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2017-01-05徐鸿飞钟雪梅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血管性眼压青光眼

徐鸿飞, 钟雪梅

(句容市人民医院,江苏句容 212400)



抗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徐鸿飞, 钟雪梅

(句容市人民医院,江苏句容 212400)

目的:分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20例(220眼),将所有的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抗VEGF治疗分为观察组(抗VEGF)与对照组(非抗VEGF),各110例(110眼)。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降眼压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VEG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与治疗1周、1个月、2个月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变化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1个月、2个月IOP均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VEGF对于NVG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供临床参考。

抗VEGF;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内压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由于纤维血管在房角增生,使房角关闭且虹膜前出现粘连,进而引起眼压升高,患者感觉到剧烈的疼痛,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失眠。由于NVG眼压难以控制,患者常因高眼压无法忍受,最终常摘除眼球,该疾病是一种破坏性疾病,具有很高的失明率,已得到临床学者的广泛关注。导致NVG发生主要以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最为常见。对于NVG的治疗已有相应的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但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当前研究表明,新生血管的形成是血管生长的抑制因子与促进因子失衡的结果,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对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本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给予抗VEGF药物治疗,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20例(220眼),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且无原发性青光眼史,没有进行其他类型的内眼相关手术或是视网膜凝光治疗,无外伤史。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的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抗VEGF治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110眼)。其中观察组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8.1岁,病程1~10个月、平均病程4.3个月,眼压32~84 mmHg、平均眼压43.5 mmHg;对照组中,男性58例、女性52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58.4岁,病程1~11个月、平均病程4.6个月,眼压31~83 mmHg、平均眼压42.4 mmHg。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视力检查、眼压、眼前节照相检查、虹膜荧光造影检查等。对照组患者为非抗VEGF治疗,给予常规的降眼压的药物治疗,其中部分患者给予青光眼阀过滤术、青光眼小梁过滤术、睫状体光凝、玻璃体切割术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VEGF治疗,具体过程为在表面麻醉的情况下,向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0.05 mL,治疗后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前与治疗1周、1个月、2个月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变化;(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疗效判定标准为[2]:显效为患者的眼压恢复正常,角膜恢复透明;有效为角膜基本恢复透明,无眼痛、头痛等情况,眼压21~30 mmHg;无效为患者的眼压无变化,眼痛、头痛情况无缓解,且角膜水肿。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与治疗1周、1个月、2个月IOP的变化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1个月、2个月IOP均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入院前与治疗1周、1个月、2个月IOP的变化的比较(mmHg)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VEGF是一种特异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血小板板源性蛋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促进血管形成,且能增加血管渗透性。眼部的血管形成是由眼内及多种细胞相互调节的过程,而VEGF被发现是最专一的刺激内皮细胞增生因子,同时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具有高亲结合点[3]。雷珠单抗是属于第二代抗VEGF重组鼠单克隆抗体,通过与VEGF异构体结合,从而抑制VEGF的活性。

NVG属于一种难治性青光眼,采用常规药物及手术治疗效果不是特别理想。随着抗VEGF在临床上的使用,采用抗VEGF对于NVG治疗后,患者进行光凝、玻璃体切割术、冷凝等方法,结果表明通过抗VEGF进行辅助治疗,可缓解房角封闭[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1周、1个月、2个月IOP均降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对于NVG治疗,采用光凝、玻璃体切割术、冷凝等方法联合抗VEGF,可有效降低眼压,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抗VEGF对于NVG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供参考。

[1] 黄晓.抗VEGF药物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导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6):66-68.

[2] 李军,祝莹,徐少凯.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4):704-706.

[3] 左华欣,王涛,王华.抗VEGF药物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纵览,2014,38(6):425-428.

[4] 楚启萌,具尔提·阿不都卡地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63-65.

2006-09-15)

猜你喜欢

血管性眼压青光眼
青光眼问答
血清尿酸水平在血管性痴呆中的风险预测
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防治青光眼,别只盯着眼睛看
血管性痴呆 早发现、重预防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不同抗青光眼眼药对开角型青光眼 h眼压的影响观察
血管性痴呆,预防胜于治疗
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