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减法比做加法更困难
2017-01-07卢华磊
卢华磊
如果将这一年比作一场考试,那么这张试卷中我认为最困难的题目是选择题——我们的公司面对很多机会,需要判断该如何取舍。
美年大健康的定位是做健康产业入口平台,随着体量的增加,商业模式的价值越来越清晰,我们面对的机会也在成倍地增加。每个月都有许多项目找上门来,我需要作出判断和选择,哪些赛道哪些领域是我们要参与的,还有哪些是需要开放出来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完成的。就像是要做淘宝还是做天猫一样,我们需要想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
简单列举一下,除了传统覆盖的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之外,我们在基因检测、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专科医疗、健康保险等等领域都有很强的辐射力和渠道影响力。
影响力大并不是说我们比别人有更强的技术或者资本,而是因为我们有庞大的体检平台,有更精准的健康大数据和衍生资源。比如有公司开发了一款降低血糖的药物,他们应该卖给谁呢?或者某一个专门治疗骨质疏松的保健品该如何找到对应的客户群呢?通过我们的数据,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公司找到精准的客户。
医疗产品销售一般分为2B和2C两大类,2B一般是指销售给医院,但这种模式的缺点比较明显——很容易进入红海市场,比如口腔CT,两年前每台仪器的售价近百万,而现在每台售价20万~30万。2B模式下,当技术护城河不够宽时,产品利润就会被迅速摊薄。
比较而言,2C的医疗产品或服务附加值更高、用户粘性也更好,但是开拓2C市场的难点在于获客——他们很难精准地找到此类用户。
医疗健康类的产品不是日用消费品,消费者只有在特殊场景中才可能关注此类产品。而体检行业则造就了此类场景:在用户体检的三个小时内,以及在拿到体检报告一个月内他们会高度关注自己的健康。
前面有一个场景,后面有一个时间周期。如果在这个时间段给用户一些针对性的延伸服务,那么成功几率会更高,所以体检平台在2C类医疗产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影响力。
而正是这种影响力给我带来了压力,我们有很多项目可以做,甚至我的投资人也在问我,美年下一步要做什么?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将所有东西都死死地攥在手里,所以一定要做平台,将一部分非核心业务分给合作伙伴去完成。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过于宽松,将未来极具爆发力的核心赛道让给别人。所以整个选择过程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有时候做减法比做加法更困难。
于是我梳理了一个逻辑,按和我们既有体检业务的协同性、互补性的高低次序、强弱次序来做优先选择。比如像基因检测的业务我们就会直接参与和控制,因为客户对这种业务的需求量很大,同时客户需求的变化也很快。虽然基因工程领域科研不是我们的优势,但在应用端和消费端我们必须要做龙头。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梳理出未来要做的事情大概有6~8个重点方向。
首先是专科医疗,比如口腔、眼科、女性健康等这些和体检相关的板块我们会跟进;其次是先进诊断,包括基因检测、重大疾病早期癌症筛查,这些用户比较关心的项目我们也不会放松;此外还有大数据和远程医疗等等,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和线下体验店的增多,这些业务我们都会重点突进。
而另外一些健康管理领域的业务,我们会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完成,这些领域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例如心脑血管领域,我们就会找专业的团队来合作。医生团队需要保留自主性和灵活性,我觉得这样合作比较适,现在这样合作的项目有20~30个,未来还会有跟过延伸。
今年感悟最深的事情是政府对医疗健康产业的重视。对于医疗健康产业而言,今年是一个井喷的年份,无论是高层还是普通民众,大家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关注度以几何级数量在增加。
今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一次开这个会议还是20年前。以前的医疗改革,都是集中在公立医院的层面,而此次把健康变成一个产业的概念,它强调了预防、强调了中西医结合、强调了健身和环保。
这是一个大健康的产业概念,我们国家的健康产业要做成一个生态系统,这让我感触很深。
Q:你如何看待创业热潮?你认为创业热潮形成了泡沫吗?
A:我觉得不同行业不同特点。我刚刚作为评委,参加了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创业大赛医疗总决赛。从这个大赛就可以看出很多趋势。
第一,参赛选手、企业的水平越来越高了。参加总决赛的这些企业,从几千家里面选拔出来的,跟往年相比,水平高很多。比如那些做心脏瓣膜、人造骨骼还有创新药物的公司,他们核心技术已经可以和跨国巨头直接竞争。
要知道高端器械一直都是医疗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此前一直是强生这样的跨国公司的垄断项目,而现在国内的创业公司已经可与之比肩,确实很让人高兴。
但医疗类创业也有一些隐患,主要是这个行业的创业门槛比别的行业高,如果要做一款新药或者开发一款器械,需要熬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风险很大。所以在医疗领域我不赞成起点太低的创业,我希望创业者有一定的基础后再来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