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熔断机制”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思考
2017-01-07陆广地
摘 要师资短缺和代课过多导致师生权益受损,可以建立“熔断机制”数学模型对教学质量和教师进行保护,这是教育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和教师成长专业化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职业“熔断机制” 数理模型 数学应用教育管理 大数据教育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生源锐减或剧增,社区学校布局调整使得学校学生数量剧变,造成短时间师资短缺、调整困难和教师代课过多影响教学效果的后果。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最新颁布的法规明确要求学校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模式,按照学生标准确定教师的数量[1],反映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新形势。
1.教师职业稳定受到时代考验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条题为“中小学教师寒假忙跳槽”的新闻,讲述了某地区部分中小学教师在寒假期间向学校递交辞职信,毅然离开“三尺讲台”,去谋求其他职业[2]。文章也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教育这一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可见教师职业倦怠早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和社会现象。
2.对师资剧变和工作量过多的深入分析
(1)学校面临师资严重短缺时校长无力改变
笔者通过在乡村走访或者在执行教育评估、教育现代化设备配套招投标考察时有深切的体会:农村学校大量缺教师,主要是小科教师,招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流失非常多非常快,甚至招得没有流失得快。学校并不是缺教师编制,而是没有人愿意来。我们与校长交流,他们普遍感到无奈,既无法调整师资,也无法调整学生,与上级教育部门沟通,要么反映冷淡,要么拖延很久,要么要求自行解决。作为一个校长,既没有人权,也没有财权,能力有限,所以遇到教师短缺时,只有安排教师临时或者长期代课[3]。作为教育者,他们何尝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违反身心规律是必然的。但是现实问题如何解决?他们特别困惑。
(2)教师代课过多过重导致教学“放羊”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等[4]。教师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他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他的工作量有一定的限额,超过限度,犹如弹簧被拉长无法复原。长期的超负荷运转,往往导致教师并没有认真投入教学,许多琐事在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
(3)教育布局调整导致学区的师资配备不及时
当前的中国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转型、户口迁移带来一系列的变化,甚至超过人们的预期。这样导致教育布局的大调整,比如农村人口减少,大部分学生转移到城市,导致许多学校教师富余;年轻教师流动性太快,导致许多地方一下子缺少许多教师;城市兴建工业产业园,由于建设过快,导致教师数量够了,但是专业并不协调[5]。教育部门由于对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缺少准确的了解,作出的政策往往缺少针对性,给后续调整带来很多困难。社会教育的规范化需要重视,我们整个教育系统都应积极进行教育规范,为教育的科学化作准备。其中师资调整和教师工作量保护的规范化有许多工作值得深入研究。
二、解决对策——构建教师职业“熔断机制”的数学模型
1.建立教师职业的“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原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现在一些医院为保护医生的利益和职业优势,当医生群体由于手术过多或者身体状态不允许时也实施“熔断机制”,让医生休息调整一段时间。这种管理体制值得我们教师行业学习借鉴,也相应地建立“熔断机制”。
2.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职业“熔断机制”数学模型的构建
教育行业借鉴“熔断机制”进行合理保护,把大数据、云计算引入教师管理,建立数学模型,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这是教育行业科学化、精细化、成熟化管理的要求。
(1)建立教师职业工作量的保护标准
“熔断机制”主要内涵是:按照教师年龄、学科和身体状况确立合理的每周标准工作量(如表1),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微调,但是不应该强行要求教师代课太多,或者长时间代课,这违反自然规律,对学生也不负责任。这个标准属于微观层面的职业保护,教师可以根据《教育法》和《教师法》进行自我维权。
(2)建立教师职业保护的熔断三级标准
如表2所示,当教师代课工作量超过一定额度,比如其学期工作量的50%以后,触发一级“熔断机制”,需要强行休整,恢复其应有的工作量;当教师的工作量过多而达到更高标准时,比如当教师代课超过其工作量的100%时,触发二级“熔断机制”,重新调整,恢复教师应有的工作量;按照师生比测量,当教师数量短缺5%,师资短缺或者本校教师数量缺少20%时触发三级“熔断机制”,招聘教师,强行增加教师数量。这种标准是属于中观的管理机制,为学校建立预警提供参照。学校可以据此进行管理和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求,在经费和地区协调上掌握主动权。
(3)基于大数据在相关学区建立师资动态数据库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育发展的首要资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压力,要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在师资信息统计分析工作中,由于教师人员的异动、自身的基本情况的变化,使统计工作量不断加大,且难以确保准确。可以运用Excel数据库函数对各校师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结构统计表和统计条件表。但在运用数据库函数的过程中,要注意数据区域的广泛性和多种数据库函数的综合运用,实现对师资信息的动态统计。
这种思想属于宏观的管理机制,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模型构建,为地区的教育管理确立一种管理体系。
