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0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困境与进路*
——基于全国62所高校的抽样考察
2017-01-04檀江林王帅
檀江林 王帅
Web3.0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困境与进路*
——基于全国62所高校的抽样考察
檀江林 王帅
互联网发展已迈入Web3.0时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大众化在保障大学生知情权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部生态发生了变革。基于全国62所高校的抽样数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度较高,但新型媒体的迅速崛起、价值取向的渐趋多元、校园文化的单调乏味、实践渠道的衔接不畅等,成为制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鉴于此,应着力构建国家、社会、高校和个人“四位一体”的路径体系,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供“硬软兼具”的双重保障、“点面结合”的外部环境、“内外互动”的良性平台以及“理实互通”的践行渠道。
Web3.0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1]。袁贵仁同志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坚定不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阐释、广泛宣传,丰富载体、强化实践,持之以恒抓好落细落小落实。”[2]这些无不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要求。21世纪是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时代,从Web1.0升级到Web2.0,目前又向Web3.0的自媒体时代迅速迈进。自媒体的开放、即时、互动特征,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剧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多元、多样、多变,与时俱进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等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总任务的重要方面。
为探究Web3.0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廓清其困境,借以探寻培育和践行的可行路径,2015年8月,我们对“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00份,有效率达93.33%。样本范围涵盖东中西部各类型院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南开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井冈山大学等62所高校。
一、Web3.0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一)整体认同度较高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状况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认知,认为其与个人价值观较为契合
得益于持续广泛的深入宣传,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同状况良好。在调查中,受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况分别为“非常了解”(21.98%)、“比较了解”(40.63%)、“一般”(19.25%)、“不太了解”(12.37%)、“基本不了解”(5.77%),前两项合计达62.61%。这说明针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仍然很大。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引导大学生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使其躬身践行的必要前提。
如表1所示,在被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是否契合”时,认为“高度契合”(14.14%)和“比较契合”(60.57%)的大学生累计达到74.71%。这说明前期的充分培育已经为后期的矢志践行奠定了良好基础。因为只有从外在约束转变为内在动力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表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契合状况
2.国家层面中的“民主”认同度高,大学生的理性意识逐渐觉醒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对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民主”(37.53%)、“富强”(30.29%)、“和谐”(18.50%)、“文明”(13.68%)。从调查数据来看,“民主”超越“富强”,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这说明当今大学生对于“民主”的渴望相当强烈,也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意识逐渐觉醒。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主意识的过程中,需要区分两点:一是民主并不意味着自由化,当前部分大学生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意见领袖蛊惑,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认为民主就意味着自由化;二是与西方国家的民主不同,我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明晰这两点,是我们做好大学生民主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前提。
3.社会层面中的“平等”认可度好,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充满期待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对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平等”(30.56%)、“公正”(26.01%)、“自由”(24.40%)、“法治”(19.03%),虽然“平等”的占比略高,反映出大学生对于深化社会改革的积极愿望,但另外三者也占相当比重。因此,需要强调的有两点:第一,此处的“平等”是“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平等的教育机会、平等的就业机会,等等,这些是大学生们孜孜以求的;第二,四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当它们协调推进、凝聚成一股合力时,将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4.个人层面中的“诚信”备受关注,大学生对不诚信现象有所反思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对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诚信”(46.38%)、“爱国”(31.37%)、“友善”(11.53%)、“敬业”(10.72%)。“诚信”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备受关注,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大学生个人身边发生的甚至亲身经历的不诚信事件屡见不鲜,如电信诈骗、论文造假、考试作弊等有悖诚信的事件,已经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诚信缺失”已经由单个的偶发事件衍变为一种社会现象。对诚信价值观的高度关注折射出大学生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体现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诉求。
(二)受多种因素影响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显著表征
在关于“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日趋多元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多选)中,影响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65.14%)、“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61.57%)、“社会变革背景下各种负面新闻的影响”(46.86%)、“学校价值观教育机制不健全”(38.57%)、“家庭教育的缺乏”(32.71%)、“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31.29%)(详见图1)。这说明,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崇和相关教育机制的不健全,是干扰或阻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确立的主要因素。
图1 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日趋多元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传统文化魅力大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固有优势
1.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比较了解”(44.86%)、“基本了解”(40.86%)、“不太了解”(7.57%)、“非常了解”(6.57%)、“完全不了解”(0.14%)(详见表2)。“了解”的总体占比达到92.29%,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有着较好的接受基础,也就是说,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大有可为。
