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重构之年
2017-01-07李然
李然
和2015年比起来,2016年有很大不同。
一些投资人在接受我们记者采访时回忆,2015年创业者带着项目找我们时,“我们心里清楚,他有很多选择”。一年之后,受到优待的创业者们面临资本严格的挑选,投资人们会提醒对方,“过去两年犯错,你还可能被原谅,再融资,而今年,将没有人为你的错误买单”。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什么资本寒冬。资本还在,只是值得投的项目少了,一个创新的爆发周期趋近结束,而下一个还没有来,市场进入去泡沫阶段。于是2016年给人的印象是不温不火,不时涌起波澜,但波澜不惊,没有了之前两三年的惊涛骇浪。
如果以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为时间节点,移动互联网已经走过10年。10年不算短,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都变成了活在手机屏幕上的低头族,在手机上获取一切所需。乔布斯一定没有想到,2016年的中国成为了手机创新最为活跃的地方,小米将夏普当年无边框的实验推向了一个工业设计上的新高度,华为将三星引以为豪的双曲面变成了八曲面,锤子在文本处理和跨应用交互上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手机的使用效率……当然,也有一些手机品牌消失了,或者似有似无地活着。
在国产手机行业发生的故事,在其他行业同样存在。创新仍在发生,只是没有了智能机替代功能机的这类颠覆性创新,饱受关注的直播和共享单车都达不到颠覆的量级,撑不起一个足够宽阔的赛道。
和经济的周期性一样,创新同样也有周期性,甚至你可以将周期性看作是一条普适的常识。当年有人询问巴菲特:“你怎么预测下一阶段的股市?”巴菲特说:“我的判断是,它将不断波动。”
太阳下无新鲜事,多的是新鲜词。如今人们在谈论周期和波动的时候,会用“下半场”来替代。
上半场是狂飙突进、开疆辟土,是风卷残云、野火燎原;下半场格局初定,到了精耕细作的时候。但下半场也有另一个意思:不到比赛结束,悬念就一直存在,而且,往往越是平静的时候,也就越危险,比赛最后阶段是进球高发期。
商业世界里,越是重大的变化就越没有预兆,这也就是顶级投资人和创业者之所以稀缺的原因,即便是在眼下这个平缓的时刻,如果把视野放远一点,也能看到这样的消息:英国伦敦的创业公司OneWeb拿到新一轮12亿美元融资,由孙正义的软银领投。OneWeb这家创业公司从事的是卫星网络服务,希望通过发射卫星来提供覆盖全球的高速互联网,他们最近的“小目标”是到2027年消除全球的数字鸿沟,向所有人提供可靠和可负担的互联网服务。在OneWeb的投资人名单里,除了软银,还有维京航空、空客、波音、可口可乐……
将视线从手机屏幕转移到头顶的天空,也许是必要的,否则在即将到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发现,虽然手机、即时通讯工具、O2O服务、共享单车都做得很好,但仍然是潮流的追随者而非引领者。
在2016年尾声,我们的记者采访了百位企业掌舵人,探寻他们身处“下半场”的感受、思考和应对之策。
我们发现,对于企业家和创业者来说,这是“重构”的一年。
没有了前几年的剧烈突变,反倒有了反思的机会,层出不穷的新概念已经褪去了光环,一切在逐渐回归常识和本质。在这个基础上,重构才有了可能性。
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在2016年彼此实现了价值重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不再是分割的关系,传统渠道的价值也在回归,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新技术不再只是互联网行业的专利,传统行业同样需要大数据、云计算,后者和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底层基础设施,这个大方向在2016年日渐明晰。
来了中国很多次的凯文·凯利今年在深圳也谈到了“重构”,他将其理解为创造产品、信息和服务的新能力,而在重构产生新价值的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看到最核心的部分。
不是为了重构而重构,而是为了更好、更合理、更有效率,从而打破界限、推进技术、融汇创意,创造出新的东西,迎接变化和挑战。
临近岁末,经济专家们已经在展望2017,一个关键词是“不确定”。经济下行在持续、金融高杠杆率风险突出、人民币汇率下滑、企业税负压力过重、环境危机凸显……这些大环境因素会直接对企业运行造成影响,最终传导到每一个人。
只有直面问题,才是务实的精神。
柳传志先生在岁末的一次演讲中再一次提到了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他说,中国的企业家的特点,集中在一个“奔”字上,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奔”,永远不会满足,这是向前的驱动力。
同样的道理,无论在经济周期的哪个阶段,企业家和创业者“奔”的精神都不会削减,这也是中国经济的活力所在。
在2016年重构,在2017年应对不确定,在2018年破冰。这是我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