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
2017-01-05祝士苓王素斋
祝士苓 王素斋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农民数量迅速减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培育的方式和内容难以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资金投入与农民培训需求尚有距离,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待加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大力进行舆论宣传,第二要进行顶层设计,第三要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第四要加快乡村互联网建设,第五要加强培育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56-05
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到城镇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急剧减少。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减少,凸显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为了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就要让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大于其就地或到城镇打工从事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就涉及到农民“怎么种地”的问题了。事实已经证明,传统农民的小农生产方式在解决农民温饱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无力将农民从温饱带入小康甚至富裕的生活状态。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现阶段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提高收入的关键举措。
一、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乡村人口数6034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43.9%。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将近46%的乡村人口选择了非农产业就业。按照全国66.3%的劳动人口(16-59岁)比例计算[1],乡村的劳动人口数约为40009万人。除去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约为12262万人,而这12262万人的农业劳动力还包含兼业农民、带孩子的母亲以及户口在农村的大学生人数,真正全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据国土资源部调查数据,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且土地撂荒现象有蔓延之势。土地撂荒原因很多,农业从业人数不断减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80后、90后)多外出打工,回乡务农的愿望很低,他们不会种地,不愿意种地已成普遍现象。这固然与新生代农民从小很少接触农活密切相关。但究其根本原因,从物质角度而言,农业生产的利润要远低于进城打工的收入;从精神角度而言,从事农业生产缺乏前途和身份低微,是新生代农民工远走他乡的重要原因。据农业部测算,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分别占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总数的2%和1%[2],没有合格以至于优秀的人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的建设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破解“农民不愿种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民真正从种地中看到希望,有奔头,有动力。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民自身,所以从技术、文化等方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关键。
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从2012年2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到2016年1月印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连续五年提出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至少包含三层涵义,首先,这些人是农民,意味着他们还是要以农业收入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其次,这些人是同传统农民不一样的新型农民,“新”的指标是:文化素质高、科学技术新、经营管理强;再次,这些人从事的农业是一种职业,农业不再是一种卑微地位的象征。这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应从这种职业中获得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除了物质生活的富足之外,还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比较清晰了。
从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2014、2015两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万人,青年农场主1万人[3]。这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生产经营型为主,辅助以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收入提升、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为更好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从培育的思路、原则到培育的目标、内容、再到培育的保障措施都做了明确规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明了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无论从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上来说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即使按照70%的城镇化率来计算,未来我国也将有4-5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以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为生,而200万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条件各异,各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及适宜、特色农产品需求选择相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和内容;其次,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农民由于各自的生产基础、兴趣需求、资金技术不同等原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要求也会不尽相同。从我国目前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来看,培训方式单一,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田间地头,典型参观等形式;内容枯燥、重复,课程安排自上而下,不能充分反映当地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再次,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多以技能、技术、生产、经营、管理为主,而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是掌握新技能、新技术、能生产、会经营、懂管理的富裕农民,更应该是有文化、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注重精神层次的内容。
3.无论从中央还是地方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培育需求。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低,不可能自己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费用。况且,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层次多样,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普遍较低,这些都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国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资金150亿元以上[4],五年150亿,每年均30亿,分摊到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投入经费9375万元,这包括所有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包括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涉农产业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农村管理人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具体分摊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上就杯水车薪了,这也导致很难吸引到优秀师资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也就很难保障培训的质量。
为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4、2015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地方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6年中央财政拟投入13.9亿元,进行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和1万名青年家庭农场主的培育[5]。尽管这两年中央有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地方有了配套资金,并在增长,但仅以2016年为例,中央投入的人均培育经费约为1376元,这些费用包括教育培训、认证管理以及跟踪服务的费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我国农民培育形成了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央广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的培训网络。央广校拥有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文字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并形成了以央广校为龙头,省级校、地(市)级校、县级校为依托,乡、镇及村级教学班为载体的培训体系,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也从省级、地市级培训中心发展到县级培训中心。无论从培训的网络渠道还是从培训的体系建设方面来看,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硬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需求的硬件设施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报纸、文字教材等媒体资源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作用是我国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据报道,截至2015年8月底,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比城市地区低约40%,尚有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6]。这就需要我国尽快进行宽带进乡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硬件设施建设。
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据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共有10万名。首先,从数量上来说10万名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培训需求,即使以未来新农村建设所需4~5亿农民的1/3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来算,师生比约为0.6‰到0.8‰之间,如此低的师生比远远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其次,从师资质量上来说,各地现有培训师资既有高校院所专家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相关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培训机构师资、优秀企业家、农村乡土人才等,师资来源多样。但从各地的实际培训状况来看,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老师大多教育层次较低,知识老化,授课方式陈旧,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各地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而且,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科技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施等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一批能够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师资队伍来培育新型农民。