(4)在云空间建立师资监控的教师信息化管理程序
把地区和学区的教师数量、专业分布、生源信息、未来生源数学模式预测、未来教育发展规划数据、师生比的历史发展、教育布局调整动态信息等等数据存储在云空间,建立数据分析的数学模型,把专家意见和发达国家的历史管理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程序控制的数据模型。按照精细化算法编写云计算控制程序,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微调,然后完善控制程序,进行管理的科学化操作。
这个程序属于一种中长期的教育管理机制,目的是为了保证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基本协调,改变当前教育发展始终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状。针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引入动态建设的观点,对师资队伍建设从政策安排层面、机制设计层面和具体措施层面进行探讨。
三、对教师职业建立“熔断机制”的思考
在教师离岗、生源数量重大变化、学区布局调整造成的师资结构改变、教师生病或者特殊情况影响教学秩序时,应该启动“熔断机制”,这是教师维权的要求,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都是一种保护,也是对学生负责任。
1.“熔断机制”促进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无论是学校的硬件环境,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地方教育政策,笔者学校所在地和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造成教师心理的失衡[5]。从根本上说教育投入的持续和稳定才是教师职业科学管理的保障。改革开放导致政府投入的多元化,由于政绩考核的导向引起教育投入的偏离是其中的根本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投入超过了8%,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时间这个投入一直低于4%,很多情况下并非缺钱,而是观念和认识的差距。近年来,教育投入引起了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现在用立法来保证教育投入要超过4%,这是让人高兴的事,这其实是底线要求,经济发达国家的教育投入甚至超过了GDP的15%,有的达到了20%[7]。
2.“熔断机制”促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师生比失当或者数量严重短缺往往影响课程实施效果,当出现教师短缺时,学校的应急办法都是临时修改课程计划。课程方案都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经过一线教学多次试验才推广实施的。因为主客观原因造成教学计划不能如期完成,课程任务不能达成,这其实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
教育的科学化是教育界的追求,许多教育家终身在为教育科学化而奋斗。但仍存在一些认识的局限,比如教师短缺到什么程度应该更换?课程实施达到什么状态应该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偏差到什么情况应该纠正和补充?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正确评判?课程与教学的具体配合需要什么指标?可见,教育教学内容存在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3.“熔断机制”促进教育管理的精细化发展
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工作,教学工作是需要激情的工作,如果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学工作缺少热情,就难以发挥教与学的经验传承的引领价值,因而最容易导致学生厌学。教育行业需要精细化发展。课程计划的制定其实在国家层面是非常严谨的,但是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科学化是有差距的,一所学校的课程意识、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活动内容、配套工程、系统规划和实施保障等等都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无论在哪一个环节上的马虎都会影响课程实施。在基层农村或者欠发达地区,由于条件的局限,很容易导致顾此失彼,造成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随意化的误解。
4.“熔断机制”促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涉及许多因素,首先要保证教师职业的合法性,教师具有自己的专业平台、成长体系,能够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能够拥有自己的行业话语权,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批评和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平等的学术权利。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用大数据提前预测教师数量和工作量是教育科学管理的制度保障。当然要从思想观念上把教师工作当成创新性的智力劳动,当成保证经济发展重要力量支撑的“隐性”发动机的功能体现,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支持教育事业,尊重和重视教师的劳动则是教育事业规范化管理的核心。这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形势,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赵敏.论教师管理制度的双重合理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2] 陈昌华.以教师为本,建立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 徐联仓.管理心理学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 杨金土.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5] 陆广地.用偏联系数学与态势函数对高校满意度的聚类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19).
[6] 黄志泉.谈以学生为本在中职学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7] 于家太.学校绩效管理探究[J].江苏教育,2005(2).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