白了解, 然后回区村召开村冬学委员会议, 传达区开会的决议并动员各委员决心努力工作。”[4]43另一方面, 要求区村召开冬学讨论会, 县派人作报告。 “村级政民干部, 首先要联合召开冬学讨论会, 县级冬委会最好派人参加或报告冬学的重要意义, 不仅要使每个文盲干部能积极上冬学, 而且要使每个干部能够宣传动员与保证其家属上冬学。”[5]290由县区派人到区村作关于冬学的报告, 有利于冬学具体政策的宣传。
上述指示在执行期间, 由于县区两级干部执行力不足, 加之工作任务繁重, 取得成效甚微。 突出问题是基层干部与边区政府双方对冬学的推行不对称, 主要表现在:
第一, 理解不对称。 从有关边区政府材料来看, 下发指示信中对冬学的性质、 意义、 作用以及具体任务与要求, 包括冬学的经费、 地点、 时间与教学方法管理都有明确的规定, 可见边区政府对于冬学的实行十分重视。 但在具体实行中由于干部对于冬学的认识与看法不正确, 对冬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如一些干部认为“办冬学是上边的命令, 不管群众愿不愿意, 需要不需要”[6]。 另外, 许多县区干部对冬学漠不关心, 把冬学直接推给义务教员和小学教员。 一些村干部自居特殊, 不参加冬学。[7]而林遮峪、 冯家川干部说:“冬学是教员办, 干部站在旁边观看。”[8]
第二, 干部和教员普遍出现一种贪多、 包揽思想, 机械化思维。 五寨县冬学总结中就提到“根据现在情形各冬学教员和村干部都认为上冬学的人愈多愈好, 综合的工作也越多越好, 不管什么人, 都要硬动员上来, 不管什么工作和问题都硬要在冬学上解决, 形成冬学包办一切, 不注意实际效果, 光强调数目。”[9]
第三, 冬学运动在边区范围内发展不平衡。 各县虽大部分成立冬学委员会, 但多流于形式, 没有或缺乏实际工作, 没有专人做冬学的工作, 除保德、 兴县、 临县外, 一般的县未及时认真地总结冬学工作。 即便村干部入冬学, 干部学习普遍不够认真。[6]静乐县石家庄村薛维与民兵中队长说:“我过去认为上冬学和工作不能结合, 上冬学耽误工作, 结果也没有好好上冬学。”[10]
由此可见, 在冬学推行中干部动员及冬学深入发展面临困境。 基于此, 1944年冬学工作方针有所调整。 即边区政府规定从思想上对基层干部进行教育, 村干部必须参加冬学。 上级要求冬委会开展干部思想的检讨, 进一步学习冬学工作指示, 干部反省自己为群众服务的思想, 经过个别谈话, 逐渐扭转干部思想。[11]
随着抗战形势趋于好转, 1945年9月, 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下发冬学工作指示信。 加速培养更多有能力的干部与进一步提高群众觉悟, 成为新的冬学任务。 指示信总结1944年经验, 指出“冬学是培养干部与积极分子最好的场所, 是提高群众的有力武器, 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动机”。 “凡是执行以干部为主参加冬学与群众一起学习方针的地区, 既搞好了工作, 也提高了干部。 反之, 干部站在冬学之上或不参加冬学, 则干部未提高, 冬季工作与冬学未做好。”可见, 指示信肯定了之前1944年调整的冬学方针, 继而指出1945年“坚决实行以村干部为中心的方针, 继续教育村干部认识到冬学是自己的重大责任, 积极参加冬学”[12]118。 9月25日, 晋绥分局宣传部下发冬学工作指示, 指示信中明确指出1945年与1944年一样, 冬学动员对象“着重于村干部和积极分子”。 冬学方针的转变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冬学中的各种任务越来越具体和完善。 在抗日战争趋于好转的形势之下, 基层干部变得尤为缺乏, 冬学运动培养基层干部的目的更加明确。
2 冬学中的干部与教员
晋西北根据地冬学运动开办之初, “基本问题是教师问题”[4]42。 也就是说, 必须集中一切力量, 首先解决师资问题。 冬学教员缺乏, 客观原因一方面是此地区识字人群少, 另一方面与冬学教员为义务职位(当然有些地区对外派教员有一些补贴)有一定关系。 由此, 如何动员诸多的冬学教员参与到冬学运动中来, 是边区政府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1冬学教员要求
1940年9月, 晋西北第二次行政会议召开, 会议通过的社会教育决定中, 明确提出冬学师资问题的参考意见:“第一, 小学教员及识字干部; 第二,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半知识分子加以短期训练; 第三, 聘请附近军事机关人员。 总之, 对于冬学师资的条件, 只要是抗日、 不反对新政权、 识字、 懂得些道理的人就可以参加。”[13]38
1940年11月, 山西省政府行署下发冬学指示信, 对冬学教员要求: “第一, 小学教员可以兼课; 第二, 聘请各级民政干部上课; 第三, 动员当地知识分子半知识分子出任教员, 他们中工作积极的优秀分子, 在冬学结束后, 可尽量提升当小学教员或冬学与民众学校助理员; 第四, 聘请当地驻军的政治工作人员及自卫队教官出任冬学教师”[4]42。
