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安的施茶会与茶会碑

2017-01-05顾彭荣

茶博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茶亭永丰茶会

文/顾彭荣

临安的施茶会与茶会碑

文/顾彭荣

“茶会”含义有二:一、古代的“茶会”指的是一种会聚饮茶,同时又谈玄论佛的集会。这种集会多在新茶采制之后举行。后来茶会又有发展,不限于佛门之间。北宋时,茶会成为当时太学生聚会的一种习俗。据朱或《萍州可谈》介绍,当时“太学生每路有茶会,轮日于讲堂集茶,无不毕至者,因以询问乡里消息”,成为交流信息、联系乡谊的聚会场所。古代的茶话会是茶会的变化形式,重在以茶助兴,或有明确主题,或天马行空。现代的茶话会是从古代茶会发展变化而来的。它是以清茶或茶点招待客人的一种现代社交性集会,既无古代茶宴的豪华隆重,也无日本茶道的严格礼仪。它“以茶引言,用茶助言”,不拘一格,气氛轻松愉快。这种集会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方岳《入局》诗中“茶话略无尘土杂”,指的就是这种集会。茶会含义二就是本文所记的茶会,也称作“施茶会”,是流行于古代至近代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组织,通常由地方上热心公益人士及乐善好施的人自愿组成。他们共同出资,在过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设茶棚、茶廊或凉亭,雇人烧水泡茶,供行人和附近农人免费饮用。茶会共推专人管理,凡是出资者的姓名及管理实施公约都刻于石碑上,称为“茶会碑”。一杯凉茶折射出的“善”,是先人拳拳爱心与传统美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茶会的带动下,商人和村民等纷纷出资出力,在行人车马较集中之地,陆续建起茶棚、茶廊或凉亭,让过往之人遮风避雨。茶会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爱心足迹遍布乡村各个大小路口。

施茶会

太阳茶会

唐代开元、天宝之际,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唐代河南睢阳守将张巡为国殉难,太阳镇百姓为纪念张将军,建造东王庙(又名东平庙),并塑像供奉。传说有年十月二十四日,有一出嫁到离庙西五里处界头村的女子到庙里烧香祭拜。这女子抬头看到张巡将军威武异常,便许愿死后许配与他。许愿毕出庙门时,不巧有一块瓦片下坠,击中女子头部,不幸身亡。当地百姓感其诚,便也为她塑像,尊称其为将军娘娘,与将军并祀。自此后,每逢十月二十四日,太阳均举行庙会,连续活动三天。第一天先到庙北面五里的八亩村该女子的娘家活动,第二天再到女子婆家界头活动,第三天在太阳镇上活动。年年如此,相沿成俗。太阳镇位于天目山麓,茶叶为当地特产,随着庙会活动的延续,当地的经贸活动也日趋频繁。东平庙附近有一口常年不涸的活水井,好茶好水正是待客之佳品。先人们为了适应庙会需求,促进茶叶贸易等经贸发展,纷纷捐钱捐物,建立“茶会”这一民间组织,在东平庙旁建有茶馆,给演戏看戏之人烧水煮茶,招待过往客商,并立“茶会碑”,记录建立茶会缘由,纪念热心捐助者。

紫云茶会

清初始创,由於潜县紫云乡(今属潜川镇)几位乡绅发起组织的一个行善社团,至1950年停办。茶会设理事会,会长由乡长(清代称乡董)兼任,设理事若干人,分管各个茶亭。茶会在主要交通路线上,以十里之距各设一座茶亭,雇用邻近村妇,从每年农历五月至八月烧水泡大缸茶,供路人饮用。新建茶亭,由施善者独资或合资赞助;平时开支,主要从茶会上的收入支付,不足部分由各村摊派。

上营庄施茶会

昌化县治西上营庄将军岭脚(今属昌化镇上营村)创办。夏秋施茶二月,发起人徐长龄。

七里桥茶会

昌化县治西七里桥(今属昌化镇联盟村)创办。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谢星源、赵玉华等募建。

贤达创办茶会史迹

民国13年(1924)《昌化县志》卷十二《人物志(义行)》载热心创办茶会等公益事业的贤达史迹:

“清代黄祖莹,字佐蓉。秉性仁,仗义疏财,精岐黄术活人颇众,山阴孙大奎称其‘佛心仙手’。后倡办私立敬乐初等小学校,捐赀甚巨,以资开办,邑令胡远芳嘉其‘热心学务’,以‘古道可风’匾额赠之。余如周急则釜钟,不吝恤贫则衣食,恒施义冢则崇封三尺,以及修道路、建茶亭、立茶会,种种善举,无不捐资提倡。”

“清代胡明义,号春山。事母至孝,地方善举,如纤岭桥、三都久安桥、九都茅山桥,以及万年桥,前后十余载,慷慨输将,力肩其任。他若设茶会、施棺木,尤为脍炙人口。邑令鲍因以‘达尊有二’额赠之。”

“清代谢元朗(谢星源),字晋三,十都唇溪庄冷水铺人,年八十四岁。其为人也,质直好义,曾捐千金倡建七里桥茶会。族中之贫而不能娶者,给以钱谷为之完娶。余如立茶会、建义冢、修道路种种善举,无不捐资提倡。民国五年(1916),邑绅陈益选、潘秉哲等胪陈事实,按照褒扬条例,呈请前知事鲍转呈省长咨内务部,呈奉大总统(孙中山)赐以匾额,题曰:‘齿德俱尊’,并奖以银质褒章,加给褒辞曰:‘品端学粹众望之,允孚名至实归,非善人其谁欤?仪型山斗,恭敬梓桑,兼而有之,难乎其选尔。’”

