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活适应性实证研究

2017-01-05刘江南张婷婷韩丹彭红瑀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外省独生子女生源

刘江南 张婷婷 韩丹 彭红瑀

(1.河海大学 企业管理学院,江苏常州 213000;2.东莞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大学生生活适应性实证研究

刘江南1张婷婷2韩丹1彭红瑀1

(1.河海大学 企业管理学院,江苏常州 213000;2.东莞理工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本文研究大学生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是否为独生子女、生源地等因素在气候环境适应、饮食文化适应、语言环境适应等方面的适应表现。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呼吁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生活适应性,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进入社会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大学生活;适应性;调查研究

大学时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主力军,学会大学期间适应独立生活是融入社会的第一课。在大学阶段培养出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为以后进入社会,顺利融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环境因素,例如大学所处地域的文化环境、气候环境和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饮食条件等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适应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1]。对大学生而言,“适应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就业”[2]。因此,研究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是很有必要的。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比较多。张进良研究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3]。张秀秋研究了大学生学校适应性[4]。鲁梅佳了研究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大学生适应性的相关性等等[5]。总的来看,针对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本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深入研究不同的大学生在气候环境适应、饮食文化适应、语言环境适应等方面的状态与表现。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参考了卢谢峰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其问卷共有66个项目,其中学习适应性8项,人际适应性11项,角色适应性9项,职业选择适应性9项,生活自理适应性6项,环境的总体认同7项,身心症状表现10项。另有6个重复项目构成“效度量表”。五点计分,分数越高,适应性得分越高。[6]本研究调查的是大学生的生活适应性,因此选取了其中五个分量表,分别是: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同时,增加了三个题目,分别调查气候环境、饮食文化、语言环境的适应情况,最终形成的大学生生活适应性问卷,共46个项目。

(二)研究对象

以河海大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84份问卷,有效问卷376份。问卷回收率96%,问卷有效率98%。有效问卷中,男生176人,女生200人;大一学生100人,大二学生100人,大三学生92人,大四学生84人;理工科学生192人,商科学生184人;独生子女学生212人,非独生子女学生164人。根据《山区开发》(2000年第1期)将中国地区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结合本研究,我们把生源分为江苏(河海大学所在地)本省生源和外省(某地区)生源。外省生源(东部地区)学生82人,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学生93人,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学生54人,江苏本省生源学生147人。

(三)处理数据

运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运用了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总体结果

表1 总体结果

从总体来看,生活自理适应性是得分最高的,其次是角色适应性、人际适应性。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比较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比较

注:*P<0.05,**P<0.01,***P<0.001。下表同。

由表2可见,在环境的总体认同方面,男生和女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男生得分3.31显著高于女生得分3.14。

在其他方面,男生和女生的适应性差异不显著。

(三)不同专业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比较

表3 不同专业科类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比较

由表3可见,在角色适应性方面,理工科学生和商科学生的差异非常显著,理工科学生得分3.84显著低于商科学生4.00。

在气候环境适应方面,理工科学生和商科学生的差异非常显著,理工科学生得分3.43显著低于商科学生3.78。

在其他方面,理工科学生和商科学生的适应性差异不显著。

(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比较

表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比较

由表4可见,在气候环境适应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得分3.72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3.45。

在饮食文化适应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得分3.43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2.93。

在语言环境适应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得分3.68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得分3.31。

在其他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差异不显著。

(五)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比较

表5 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比较

由表5可见,在人际适应性方面,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四年级学生和大一年级学生、大三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大四年级学生得分4.02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学生得分3.75和大三年级学生得分3.75。大四年级学生和大二年级学生差异不显著,大一年级学生、大三年级学生和大二年级学生差异不显著。

在角色适应性方面,大三年级学生和大一年级学生、大二年级学生、大四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大三年级学生得分3.69显著低于大一年级学生得分3.90、大二年级学生得分3.97、大四年级学生得分4.13。大四年级学生和大一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大四年级学生得分4.13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学生得分3.90。大二年级学生和大一年级学生、大四年级学生差异不显著。

在环境的整体认同方面,大三年级学生和大一年级学生、大二年级学生、大四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大三年级学生得分3.05显著低于大一年级学生得分3.23、大二年级学生得分3.28、大四年级学生得分3.32。大一年级学生、大二年级学生、大四年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

在身体症状表现方面,大四年级学生和大二年级学生、大三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大四年级学生得分3.95显著高于大二年级学生得分3.71、大三年级学生得分3.68。大一年级学生和大二年级学生、大三年级学生、大四年级学生差异均不显著。

在气候环境适应方面,大四年级学生和大一年级学生、大二年级学生、大三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大四年级学生得分4.07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学生得分3.41、大二年级学生得分3.51、大三年级学生得分3.48。大一年级学生、大二年级学生、大三年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