从其时各地区冬学教员选择来看, 晋绥行署1944年冬学工作计划要求:“第一, 为人正派进步, 在群众中有威信且有担当政治文化水平的村干部、 小学教员、 或农村知识分子; 第二, 实验学校、 一二中学训练学生, 多参加冬学工作, (协助训练冬学教员, 到冬学工作结束为止); 第三, 冬学所在村的驻军、 机关中由负责同志指派, 与群众关系密切、 为群众敬爱的同志担任冬学教员, 如群众自办, 则需经常帮助之。”[14]
晋绥二专及二中冬学工作团关于1944年冬学工作总结材料提到:“第一, 除二中抽出一定数量的学生及冬学教员中较好的仍可任用外, 文教工作中发现的新积极分子, 只要是政治质量好, 有群众作风, 可大量提拔; 第二, 选择政治质量群众作风好的村干部担任冬学教员。 文化程度太低的, 请文化教员辅助; 第三, 较小的村子, 与民小普小合办, 儿童成年分配好时间轮流上课。”[15]
从上述材料中分析, 冬学教员选择范围较广。 识字村干部需担任教员进行组织工作, 小学教员辅之。 另外, 驻军干部、 本地知识分子均需担任教员, 甚至一些地区学校学生要加入冬学工作。 如晋绥行署工作计划中即要求当地“实验学校一二中学必须分配干部学生协助所在分区县之冬学教员工作”[14]。 此外, 在教员选取中, 会考察教员的政治品行。 基层干部担任政治教员是边区政府的意向, 而政治质量好、 有群众作风的小学教员、 学校学生及本地知识分子成为潜在的积极分子或干部培养对象。
从冬学教员分工来看, 分为文化教员与政治教员。 通常小学教师或知识分子担任文化教员, 由村干部、 驻军干部担任政治教员。 “冬学校长兼任政治教员, 其他由各村代表会或群众在村干部和胜任的小学教员等人中推定, 或由县、 区指定; 冬学文化教员, 有小学的村庄由小学教员兼任, 文化教员必须在教材搜集阅读方面对政治教员有很好的协助。”[16]301文化教员在一定程度上对村干部所担任的政治教员进行一定辅助。 “选择政治质量群众作风好的村干部担任冬学教员。 文化程度太低的, 请文化教员辅助。”[15]
在具体教员动员实践中, 据保德县1944年冬学教员训练总结中记载:“本县于8月初, 接到行署指示后, 即着手物色冬学教员, 按照原来计划, 全县准备办80处, 抽调村干部50人充当各村教员, 村干部的选择着重在思想意识较好, 而工作亦比较积极负责者。 文化程度是次要条件, 10月中旬在各村干部总结生产会议时, 提出冬学为本年冬季工作中心, 要求各村干部郑重选择教员, 提高对于冬学工作的注意。”[17]并且, 对于选送的各村冬学教员, 县里会负责审查, 以提高冬学教员质量。 至于审查工作, 需要各村提供冬学教员详细的介绍和鉴定表, 不能只有简单的介绍信。[18]另外, 晋绥边区冬学委员会冬干训练班的材料显示:“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训练的冬学干部。”[19]1941年8月中共中央曾颁布文件《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 提出调查研究的方法, 此时已运用到对冬学干部、 教员的审查上。 冬学教员通过审查后, 将会接受冬学训练。
2.2冬学干部教员训练
对于冬学干部的训练, 边区政府明确指出:“开办冬学干部训练班, 目的是为了‘思想一致, 意见一致, 办法一致’, 给各地训练出一部分开展冬学工作的骨干。”[19]在冬学干部训练中即贯彻了这个冬学方针。 冬学干部教员需要接受严格的教育、 训练与改造, 即冬学集训。 集训一般以县为单位, 时间大概半个月。 当然, 具体时间长短由各县灵活决定。 训练内容, 即冬学教材, 在训练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冬学工作, 以寻求经验。
边区政府重视冬学集训工作, 要求在“冬学教员集训时, 区村干部必须亲自参加挑选受训人员的工作, 行署专署必须分别检查进行”[14]。 在训练工作中贯彻“以冬学干部为主, 经群众的现有基础出发, 抓紧思想, 指示工作, 运用典型示范, 掌握积极分子等”[19]方针。
具体到各地区, 教员训练内容与当地工作紧密相联。 如1944年岢岚冬学教员集训报告提到, 冬学教员集训是与劳英大会相结合, 目的是为了使冬学训练有更为丰富的内容, 全体冬学教员都要参加劳英选举大会。 “每天生活是紧张的, 早晨练兵, 白天开会上课或讨论工作, 晚上反省思想。 先后共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反省思想为主, 并了解全县生产工作和听劳动英雄的报告。 第二阶段是以学习冬学课本、 讨论冬学方针与实际工作为主, 配合讨论减租与公粮等工作, 然后实行办冬学。”[20]这种冬学教员与劳动英雄共同训练的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丰富了训练生活。