“清代许兆阑,字馨远,家贫,性好善。世居百丈山麓,山高十里许,山路崎岖,行旅维艰。公患之,效愚公之风,自枫林桥至百丈岭约数千余丈,毅然鸠工垦辟,陂者使坦,曲者使直,历数寒暑而未就。大尹程嘉其志,捐廉以襄其成,今山岭之石室茶亭,皆其手泽也。程邑侯赠额曰‘坦直’,又赠一联曰:‘坦途自尔贻馨德,直道于今裕远谋。’子樛,字东木,号清斋,国学生。性好善,热心公益,属有父风。尤喜学字画,两擅其长,人称其字法东坡,画与摩诘、板桥辈埒。”

昌化马啸大成村永丰茶会碑

昌化河桥朱秀村茶会碑记

太阳茶会石碑

茶会碑

太阳“茶会”碑

清道光十六年(1836)太阳镇“茶会”石碑全文:

太阳镇茶会序:盖闻施济无分多寡,一钱不吝即是施济;功德不论大小,一滴止渴便是功德。吾地太阳镇,上通徽歙,下达苏杭,肩挑贸易之络绎,农工商贾之流通,诚往来辐辏之所。董事等每见夫秋夏时,炎日可畏,烈日如火,人劳憔悴,路遥艰辛,跋涉奔驰,汗如雨淌。叵纠众嘀议,设立茶会于东平庙前川堂下,四宇俱空,坐立宽广,炉火煎烹,行旅相接,庶几暂停以式饮也。凡蒙各姓输助钱文、田亩开列于下,镌勒碑石,以备稽考,以垂永久。倘后之人,扩而充之,得资更饶,施济愈久,不致茶会废弛,是则仝会人之幸矣夫。

大清道光拾陆年岁次丙申荷月谷旦

序是一种文体,内容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上述“茶会”石碑序文先述太阳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次述当年所见行旅艰难情状,故“设立茶会于东平庙前”。最后叙述将“各姓输助钱文、田亩开列于下,镌勒碑石,以备稽考,以垂永久”,希望“后之人,扩而允之,得资更饶,施济愈久,不致茶会废弛”。

东平庙与庙会在 “文化大革命”时被彻底废止,庙基上建太阳粮管所粮食加工厂,井也被毁。1987年恢复庙会活动。1992年一日,太阳镇文化站站长楼子建在加工厂里发现消失多年的茶会石碑,清代太阳“茶会”碑终又面世。

河桥朱秀茶会碑

现存民国12年(1923)河桥朱秀村(今属河桥镇聚秀村,聚秀又名朱秀)施茶亭碑,碑文为:

“邑城南迤逦达河桥,路约十五里许,为西南要道,皖浙通衢,来往行人络绎不绝,概无茶肆,又乏施茶,每遇炎热之际,行人渴望久之,惟朱秀境地适中,曾于村值时指户施茶,然此可暂不可常,恐难持久。村人有鉴于斯,缘设茶会,作善后计。弥善统捐杯水,各分仁浆,足慕也。谨启。民国12年岁次癸亥孟春敬立。”

该石碑还记录朱秀村民间捐钱、捐田、捐山林,筹得资金建凉亭,免费施茶等善举。

马啸大成村“永丰茶会”碑

现存民国12年(1923)马啸大成村(今属清凉峰镇玉屏村)施茶亭碑,碑文为:

永丰茶会

永丰茶亭缘起

我村右深山之麓有古刹焉,曰永丰庵,保龙岩支脉也。有明之季,历经兵乱,梵刹尽付焚如,而刹中住持僧因亦杳如黄鹤,所留贻者惟不动产若干数。前清中叶,洪杨煽乱,该庵基几乎靡有孑遗。能(按:方氏族长方以能)等目击神伤,拾之秦灰,幸尚得留其零落。第念此遗产,任其遗失,固不忍也;据为私有,又不可也。复合众商议:里之大树下,有永丰亭。是亭也,为皖浙通衢,行旅者络绎不绝。时当炎暑,赤日熏蒸,施茶水以解渴烦,诚善举也。缘合议将是庵租息逐年生息,积息以置良田,作是亭施茶之费欤。溯自甲寅起迄今,已积若干息,已置若干田矣。以每年之盈余,行施茶之善举,何便。如之,因将田产土名及众议规约详书于左,以垂永远云。

计开田产(略)

计开议约(略)

岁在

民国十二年(1923)岁次癸亥

五月吉旦 大成庄合村众等

公立

据碑文记载,大成村右深山脚下有古寺庙,名为永丰庵,系龙塘山保龙岩支脉。据传有近百僧人,寺中所用饭碗就有四担之多,远近信众纷至沓来。明季因兵乱,古寺被焚,僧众星散,仅留下若干寺产。至清代咸丰洪秀全、杨秀清太平天国之时,永丰庵屋基被毁,“几乎靡有孑遗”。方氏宗族族长方以能 “目击神伤”,不忍看遗产散失,于是召集公议,决定将永丰庵租息用以购置良田,作为永丰茶会的会田,其收益作为永丰茶亭的开支。从甲寅(1914)至癸亥(1923)十年间已有相当积蓄,于是重修永丰茶亭,并将已购置的六处田产方位、众人商议的田租方式,以及“所置之田,无论何人用不得变卖”的约定刻于石上,“以垂永远”。□

猜你喜欢

茶亭永丰茶会
茶亭品妙联
永丰余造纸(扬州)有限公司
2021春·老茶缘钱塘茶会
——20次钱塘茶会回顾
吾野茶亭
茶亭
“茶会”九问九答
偏离的茶味
如何办好一场茶会
190多位老人与一座40年的茶亭
国瓷永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