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BC-5300血液分析仪的结果对比

2017-01-05周晓丽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末梢分析仪血常规

周晓丽

(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大连 116224)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BC-5300血液分析仪的结果对比

周晓丽

(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大连 116224)

目的: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选择合理的血常规检测方法做指导。方法:选取检测血常规人员400例,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各2份,用迈瑞BC-5300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进行检测,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检测结果。结果: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血小板(platelets,PL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的WBC低于末梢血,其他指标均高于末梢血。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有一定差异,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重复性较差,不易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稳定。利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首选静脉血。

血常规;BC-5300血液分析仪;静脉血;末梢血

随着医疗技术的更新发展,检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快速提升,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得到了广泛应用,检验结果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常情况下,医院多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对于需要多次采血的患者来说,容易引起患者静脉损伤。为了减轻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采集末梢血进行检测逐渐被接受,但末梢血循环较差,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有学者认为手指末梢血检测血常规不能反映患者真实的情况[1]。为了探究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本文对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检查的患者共400例,分别抽取静脉血与末梢血,比较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血小板(platelets,PLT)的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检查的患者共400例,成年男性180例、成年女性130例、儿童90例,年龄1~72岁、平均年龄34.6岁。

1.2检验方法 静脉血取自肘静脉,采用真空采血法采血2 mL,专用EDTA-K2血常规抗凝管,及时颠倒混匀;末梢血采自左手无名指内侧20 μL,置入专用稀释液,混匀备用。使用BC-5300血液分析仪,专人操作,严格按照血球计数仪程序进行,测定前用同一质控物校正仪器,每份标本≤5 h完成检测。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末梢血和静脉血的血标本进行测定,检测指标包括WBC、RBC、HGB、HCT、PLT,比较各项指标的检测值。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用迈瑞BC-53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末梢血和静脉血标本进行测定,WBC、RBC、HGB、HCT、PL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的WBC低于末梢血,其他指标均高于末梢血。见表1。

表1 末梢血和静脉血测定结果比较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是对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各系形态分析。

本研究试验发现,血常规标本的采集对于检验结果有较大影响。末梢血测定RBC、HGB、PLT值低于静脉血,WBC值高于静脉血。一种可能是由于采指血时,过度用力挤压采血部位,使过多的组织液混入末梢血中,仪器自动计数时误认为白细胞,使白细胞出现假性增高,血小板出现假性减低;也可能是采集手指血时刺破手指造成局部生理反应,引起局部血液WBC升高。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末梢血血小板结果低于参考值,必须按操作规程重新采血检测,以排除人为因素。从实验结果来看,静脉血的重复性优于末梢血。

静脉采血时,静脉内各种成分不易受气温和末梢循环变化的影响,抽出的血液无组织液成份,应能反映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静脉采集的血液较末梢采集量大,适用于各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便于保存,可重复测定,重复性好[2]。且现在都采用真空采血法,卫生洁净,不易堵塞计数孔,更具有代表性。

常规检查婴幼儿、新生儿以及肿瘤患者放疗/化疗期间血液标本常采集于末梢。因婴幼儿肘静脉多数不清晰、血管较细,采血困难,孩子也较痛苦。

末梢血含动静脉血和组织液,反映的并非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3]。采血的部位、采血针刺入的深度、外界环境、情绪、应激反应、采血部位瘢痕造成的末梢循环障碍、采血不畅时的采血时间延长、采血时反复挤压采血部位使组织液进入血液引起的血液成份的改变等,都会使检测结果受到干扰造成计数上的误差。静脉采血能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出现。所以,末梢血与静脉血相比,准确性和重复性在理论上和具体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差异[4]。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细胞计数仪越来越先进,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血液分析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我们应积极提倡静脉血做血常规分析[5]。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只能进行末梢血采集时,应严格依据操作规程进行采血,降低各种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同时,操作人员应时刻重视引起末梢血结果改变的影响因素,尽量避免,故应选择恰当的采血部位。

[1] 马劲,蔺志强.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的结果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60-61.

[2] 周丽华.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2,22(5):1122-1123.

[3] 康志红.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检测结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6):107.

[4] 余燕,卢秀英.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急查血常规的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4):467-468.

[5] 何昭霞,李灵,陈杰.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学,2012,18(10):149-150.

2016-06-16)

猜你喜欢

末梢分析仪血常规
Sekisui CP3000与STA Compact Max凝血分析仪检测项目比对分析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SYSMEX XN-5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校准及性能评价
Sievers分析仪(苏伊士)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