保德县冬学教员训练则是通过讨论及反省思想的方式推进, 明确指出:“这次训练方针, 主要是要求搞通思想, 提高大家对冬学的认识, 所以讨论时候都是从反省思想开始, 至总结思想结束。”[17]临南县冬学训练“步骤大体分二: 先是阶级教育, 后是时事教育。 对怎样搞冬学这一问题, 训练班只有简单的讨论, 要与工作结合, 要着重政治教育, 要依靠群众教育群众”[18]。 兴县冬学教员集训“有三个时期, 首先, 指出之前错误, 了解新的方针; 其次, 听英雄报告, 记笔记; 最后, 今后怎样做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 参加冬学的小组先用反省的精神, 检讨了过去干部认识及配合关系上的缺点错误”[21]。
总体而言, 各地教员训练内容、 方式均有所不同。 分析来看, 岢岚地区劳动英雄加入在内与当时大规模的劳动英雄的崛起相关。 而保德、 兴县地区则是较为重视采用思想反省方法, 在训练中加入时事内容进行教育。
在冬学干部教员训练中, “做好干部思想, 是执行方针、 开展工作的重要关键。 重视并掌握这一关键, 使边区统一训练冬学干部, 各县训练大批冬学教员”[6]。 如前所述, 训练干部教员的过程实际是进行教育干部的过程, 在冬学训练中, 各地区通过阶级时事教育, 让干部自身反省思想, 完成他们思想的转变过程。
2.3冬学中的干部、教员关系
如前所述, 在冬学训练中基层干部担负重要职责。 他们不仅需要组织领导冬学, 动员民众, 识字干部还需担任政治教员, 不识字干部要参加冬学, 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 在冬季, 基层干部还需处理大量的冬季工作, 冬学是其工作之一。 如保德县冬学工作中:“区村干部重视冬学工作不够, 在冬季布置工作时, 虽然确定冬学是全面工作的中心, 并要求村干部与下乡区干部参加冬学, 但很多区村干部对冬学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因此干部上冬学与帮助冬学, 都非常不够。”[22]533究其原因, 不仅仅是对冬学认识的不足, 深层次而言, 诸多工作压力也是其原因之一。 而冬学在无形中将教员身份地位有所提升, 冬学中干部与教员间分工的模糊, 难免使得干部与教员间矛盾不断增多。 矛盾焦点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2.3.1 领导问题
第一种情形, 干部与教员间互不合作。 五寨县:“干部认为教员是在其领导之下, 应受其的指挥。 因此干部不上冬学, 反而整天找空子, 对教员进行无原则的乱批评; 而在教员本身认为, 他是教育人的人, 新方针是干部上冬学, 那么干部就要受其训练, 所以就自高自大, 看不起不识字的干部。”“有些干部还以为‘冬学只是教员一个人的事, 不需要什么帮助’。 也有些干部以为‘冬学只能识两个字, 顶甚事’。”[22]533第二种情形, 干部领导教员, 调动教员做其他工作, 耽误冬学。 保德县:“二区义岭沟村, 教员到那里正准备成立冬学, 一个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 竟把他调到五楼沟去做公粮, 走了八九天才回来, 结果公粮没有做完, 冬学却耽误了。”如保德:“前会冬学开办时, 某干部认为‘公粮当紧完成, 赶忙闹, 冬学暂时停办吧。 ’结果教员调去做公粮, 冬学就停办。”[22]534这些做法, 都阻碍了冬学的推进。
2.3.2 职责问题
冬学教员配合区村开展冬学工作, 部分教员混淆了自己的职责。 有些“教员把大部分精力、 时间放在了做村行政工作上面, 不仅影响自己本身的业务, 并使村干部养成了依赖的心理, 教员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村主任, 代替了村主任的工作。”[23]270这种现象也从侧面揭示冬学教员是潜在的干部培养对象。
3 冬学中干部培养取得的成效
边区政府在冬学中采取何种方式教育干部, 推进干部教育, 干部又如何在冬学中发挥作用, 开展冬学, 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如前所述, 边区政府通过指示文件, 对基层干部参加冬学的方针逐步完善, 通过冬学干部教员训练教育干部, 培养积极分子。 而基层干部通过参加冬训及上冬学, 提升自身知识水平的同时接受教育。
3.1改造旧干部
干部参加冬学一方面接受教育, 另一方面也进行自我反省。 例如:“离石任家山, 干部和群众一起在冬学里反省。 村主任反省过去对群众态度不好, 其他干部也争着反省, 群众也反省, 消除了互相的隔膜。 又如兴县大坪头村干部与两家平素对自己有意见的富农在冬学里自我批评, 并请他们当了冬学助教, 使两家富农认识了村干部是为的把工作搞好, 把生产搞好, 加强各阶级的团结。”[24]258另一个成效, 表现在对干部关系的调整上。 “北辛庄的村干部中, 过去你东我西, 有些意见, 冬学中互相疏通了这些意见后, 关系搞得很好。 史家庄村干部, 在冬学中坦白自己的会门关系。 岢岚沙塔子干部深刻地检讨自己, 群众也跟上检讨。 果家会、 石佛河、 西豹峪的干部每天上冬学, 既当学生又当先生, 自己进步了引得群众也进步快。 保德冀家峁干部工作作风上毛病比较严重, 好强迫命令。 杨家豪干部闹不团结, 经过冬学教育关系密切了。”[15]
3.2培养新干部