表2 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认为“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的必要性”的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比较有必要”(53.57%)、“非常有必要”(28.71%)、“一般”(16.25%)、“没什么必要”(1.47%)。此处的“全面开展”包含两层意蕴:第一,继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各类常规项目,如研讨会、夏令营、名家讲座等;第二,不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型媒体平台,如微博话题、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以充分适应Web3.0时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3.与外来文化相比,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传统文化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倾向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比较倾向传统文化”(68.12%)、“无明显倾向”(15.28%)、“比较倾向外来文化”(16.60%)。这对于我们切实抓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而言,是很大的激励和启发,因为良好的文化自信能够为坚定的价值观自信提供取之不竭的丰富滋养和力量源泉。
(四)媒体依赖症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挑战
1.大多数大学生从初高中便开始接触自媒体
在被问及“您是从何时开始接触自媒体的”时,受访大学生给出的年龄区间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13~16岁”(39.43%)、“12岁以下”(25.29%)、“17~19岁”(25.14%)、“20岁后”(10.14%)。这说明,当前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年限较久,长期使用自媒体对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必须趋利避害。
2.每天累计使用自媒体的时间普遍较长
在被问及“您每天使用自媒体的时间”时,受访大学生给出的时长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2~4小时”(41.00%)、“4~6小时”(26.29%)、“6小时以上”(17.28%)、“2小时以下”(15.43%)。如图2所示,每天6小时以上的使用时间已经远超正常范围。对许多大学生而言,Web3.0时代的各类自媒体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已经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了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依赖。媒体依赖症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设置了无形障碍。
图2 当代大学生每日使用自媒体的时长
3.自媒体的主要用途是社交娱乐
在被问及“您每天使用自媒体的主要用途是什么”时,受访大学生给出的用途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交活动”(44.43%)、“娱乐休闲”(27.71%)、“学习充电”(18.29%)、“网上交易”(9.57%)。这说明,如果自媒体运用得不好,不仅不能传播正能量,还会产生副作用。“学生坐在课堂里却缺乏主动性,一定程度上恰恰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副产品。”[3]在高校校园,“低头族”“微博控”“微信迷”比比皆是,他们对自媒体产生了严重的依赖,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整天沉溺于各种APP,疯狂地刷微博、刷朋友圈,然后点赞、评论、转发,忙得不亦乐乎,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安心学习。
二、Web3.0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1.国家层面监管不力,恶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部生态
长期以来,政府机关习惯于通过电视、报纸等官方媒体发布消息,上下有序的审核流程虽然使其权威性得到了保证,但信息的时效性和受众面却大打折扣。传播技术的升级换代已经悄然改变了大众的阅读和分享习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已经深深嵌入大学生的传播生态链,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令人喜忧参半的是,Web3.0时代的信息内容不需要经过缜密的构思和严格的审核便可发布,并且一经发布就会借助各类自媒体以惊人的速度传播。显而易见,现行的行政色彩浓的监管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媒体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状况,由于网络舆论空间的虚拟性、共享性和隐蔽性,部分网民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为逞一时之快,对于很多信息的来源不加考证便随意发表,加之监管缺位,导致大量虚假信息、错误言论、暴力色情等不健康内容通过恶意链接、非法植入等方式,大肆侵占网络空间。这些信息糟粕严重破坏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不读书不看报,抱着手机不睡觉”,这略带调侃的描写恰是众多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状态,同时也折射出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日渐式微的现状。新型媒体的迅速崛起与国家层面的监管缺位叠加交织,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部生态。
2.社会环境状况的良莠不齐,挑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和发展,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交锋、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文化的泥沙俱下、互联网背景下校园文化的复杂多样,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已经很难用纯粹的好或坏来区分,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状况,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今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大学生的价值观,正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深刻变化,他们热衷于通过各式各样的自媒体检索和发布信息,在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甄别时,易受各类“意见领袖”的影响和各种社会思潮的裹挟,从而作出不稳定、不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毋庸置疑的是,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4]。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如今作为信宿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方式、认知状态、理解程度和行为参与等方面,虽然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心理一致性,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仍然具有特色鲜明的差异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迷失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海洋,在政治价值观上表现出世俗化的理想追求,在人生价值观上衍生出功利化的价值选择,在道德价值观上体现出双重化的伦理标准。综上所述,社会环境中不良的社会风气已成为Web3.0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拦路虎”,挑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3.校园文化单调乏味,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育人氛围
大学生需要借助第二课堂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教育。受访学生提出:“理论应用于实践,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体会自身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WebB3.0时代网络化、移动性、智能化的特点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拓展时空、增加影响等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强个性化、弱连接性、理性弱化等挑战。”[5]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显得更加重要。然而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学校对于此类社团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够,很多活动流于形式,在资金、政策、指导等方面受到制约,难以发挥相应作用。另一方面,活动的选题、落实、开展等各环节还存在不足,表现为主题不明确、形式缺乏创新、组织不得力,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真正融入活动之中,使活动仍停留在表面形式和口号宣传上。
4.个体践行渠道不畅,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最终要落脚在实践应用上。诸多受访大学生提出,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现在大学生感兴趣的事相距较远。但是可以以此为主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理解、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际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高校的实践活动主题雷同、形式单一。从学校和学生双主体来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学校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形式较为宏大的实践项目,而对志愿服务、社区工作等小型活动不够关注且投入不足,使得实践活动不接地气;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也滋生出功利思想与浮躁情绪,只关心活动结果能否对个人评奖、评优有所帮助,导致活动难以深入、实效甚微。学校的好大喜功和学生的功利主义阻塞了实践渠道,削弱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Web3.0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
