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120例临床观察
2017-01-06陈洪国
陈洪国 张 浩
(山东省泗水县中医医院,273200)
·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120例临床观察
陈洪国 张 浩
(山东省泗水县中医医院,273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和病死率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和经济负担。根据中医学“冬病夏治、冬病冬防”的理论,在夏季三伏天、冬季三九天,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是中医药的特色疗法,2013年4月—2015年10月笔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120例,疗效显著,总结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来自2013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内二科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共计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龄(72.3±1.61)岁,平均病程(11.7±0.87)年;对照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70.9±1.54)岁,平均病程(11.3±0.84)年。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1]的诊断标准制定:①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②吸烟等高危因素史;③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1%/FVC%)<70%。
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1]的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肺功能检查:Ⅰ级:轻度 FEV1≥80%预计值;Ⅱ级:中度 50%≤FEV1<80%预计值;Ⅲ级:重度 30%≤FEV1<50%预计值;Ⅳ级:极重度 FEV1<30%预计值。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病情分级为Ⅰ、Ⅱ、Ⅲ、Ⅳ级;③年龄54~76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神志不清、痴呆、各种精神病患者等无法正常进行沟通者;③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④糖尿病患者血糖未控制至正常范围;⑤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恶性肿瘤患者;⑥各种疾病急性期或加重患者。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盐酸氨溴索糖浆(江苏亚邦生缘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292)口服,每次10 mL,每日3次。治疗组给予中药穴位贴敷,药物由本院制剂室制备,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炙麻黄、苦杏仁、生半夏、冰片、黄芪、花椒共研细末,生姜汁调糊,统一制成半径15 mm、厚5 mm的圆形药饼,采用40 mm×40 mm医用脱敏胶布固定。对照组采用姜汁加赋形剂调糊。
两组均于2013年4月起每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及三九的初九、二九、三九的第1天各进行贴敷治疗1次,连续治疗3年,贴敷穴位为肺俞、天突、膻中、大椎。加减:久病肾虚者,加肾俞;纳差、痰多者,加脾俞;气喘者,加定喘穴。贴敷后嘱患者4~6 h后自行取下,如果贴敷有明显瘙痒、起泡,要提前揭去,严重者及时就医。
观察指标及方法:①临床症状咳、痰、喘、哮鸣音治疗前后变化情况;治疗前1年及治疗期间每年哮喘发作次数与以往比较。②平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检测;两组均在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每年9月采用肺功能仪检测FEV1%预计值。③免疫功能指标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2]。临床控制:咳、痰、喘、哮鸣音,4项表现中3项达到临床控制,另1项达到显效;显效:4项表现中2项达到临床控制,2项显效或3项达到显效,1项达到有效;有效:4项表现中1项达到临床控制,1项或2项达到显效,2项或3~4项达到有效;无效:4项均无效或其中1项或1项以上加重,其余各项无效。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主要症状改善程度比较:表1示,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2、3年主要症状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且随着时间延长,症状减轻程度更加明显(P<0.01)。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程度比较±s)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1年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2年比较,▲P<0.0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预计值比较: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2、3年FEV1%预计值较对照组同时间显著升高(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治疗组FEV1%预计值也逐年显著提示(P<0.01),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FEV1%比较±s)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1年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2年比较,▲P<0.0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比较:表3示,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2、3年IgG、IgM、IgA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显著升高,IgE显著降低,且随治疗时间延长,治疗组免疫球蛋白各指标标均逐年改善(P<0.01)。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1年比较,△P<0.01;与本组治疗2年比较,▲P<0.0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3年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到88.4%,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到5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对照组609(150)11(183)14(233)26(433)34(567)治疗组6021(350)19(317)13(217)7(117)53(88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属于中医学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咳、痰、喘三大症状,患者大多在冬春气候寒冷突变的情况下易遭外邪入侵,因外感风寒引发宿因,使肺失宣降而发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位在肺,渐及脾肾,稳定期则常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亏虚,在稳定期温补肺、脾、肾三脏尤为重要。
穴位贴敷是中医药的特色疗法,主要以中药穴位贴敷为主要手段,选取三伏天、三九天进行贴敷,体现了中医春夏养阳、天人相应、治未病、冬病夏治的理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穴位贴敷充分利用经络和药物对疾病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目的[3]。
贴敷穴位治疗时选取的天突穴,为治疗咳喘病的要穴。天突穴为任脉与阴维穴交会穴,因其部位所在是肺卫门户,配肺俞穴属前后对称取穴治疗气喘,有止咳平喘之功。肺俞为肺的背俞穴,与肺卫关系最为密切,为膀胱经穴,能宣通肺气,清利化痰。膻中为任脉与脾、肾、小肠、三焦诸经之会,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与肺脏相邻,是宗气积聚之处,具有调节人体气机、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生津增液作用。大椎穴属督脉,为手足三阳之会,可清阳明之里,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祛邪外出,主治全身热病及外感之邪。四穴共用,起到宣肺理气、止咳平喘之功。
治疗药物配方中细辛辛、温,化饮而宣肺;甘遂逐饮;白芥子宣肺化痰;延胡索辛散温通,行气血;生半夏燥湿化痰;冰片辛、苦,归肺经而开窍;花椒温里止痛;麻黄辛、散,善于宣畅肺气而平喘利水,苦杏仁长于宣肺气而止咳平喘,两药一宣一降,一刚一柔,互制其偏,其平喘止咳之力增强;黄芪性甘、温,归肺经,有补气升阳、益气固表功能;生姜为榨汁调和之品,取其辛散之性,以达到引药之功。药物与经络中的特定穴位相结合,能够激发经络之气,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散寒逐饮、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证实,经三伏三九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FEV1%预计值显著提升,且随时间延长效果更理想。治疗组IgA、IgG、IgM逐年升高,而IgE逐年降低,说明贴敷治疗可提升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减轻IgE介导超敏反应。说明穴位贴敷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临床疗效,改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指标;穴位贴敷治疗具有药物使用直接、疗效肯定、简便易行、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少等,可弥补内治的不足,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并推广应用。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6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5.
[3]王海峰,李素云,王明航,等.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209-1211.
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