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想教育人性化发展的困境与转型
2017-01-05赵小青
摘 要
从人性化视域审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现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与现实命题。在当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多元媒体的扩张以及人性的觉醒,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转变。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目标的输出同质化、教育内容的政治价值化、教育方法的灌输渗透化的困境,必须向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人文关怀模式的方向转型,以实现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人性化。
关键词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人性化 人文关怀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发展的诉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都是现实中主体性的个人,人性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价值诉求,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以现实的人的人性为依据,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性完善为目标,把握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性张扬的融合。
1.社会转型急剧的必然性
目前中国社会转型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向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逐步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转变,就是从封闭的微权意识向开放的公民素质的转变。这三种转变相互交织在一起,加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本上由政府主导开始,在市场发展的正常历史积累过程中缺少自然进化的过程,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公平的问题,如贫富分化加剧、市场秩序有一定的混乱、权力滥用、道德失范等等。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的人口掌握了41.4%财富,贫富两极分化问题非常突出。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公布的《2015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4年末中国拥有一千万以上可投资资产高净值人群规模突破百万,全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112万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总人口0.2‰的人持有相当于全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50.3万亿元的31%的资金。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容易导致民众社会心态的急剧变化,如仇官仇富、对社会不满、幸福感减弱等,进而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扭曲。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中国社会转型中人们的心态变化,以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引导人们发生价值观良性转变。
2.多元媒体扩张的时代性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数字媒体的出现,信息的传递、认知、吸收、辨识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媒体如互联网新媒体(即时通讯、博客、微博、虚拟社区、网络游戏、视频网站等)、手机新媒体(手机短信、手机游戏、手机报、手机电视等)、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等)等,逐渐走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且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多元媒体的普及与扩张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的个性成长受到来自多元媒体不同方面的影响,价值观的形成脱离了传统的教育范畴,难以用一元化的传统行政灌输与教育来实现,发散、多元的价值观对党和国家思想政治理论的渗透、意识形态的输入、社会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接受具有更多的互动与理性审视,这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从多元媒体现实下人的个性发展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出发,更多地运用新媒体并适当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3.自我人性觉醒的主动性
人的自我意识的复苏与觉醒相伴于社会发展的进程,在历史发展的不同过程中,人对于自我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等都有着越来越趋于理性的判断与觉醒,且这种发展趋势随着现代交往方式的变革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有着日益增强的趋向,呈现单维线性向度与多维交互联动的状态,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速度和对于社会介入的主动能力不断加大。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地置身于互动性、开放性的全球化时代,尤其是人接受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地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功能,逐渐地从传统对信息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地筛选与甄别,并主动地去影响、渗透、改变社会。人的自我人性的觉醒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巡视人性的发展规律,遵循人性的进展状态,分析新时代人性的特点和走向,制定恰当的教育内容,运用合理的教育手段。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发展的困境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输出同质化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实现民众在思想政治上对党、国家、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同,培育公民基本的社会心态、政治素养、道德观念、秩序认同等。从本质上来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现阶级统治和国家安定、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性价值;同时,又具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个性成长和培育社会基本道德要求的目的性价值;从性质上来说,其具有中介性、理想性和终极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用一元标准来教育具有不同思想层次的受教育者,更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管理的主导性价值,对于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创造性、层次性等不够重视,忽视了价值主体需求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广泛性,“使教育目标成为了一个远离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实际与现实生活视域的‘空中楼阁”[1]。这就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定者及施教者在制定和实施教育目标时,由于缺乏理性分析和个性、阶层区分的意识,往往以统一的规格要求注重共性塑造和目标输出的同质化,从而导致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呈现出了宏观、统一、僵硬、刻板等特征,它的目的性价值被抽离。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价值化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道德规范、社会心理、人性光辉等方面教育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原则的综合体系,其反映的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执政认同、社会良性运转和民众人际和谐的主张和态度。但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诸内容之中,各方面内容所占比重与分配并不均等,政治理想、价值信念教育被放在了支配地位,其他教育内容则围绕政治教育制定和实施,从而形成了以政治理想和价值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内容体系结构。这一体系结构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诉求上来说,无可厚非,体现了执政需求,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综合性内容最终没有能够被教育客体全面接纳,导致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内在上,没有形成相对稳定而深刻思想政治品德心理结构与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体意识;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外在上,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表现与实践习惯,与社会历史的规定性脱节或超越,难以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目标[2]。这说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实现其应具有的所有功能。