在饮食文化适应方面,大一年级学生和大三年级学生、大四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大一年级学生得分2.92显著低于大三年级学生得分3.45、大四年级学生得分3.73。大二年级学生和大三年级学生、大四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大二年级学生得分2.86显著低于大三年级学生得分3.45、大四年级学生得分3.73。大一年级学生和大二年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大三年级学生和大四年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

在语言环境适应方面,大二年级学生和大三年级学生、大四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大二年级学生得分3.13显著低于大三年级学生得分3.71、大四年级学生得分3.83。大一年级学生和其他年级学生差异均不显著。大三年级学生、大四年级学生之间差异不显著。

在生活自理适应性方面,不同年级大学生差异不显著。

(六)不同生源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比较

由表6可见,在气候环境适应方面,不同生源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江苏本省生源大学生和外省生源(东部地区)大学生、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大学生、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大学生均差异显著,江苏本省生源大学生得分4.09显著高于外省生源(东部地区)大学生得分3.32、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大学生得分3.49、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大学生得分2.89。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大学生和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大学生之间差异显著,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大学生得分3.49显著高于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大学生得分2.89。外省生源(东部地区)大学生和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大学生、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大学生差异不显著。

表6 不同生源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比较

在饮食文化适应方面,不同生源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江苏本省生源大学生和外省生源(东部地区)大学生、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大学生、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大学生均差异显著,江苏本省生源大学生得分3.69显著高于外省生源(东部地区)大学生得分3.01、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大学生得分2.71、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大学生得分3.09。外省生源(东部地区)大学生、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大学生和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大学生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在语言环境适应方面,不同生源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江苏本省生源和外省生源(东部地区)大学生、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大学生、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大学生均差异显著,江苏本省生源大学生得分4.08显著高于外省生源(东部地区)大学生得分3.04、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大学生得分3.17、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大学生得分3.37。外省生源(东部地区)大学生、外省生源(中部地区)大学生和外省生源(西部地区)大学生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在其他适应性方面,不同生源大学生差异不显著。

三、结论

1.总体而言,大学生生活适应性得分按高低排列为:生活自理适应性(4.12)、角色适应性(3.92)、人际适应性(3.84)、身心症状表现(3.78)、气候环境适应(3.60)、语言环境适应(3.52)、环境的总体认同(3.22)、饮食文化适应(3.21)。

生活自理适应性与角色适应性对于学生而言更容易遵循往日常态,在新环境中变动不大。然而,在人际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气候环境适应、语言环境、环境的总体认同、饮食文化适应上,客观因素更强大,主观能动的改变并非一时便可得到实现,因此这几个适应性得分明显较低。

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环境的总体认同方面得分存在明显差异,男生得分3.31显著高于女生所得分3.14,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钱铭怡等人研究提出传统的性别印象男性比女性更优秀[7]。男生对于环境的敏感程度相对低于女生,更多的男性在面对新环境时,能够更快地融入,而女生的适应期则更长,表现出的不适应情况更多。

3.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角色适应性方面和气候环境适应方面得分存在差异。在角色适应性方面,理工科学生得分3.84显著低于商科学生得分4.00。有研究指出,“工科学生的专业适应性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最低的”[8],这与理工科专业的课程要求、知识理论的难度及就业形势有关。理工科专业更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与实验,尤其实验阶段更要求较长时间独处。相比之下,商科学生由于专业原因在学习上更需要与外界沟通,在角色适应性方面表现更突出。在气候环境适应方面,理工科学生得分3.43显著低于商科学生3.78。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4.在气候环境适应、饮食文化适应、语言环境适应这三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得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

这可以从亲子关系中寻求答案——相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能更多地得到父母、亲人的关注、支持和保护,所以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心理条件都能得到较为充分的满足。这使他们在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时,体现的是一种更加积极、包容的心态,从而在气候、饮食文化、语言的变化中从容面对、迅速消化。

5.在人际适应性方面,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大四年级学生得分4.02,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学生得分3.75和大三年级学生得分3.75。

因为大四学生在心智发展、人格整合方面较低年级学生成熟,能从容面对人际变化。长期的大学生活已经过了初始的过渡期,进入了稳定的适应阶段,在各方面内心安全感更强,在学校得到的锻炼奠定了人际交往的基础,使大四学生能够在人际适应性方面得分更突出。

6.在角色适应性方面和环境的整体认同方面,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大三年级学生在角色适应性方面和环境的整体认同方面得分均低于其余三个年级学生。

大三学生正处在一个学生期与社会期的交汇阶段,一方面需要学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另一方面又有即将就业的社会压力。在做好一个学生和融入社会之间,大三的学生还需要时间寻找平衡。这期间内的矛盾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心态会对他们的自我定位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处理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整体认同。

7.在身体症状表现方面,不同年级学生存在差异。大四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年级学生得分、大三年级学生得分。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求职、考研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身体症状表现也相应增加。