在冬学教育下, 区村中出现大批新的积极分子, 据1945年《抗战日报》所载“就二分区统计, 经过81个冬学, 提拨的干部与积极分子就有495个。 平均每个冬学培养了6个新干部和积极分子。”[24]据数据统计材料显示, 1944年河曲、 神池等五县共培养干部、 积极分子594人。[15]据五寨县1945年冬学统计材料显示, 1945年五寨县一个县就培养干部、 积极分子716人。[25]可见, 在广泛开展的冬学运动中, 改造与培养的一大批干部与积极分子, 投入新的劳动与生产之中, 成为边区干部的重要补充。
4 结 语
冬学不仅仅在冬季举办, 在一些地区, 如若冬学举办较为成功, 冬季过后, 冬学通常会转变为常学。 “这一类型学校通常是由于冬学办得有成绩, 群众不仅能在冬学里学得文化, 而且提高思想,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在冬学结束时, 群众会自动要求转变为‘常学’, 这些村子在过去大部分没有成立过学校, 村内识字的人很少, 其动机主要是有常学, 大家可以继续学习。”[23]261据兴县档案中材料记载1944年冬学结束后, 转变为常学的是相当多的。 例如:“红兴县柳叶村、 杨家坪、 五寨白家沟、 宁武石坝、 临县柴家沟、 下白塔、 杜家沟, 河曲七星、 大念岩、 上石会、 上榆泉等。 这些学校, 有些是转变为一搅子村学, 有些是转变为以儿童教育为主, 通过读报组、 识字班、 夜校、 黑板报等社教形式, 对群众进行教育, 这种由冬学转变的长期学校, 成为经常性文教工作的基础, 到冬季时, 常常仍可以转变为冬学。 这样循环转变继续不断的教学方式, 不仅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的很好形式, 而且是开展农村经常性的群众文教运动的很好形式。”[23]261
冬学教育中除经常组织以读报为中心的时事教育以外, 还会组织“以民间形式、 现实为内容的文化娱乐。 准备第二年春节宣传的基础”[14]。 可以说, 冬学本身在时间节点上是一个过渡准备时期。 秋收以后, 为迎接春节到来在冬学中会开展一系列准备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 一些文教人才会脱颖而出。 例如:“1944年冬学除培养一般干部外, 特别培养文教方面的师资和人才, 全边区共训练冬学教员1 610个, 他们经过学习和三个月工作锻炼, 开始体会了新的文教方针, 又熟悉了文教工作本身的业务, 这些人绝大部分是从农村新提拔起来的积极分子和原有的小学教员。”[6]可见, 冬学中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冬学是社会教育一种重要载体, 在社会教育逐步成为中共开展工作的前提下, 晋西北根据地开展的冬学运动, 在当时复杂的革命战争环境中, 配合当地政权建设与党组织宣传, 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 正是在冬学运动中, 采用“以干部积极分子为中心”的冬学方针, 一大批的积极分子和基层干部在冬学运动中被吸收在党内或是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 为之后农村的社会教育工作奠定了深厚基础。 同时, 这种在冬学中培养教育基层干部的方式, 有效缓解了根据地建设初期干部人才缺乏的状况。 在冬学中培养基层干部, 一方面鼓励更多的干部积极分子积极地参与到组织冬学运动中来, 从而更好的贯彻冬学方针, 推动冬学运动发展。 另一方面, 冬学运动的有效开展, 又推进了基层干部的培养。 在冬学及集训中, 基层干部学习识字与各种知识, 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 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 更有些县区将冬学集训与劳英大会相结合开展, 对干部积极分子而言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 正如费正清所言:“中共在动员华北农民的过程中, 使真正有实力的骨干很快成长起来。”[26]295
[1] 江地. 近代的山西[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
[2] 陕甘宁边区中央教育部关于冬学的通令(l937年10月13日)[G]∥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 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下册.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
[3] 董纯才. 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
[4] 关于冬学的指示信(1940年11月)[G]∥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史志办公室, 编. 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一). 内部资料, 1987.
