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37例临床观察
2017-01-06李红玉
李红玉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洛阳 471023)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37例临床观察
李红玉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洛阳 471023)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指在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坠胀,或痛及腰骶, 甚至剧痛晕厥。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又称功能性痛经。中医学称“经行腹痛”,病机主要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有些痛经患者接受过西医治疗,但效果不明显,中医对痛经的治疗原则以调理气血冲任为主。其中运用针灸来达到即刻减缓疼痛、疏通经络、调理冲任的目的。本研究运用针灸的方法,与口服芬必得作对照,观察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附属医院妇科门诊所收集的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7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35岁;轻度疼痛8例,中度疼痛16例,重度疼痛13例;平均病程为(2.5±1.2)年。对照组3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34岁;轻度疼痛9例,中度疼痛17例,重度疼痛10例;平均病程为(2.5±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科疾病诊断标准》[1]。①多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②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③疼痛性质属痉挛性或类似分娩产痛;④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痛经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针刺选穴:主穴:关元、三阴交;配穴:寒湿凝滞加神阙、水道、命门温阳散寒;气滞血瘀加肝俞、太冲、血海行气活血;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血海益气养血。②毫针刺法操作方法:嘱患者选取侧卧位,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局部消毒后,选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5 mm×40 mm),采用快速捻转进针法,先针关元、三阴交,再针配穴,以得气为度,实证用提插捻转泻法,虚证用提插捻转补法,每隔10 min行针1次,共行针3次。留针30 min后起针。③艾灸的技术标准、步骤:点燃艾条后,双手呈握笔状持艾条,对准所选穴位进行悬灸。艾条与所灸穴位的垂直距离约为2 cm,受试者以皮肤潮红耐受为度,每穴灸10 min,注意视情况及时敲灰,以防烫伤皮肤。
对照组口服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痛经发作时每日服用2次,早、晚各1次,每次1粒,每粒0.3 g,服药期间不得饮酒或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痛经症状表评分标准及疼痛程度分度标准制定。痊愈:积分恢复至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显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者。
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从表1中看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89%,高于对照组的6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痛经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有了最早的记载“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首次出现“经行腹痛”的病名。原发性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就提出瘀血导致痛经的病因病机并用中药治疗。后世医家对痛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病位在子宫及冲任,病机为因实“不通则痛”和因虚“不荣则痛”,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情志所伤或六淫之邪所致。根据痛经的疼痛性质以及伴随症状,将痛经分为肾气亏虚型、气血虚弱型、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蕴结型[3]。吴朝霞[4]认为肝郁气滞型和寒凝血瘀型的痛经在临床上最为多见,治宜温经散寒、祛瘀通络、行气止痛。本研究以关元、三阴交为主穴,随症加减,达到调经止痛的目的。
《难经·六十六难》言:“脐下肾间动气者丹田也,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因此它具有补益下焦,增强人体正气的功能。《针灸甲乙经》提到关元穴是“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针灸大成》认为关元穴“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入腹痛,失精……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月经不调”。彭增福等[5]用电针刺激关元治疗43例原发性痛经,总有效率达97.67%。曹银香[6]对6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运用温针灸治疗,有效率达95.38%,高于用月月舒冲剂治疗的对照组。
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提到“三阴交,别名太阴、承命、下三里,属足太阴脾经”。《金针王乐亭》言:“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为治血之要穴”。三阴交作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具有活血通络、健脾利水、调节冲任、行气止痛之功效。痛经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针刺三阴交可以调整冲任、理血调经,从而治疗痛经。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言:“妇人血气痛,合谷(补),三阴交(泻)”,第一次记载了针刺合谷穴与三阴交穴并配合补泻手法治疗痛经的方法。
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关元、三阴交可以调节内分泌及免疫系统,控制子宫的收缩,解除子宫肌肉痉挛,平衡与疼痛有关的中枢网络,改善盆腔血循环,降低前列腺素水平,延缓痛经患者的疼痛[7]。总之,针灸治疗痛经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行之有效的可靠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1]来佩琍.妇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63-265.
[3]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4-95.
[4]吴朝霞.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临床治疗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9):965-967.
[5]彭增福,何燕萍.关元俞一次性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43例[J].新中医,2000,32(10):25.
[6]曹银香.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7):68.
[7]龚萍,张明敏,王棋,等.针刺三阴交对痛经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1):51-55.
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