8.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大学生在气候环境适应方面、饮食文化适应方面、语言环境适应方面均存在差异。大四年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江苏本省生源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外省生源。

大四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气候环境、饮食文化方面接受程度更高,相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对于现处环境更熟悉,更接纳,适应性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而气候环境、饮食文化、语言环境对于本地生源的变化幅度不显著,基本处于长期的适应阶段,而对于非本地生源,这些方面变动明显,适应需要时间,因此适应性低于本地生源。

四、建议与策略

要关注大学生适应性能力现状,学校、家庭、个人等都应实行相应的对策,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营造积极的生活氛围。根据本次问卷结果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和策略:

1. 重视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关注大学生生活适应性现状,把提高大学生生活适应性能力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与其对大学生活适应性有关。大学期间,学生不仅在大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更是生活在学校,每天都与老师、管理员、同学交往相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大学生情绪。饮食口味的不适应,以及北方学生受不了南方的潮气闷热,南方学生受不了北方的干燥寒冷,都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应,产生焦虑情绪,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琐事细节都会对大学生心理状况产生影响。大学生远离父母在异地学习生活,最需要独立生活的能力,每天遇到的问题都需要独立思考、解决。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应关注大学生生活适应性现状,把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培养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尤其是要关注外地生以及理工科学生和女大学生。

2.加强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引导大学生适应高校生活,疏导心理压力,有效提高大学生生活适应性,顺利度过大学这一人生过渡期。步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由此开启了全新的、独立的生活,陌生的校园是大学生今后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新的校园环境伴随着新的地理文化、饮食气候、社交网络等挑战,正是考验大学生适应性能力的关键时期。高校在迎来新生之后,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朝独立、积极的正方向发展。例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安排心理辅导讲座,疏导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与不满情绪;开展主题校园活动,可涉及行走校园、社交联谊,帮助大学生在陌生环境中寻求熟悉感与认同感,丰富校园生活,让学生对校园拥有归属感,这是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良好途径。面向大四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端正学生就业态度,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减缓毕业生因就业问题造成的心理压力。

3.鼓励大学生勇于面对大学生活的各种差异,尊重差异,善于自我调节,努力寻求认同与适应。大学生面对气候环境、饮食文化、语言环境等的变化时,应当耐心地适应,在客观条件无法逆转时,时间是一剂良药,不要选择逃避现实环境,选择沉浸于自我世界,拒绝接受、拒绝沟通皆会造成自己愈无法接受大学生活,大大降低适应性。面对文化差异,大学生可以尝试深入了解新文化,唯有了解才能热爱,寻找文化闪光点和认同感。大学生在校园中人际适应方面是重中之重,带着阳光开朗的内心,主动踏出交流的第一步,将会是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的成功伊始。不仅如此,有规律的运动健身,能够减少不同环境中的身心不适应性,拥有活力的身体,是一切生活的前提。

除上述以外,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大影响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应从方方面面培养孩子的适应性能力,保证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在长期的独立生活中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适当的“放养”,自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生活自理方面,鼓励孩子从小参与家庭家务活动,锻炼生活居家基本能力;生活中给予孩子在小方面为自己独立决策的权利;积极带领孩子走出家庭,接触外界,帮助孩子在进入新环境时能够乐于接受,从容淡定。家庭内部的沟通必须及时且定时。父母陪伴孩子大部分的成长,对孩子的性格、习惯都具备全面的了解,从小培养孩子乐于沟通的习惯,在孩子进入大学生活后,即使离开家庭,也能够在遇到不适应情况时乐于倾诉,寻求父母的指导与帮助。

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是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享受大学生活的必要能力。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希望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生活适应性,直观反映大学生适应性现状,利于后续阶段对大学生生活适应性能力培养提供有效参考。

[1]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张丽娜.大学生应对方式与适应性的关系及其训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 张进良.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4] 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6.

[5] 鲁梅佳,刘哲佳,李晗薇,等.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大学生适应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8):994-996.

[6]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7] 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等.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0,32(1):99-104.

[8] 唐文清. 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重庆:西南大学,2007.

Empirical Research on Students’ Adaptability to University Life

LIU Jiang-nan1ZHANG Ting-ting2HAN Dan1PENG Hong-yu1

(1.School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022, China; 2. College of Education,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808, China)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dapt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o local climate, food, language and so on, by comparing their differences in gender, grade, hometown and the only child or not.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we are supposed to focus more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help them adapt to the university life so that they could develop healthily and independently in the university and establish a sound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life.

university students; university life; adaptability; investigation

2016-09-22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项目“女大学生父亲意象人格面具调查研究”(201511819047)。

刘江南(1997—),女,湖南龙山人,本科生,主要从事经济贸易研究。

G444

1009-0312(2016)06-0107-06

猜你喜欢

外省独生子女生源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到外省去
到外省去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外省进入黑龙江省动物、动物产品指定通道制度的通告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图表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