[5] 今年的冬学(1941年)[G]∥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史志办公室, 编. 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一). 内部资料, 1987.
[6] 1944年冬学运动总结[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90-3-27-2.
[7] 冬学通讯, 第三期(晋冀鲁豫边区太行第三专员公署印)[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G3-142.
[8] 保德冬学初步总结(1945年)[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137-1-19-6.
[9] 五寨县冬学初步总结(1945年)[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138-1-32-7.
[10] 静乐县二区石家庄村冬学初步总结(1946年)[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140-1-6-5.
[11] 关于冬学教员训练工作总结及检查冬学的报告(1945年11月)[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140-1-6-4.
[12] 晋绥边区关于1945年冬学工作的指示信[G]∥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史志办公室, 编. 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一). 内部资料, 1987.
[13] 刘庸如. 在行署第二次行政会议上的报告[G]∥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史志办公室, 编. 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一). 内部资料, 1987.
[14] 晋绥行署1944年冬学工作计划[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90-3-27-1.
[15] 晋绥二专及二中冬学工作团关于1944年冬学工作的总结材料[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99-2-3-1.
[16] 有重点的开展今年的冬学运动[G]∥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史志办公室, 编. 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一). 内部资料,1987.
[17] 保德县冬学教员训练总结(1944年12月)[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137-1-19-1.
[18] 临南县政府关于冬学教员训练总结(1944年11月)[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147-1-28-1.
[19] 晋绥边区四四年冬学干部与冬学教员的训练[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90-3-29-3.
[20] 岢岚县冬学教员集训总结报告(1944年12月20日)[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139-1-42-1.
[21] 兴县冬学教员集训总结报告(1944年12月23日)[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142-1-22-1.
[22] 莫川. 一月来的保德冬学工作(1945年)[G]∥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史志办公室, 编. 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一). 内部资料, 1987.
[23] 晋绥边区小学教育材料汇集[G]∥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史志办公室, 编. 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一). 内部资料, 1987.
[24] 边区社会教育一年来的新发展(1945年)[G]∥山西省教育史晋绥边区编写组,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史志办公室, 编. 晋绥革命根据地教育史资料选编(一). 内部资料, 1987.
[25] 五寨县冬学委员会冬学工作总结(1945年)[Z]. 太原: 山西省档案馆, A138-1-32-6.
[26] 费正清.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TheCadresTrainingintheWinterStudyoftheAnti-JapaneseBaseAreaofNorthwestShanxi
ZHAOLi,ZHANGWenjun
(College of Culture and Histor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PC) in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 of northwest Shanxi carried out a traditional way of education, the Winter Study. In the process, the grassroots cadres organized ordinary people and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Gradually, the grassroots cadres became the target objects of education. The CPC,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grass-roots cadres in the Winter Study, not only eliminated the resentment of grass-roots cadres, improved their cultural level, but also relieved the lack of grass-roots cadres,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 of Northwest Shanxi.
the Winter Study; cadres training; anti-Japanese base area in northwest Shanxi
1673-1646(2017)05-0032-06
2017-05-22
2016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太行山和吕梁山抗战文献整理与研究(16JZD035)
赵 莉(1991-), 女, 硕士生, 从事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
K264.3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