再次,各地从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工作有待完善。虽然各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调查、登记、管理工作,但仅仅限于统计学上的登记工作。由于没有良好的激励措施,这些专兼职教师的稳定性、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难以保证,而且有些地区专兼职教师虽然在编,但实际没有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
最后,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普遍缺乏积极性。这固然与物质激励措施有关,也与广大专兼职教师队伍本身缺乏进修培训机会,缺乏成长空间有关,更与地方政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态度有关。虽然农业对于地方GDP的贡献远远小于第二、三产业,但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我国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需要一支稳定的、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师资队伍。
三、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多年关注农民教育培训的心得,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1.在全社会范围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大力进行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美丽新农村的舆论宣传,使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至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主动地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这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之路。农民只有从主观意愿上愿意学习、愿意改变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当然,仅仅是口头上的舆论宣传,农民如果不能亲眼见识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收入增长、社会地位提升、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等,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学习和改变的内驱力。所以,宣传和实际的建设工作要同时进行。同时,也要让农民见识到各省市优秀家庭农场主、农民企业家以及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创业、创新之路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成果,以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和美好梦想的追求。
2.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顶层设计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各地的培育工作地方特色较强。尽管中央连续五年发文强调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部办公厅也先后印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2] 56号)》、《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有了宏观的思路、方向和原则,但缺乏顶层设计的具有可操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如果没有顶层设计的操作性极强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各地具体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可能缺乏培训目标、方向、数量和质量的把握,二是可能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无从下手,比如说资金投入、民间培训机构引入等问题。
新型农民培育实施方案一要立足长远,形成长效机制,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要有长期、中期以及近期的明确的培育目标、任务、方向和内容。三要有明确的资金投入机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比例、如何引入民间培训力量等。四要有统一规范的师资要求,并要对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的管理。
3.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各地培训部门和机构应充分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端的实际,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侧内容的调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遵循产业供给侧需求。各地地形地质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各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各不相同,这就要根据各地实际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不能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第二,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适应市场供给侧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高品质、大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收入的提高也促使人们业余时间对于观光、旅游需求的极大增加。这些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培训内容的调整要尊重农民主体需求。首先要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的要求,在农闲时进行培训,最大限度的方便农民;其次,针对各类农民的实际需求,分类指导,实施精准培训,避免过去那种不顾农民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安排培训内容的做法。
4.加快我国互联网进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的强大技术、信息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农村地区是我国整体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短板地区,这不利于知识、信息向农村地区的传播。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国家通过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给予了相关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承担农村及偏远地区(高成本地区)的宽带网络末梢建设和升级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到2020年完成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约15万个已通宽带的行政村(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接入能力光纤化,为超过3000万农村家庭提供宽带覆盖升级。助力农业、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宽带应用[6]。
进入互联网时代,不仅“要想富先修路”,更要“要想富先通宽带”。宽带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大力推进以至于覆盖整个农村,仅仅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有以下好处:一是加快培育速度。2014年、2015年,我国每年100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快培育速度涉及到资金、师资等多因素影响。互联网的便捷性、及时性可以把培训内容迅速输送到有需求的农民手中,尤其是移动终端的使用,可以使广大农民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更新,不必受师资、资金、农民本身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宽带进乡村对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起到了很好的培训传播的支撑作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培育新型农民的速度。二是节约培育成本,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农民就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任何内容,不必去课堂参加培训班,省去了教室、教师、教材、路途等多种费用,节约了培训成本。
5.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从增加师资数量上说,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数量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可以从扩大师资来源上着手。对于农民专业技术师资,可以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等专业技术单位聘任;对于农民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师资,可以从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党政机关、行政管理部门聘任;对于实践指导类师资,可以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机构聘任,尽可能的增加师资数量。
其次从提高师资质量上说,一是各级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针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科技水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教育培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水平等以适应农民学习的实际情况。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是个苦差事,收入低,工作辛苦,田间地头跑、跟踪服务是日常,没有坚强的职业道德的支撑是很难坚持的,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可以提升教师使命感,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动力。
再次从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上来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于2015年11月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建设工作,该项工作对师资力量分级建设和管理,共分为县级、地(市)级、省级、中央级四级师资队伍,分别承担不同的培训任务。为了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吸收优秀师资力量,对于不合格的师资实行退出机制。这一措施使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化,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稳定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上来说,激励措施可以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来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教师的物质报酬不能指望农民的培训费,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财政投入是唯一切实有效的方法;精神方面,让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通过培训活动实现自我价值是增强其积极性和创新性,稳定教师队伍的关键。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又源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http://www.gov.cn/xinwen/2016-02/29/content_5047274.htm.
[2]农业部鼓励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创办家庭农场[J].中国农资,2016(22):1.
[3]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张桃林副部长在2016年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06-13].http://www.moa.gov.cn/sjzz/kjs/dongtai/201606/t20160613_5168750.htm.
[4]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1-12-28].http://www.moa.gov.cn/sjzz/kjs/tongzhi/201112/t20111228_2446994.htm.
[5]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会暨农广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6-07-15].http://www.chinesefarmer.cn/sytg/201607/t20160715_189041.html.
[6]黄鑫.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支持农村宽带网络建设[EB/OL].[2015-10-17].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10/17/t20151017_6728072.shtml.
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