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灌输渗透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并内化给受教育者所采取的具体的方式与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灵活、最具变量和最活跃的因素,能够依据教育对象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但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方法,不管是从媒体宣传还是课堂教学,更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对于受教育者的阶层属性、教育背景、年龄结构等缺乏必要的研究与分析,缺乏对受教育者作为具有独立人性和自我思考、分辨能力的鲜活个体的认知,威权主义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容易导致受教育者的怀疑和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发展的转型
1.从顺从人向全面人转型,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人性化
英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约翰·威尔逊曾说过:“道德教育的任务既不是使受教育者与社会的价值协调一致,也不是把教师们特定的思想强加给受教育者。它的任务是既不培养驯服者,也不培养反抗者,而是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原则的尊敬和运用这些原则的能力。”[3]但我国长期以来从革命战争年代沿袭而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往往是用统一的形式、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进行顺从教育,这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代尤其是在群众运动过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模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分配形式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和思想文化多样化等的影响下,已逐渐呈现衰微迹象,并与整体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排斥反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模式,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要更人性化、更贴近现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实现从顺从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转变。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必然是以促进人性的解放为过程,以促进现实的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结果。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抽象主观意识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规定,也不是生物体自由生长的过程,从表象上描述,是人的普遍而全面的发展,其指向不是整体性,而是以个人为单位;在内涵上来讲,是包括人的智力、体能、品德、审美、思维能力、行为举行习惯以及人的个性、能力、兴趣、气质等全方位充分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本性实现了极大的丰富及在不断锤炼中达到本真回归的高层次;在终极取向上,是人的自我自然提升、人与社会的高度适应及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共生性的发展[4]。虽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至少我们要确定这一目标并不断向前推进。
2.从政治价值向双层价值转型,实现现代思想政治内容人性化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具有阶级性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其价值属性总体上主要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是其附属价值,个体价值是其本质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呈现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不同,关键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及执政党执政的内在需求。但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被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个人价值被置于附属地位。从政党执政、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人的政治社会化无可厚非,但从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发展以及其自身的稳定性、持续性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当代对个体发展越来越尊重的时代潮流下,必须要重新唤醒个体价值的主导地位。从中国共产党执政需求及人的发展角度上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渐从传统的以政治价值为中心的局面,渐次转换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双轮驱动上来,尤其是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无法同时满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问题时,即两者出现冲突时,教育主导者不应该单纯追求对教育内容的唯一解释,而是要开放性地容纳差异和多元解读,要注意寻找两者结合的最理想点,而不是走向两个极端。
3.从灌输模式向关怀模式转型,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人性化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人的信息接触量等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民众对党、国家及社会之中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了更强的理性辨别力和选择性。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它的发展应是与时代齐头并进的,且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和变通性。因此,教育方法的创新和超越对于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已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存在着“教育”与“受教育”的错位与相悖,亟需实现根本性的转变,要借用亲和力强、易于被民众接受的人文式关怀方法。人文关怀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注重人与人的自由平等和倡导个性的解放,充分尊重人的话语权和理性思考,将人的精神生活视为重点关怀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在理念维度上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原则,纠正程序化、机械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偏颇思想,更加注重人的本性;在要素维度上,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符合人性规律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内容,提升人文关怀的品格;在过程维度上,要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嵌入到实践过程中,反复强化和不断修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可能出现的偏轨;在结果维度上,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和情怀,高扬人文精神的内在灵魂和根本宗旨,促进人的自身解放和全面发展。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与日俱新的,要实现其设定的作用与功能,必须深刻地研究与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要继续弘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逐步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性主张,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与效度。
参考文献
[1] 王滨,宋劲松.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2] 陶培之.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理论前沿,2008(20).
[3] Elisa J.Moral Education.Secularand Religiow.Malabar,Florida:Robert E.Kfie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9.
[4] 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赵小青(1982-),女,安徽宣城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