1.国家推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硬软兼具”的双重保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的成功推广和成果巩固,始终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保障。政府作为社会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和积极建设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应着力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硬软兼具”的双重保障。第一,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法律被喻为现代社会平稳运行的基石,它为人与人的相处设定了简明高效的模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法律法规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注入法律体系中,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中,落实到立法、司法、执法和普法等各方面。同时还应重点关注自媒体领域的相关法律的制定,使从业者有法可依、知法守法,借助法律权威来增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省和行为自觉。第二,巩固和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搞好文化建设,切实发挥文化产品的育人、化人功能,是我们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法宝。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处理好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合理地借鉴外来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力求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尤其要适应Web3.0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使大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中感受和接纳社会主导价值观。
2.社会倡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点面结合”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虽然生活在校园之中,但却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把社会和校园比作两个“磁场”,那么在这两个场域之间,媒体都在进行着大量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有鉴于此,我们既要发掘和培育典型人物,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又要营造和维护良好氛围,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受力面”,促使“社会场”向“校园场”释放更多的正能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点面结合”的外部环境。一方面,重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自党中央发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以来,全社会已经形成一股良好风尚,各行各业均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所彰显的人格力量是我们做好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相比于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形象直观的人物教育,所以,要在校园内、在社会上下大力气宣传典型人物,深入开展道德实践,隆重表彰道德模范,让榜样人物的感人事迹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Web3.0时代的纵深发展,将舆论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稍有不慎,任何捕风捉影的事都可能“三人成虎”,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管,对散布网络谣言和传播淫秽信息等违法行为的打击治理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各行业要遵守业界规范,微博、微信、QQ等媒体运营商要牵头制定并带头遵守行业规范,确保行业健康发展;公民要自觉文明上网,以实际行动巩固壮大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规范、矫正功能,形成正确价值追求的强大舆论与氛围。[6]
3.高校引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内外互动”的良性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包含培育和践行两个部分。培育应本着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并重的原则,践行应贯穿教学实践与生活实践的各环节,达到以培育提升践行的自觉性、以践行强化培育的实效性之目的。因此,高校应努力尝试和探索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室内室外”两个平台。第一,紧扣价值主题,优化教学体系。首先,价值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灵魂,应在突出价值主题的前提下,注重知识讲授的准确性、简明性、生动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其次,结合Web3.0时代的新形势,不断优化教学体系,利用各种渠道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有机地嵌入教学体系中。最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掌握形式多样的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在线课堂、微博微课、MOOC等载体,灵活高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二,注重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模式。只有落脚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为此,我们探索推行“四大耦合”,将其贯穿实践诸环节:一是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耦合,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二是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相耦合,将教师的课题社会调查与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有机整合,强化教学效果;三是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相耦合,学校应将社会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中,帮助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找准科技创新的方向;四是实践主题与社会需要相耦合,在大学生参与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实践中,应紧密结合社会需要,注重双向收益,形成良性互动。
4.个体践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实互通”的践行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民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7]这反映在个体层面上,便要求当代大学生积极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理实互通”的践行渠道。一是强化自我学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提高价值主体的自觉性。[8]青年大学生作为当前的生力军、未来的主力军,应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且善于从优秀朋辈群体中汲取营养,培养个人的良好素养。在此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自身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二是倡导自身积极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形”的必要环节。要将定期实践与不定期实践紧密衔接,畅通实践渠道,做到自我实践的常态化。大学生通过定期参加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和勤工助学等,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通过不定期参与以“三下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耦合中使自身素养得到更大提升。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1): 9-12.
[2] 袁贵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6-02-05(1).
[3] 郑雅君,陆昉.MOOC3.0:朝向大学本体的教学改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4(1):5-9.
[4]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5] 张辉,石海雄,熊筱晶.关于WEB3.0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9):33-35.
[6] 郑永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与多样价值追求协调新常态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1):27-32.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65.
[8] 胡荣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4(S1):17-18.
(编辑:张瑜)
檀江林,历史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帅,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理工类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zdjy01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