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道德路径

2016-04-11王泽应王皓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层面公民培育

王泽应 王皓宇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道德路径

王泽应 王皓宇

为了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在“心”与“行”之间启动“知”“情”“意”“信”的价值连接。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公民道德转化的内在机理、路径和规律,重视“以知识德”“以情悟德”“以意立德”“以信固德”和“以行践德”五个环节的建设,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聚点和突破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道德;培育路径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是铸造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国魂”和“民魂”,形成“大德敦化、小德川流”的“理一分殊”局面,彰显“国德”的向心力、“民德”的凝聚力,并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了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化为国民的一种价值共识和伦理自觉,必须注重对个体道德的知、情、意、信、行诸环节的培育与实践,在“以知识德”“以情悟德”“以意立德”“以信固德”和“以行践德”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化理论为德性”“化认识为人格”,夯实当代中国主流道德的价值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之大德与民之共德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在2014年视察北京大学发表讲话时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168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深刻义理和精神实质来说,它确实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大德、我们人民的一种共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是一种敦风化俗、铸造国魂的主流道德,在公民个人层面则是一种川流不息、修身敬业的日用道德。“三个倡导”凸显三个层面的宏微合一、大小结合,是对国家的道德价值目标、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和公民个人的德性品质的高度概括,体现出国家的价值伦理学、社会的规范伦理学和个人的德性伦理学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就是当代中国的国之大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意志的价值凝结、国家精神的集中体现、国格尊严的价值拱立,凸显社会主义中国的道德价值目标与道德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就是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今中国社会倡导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挺立我们社会建设的价值目标,同时也凸显我们要建设的好社会的伦理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就是中国公民应当培育陶铸的道德品质或伦理美德,一个公民只有拥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或德性才是一个好的公民。简单地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具有建设好国家、建设好社会和培育好公民这三个伦理向度,或者说是好国家、好社会、好公民三位一体的结晶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德既有国家的大德,又有社会的中德和个人的小德,是大德、中德与小德的有机结合,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智慧,从家国情怀上凸显“大德敦化,小德川流”的伦理意蕴。

诚然,某些作为核心价值的价值理念或范畴,自然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价值整合性,具有向诸多领域或层面渗透的价值贯穿性,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最适合于某一层面或领域的特别有效性和专门性。其实,价值理念、道德范畴并不总是停留在某一专门领域的适用性上,而总是具有渗透性和穿越性的影响功能。如果说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一定要对社会的价值导向或价值取向产生应有的作用,那么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也一定会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产生作用。与由上而中而下的价值贯穿和价值渗透相关,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也会对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产生自己的影响,形成由下而中而上的影响路径和系统,此即古代“上学而下达”和“下学而上达”的双向贯通系统。就此而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民主、文明、和谐仅仅视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不能简单地把自由、平等、公正仅仅视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向,更不能简单地把诚信、敬业、友善仅仅视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追求。从贯穿论和渗透论的意义来说,民主、文明、和谐既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层面应当形成的一种价值共识,同时应当成为公民个人的一种道德素养和道德品质。民主既是一种制度的伦理设计和安排,又是公民的一种基本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文明、和谐同样如此。我们可以一般地将自由、平等、公正视为社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但是自由、平等、公正何尝又不是一种公民需要培养或锻铸的个体德性?中国历史上的仁义礼智信,既可以在国家层面得到强化,亦可以在社会层面予以肯定,同时还可以在公民个人层面得以凸显。

二、公民个体的道德觉解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意义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都在一步步地走向深入、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特别是理论界,以古今中西多种视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一批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实践方面也有相当的路径创新、方法创新和做法创新,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典型或范例。从整体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凝聚全体国民价值共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伦理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也许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经济转型和调节的关键时期,也许是由于我们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深入思索和整体配套的一揽子行动计划,也许是由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形成的对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的迁延性影响,我国民众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目标而言,还很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民众中已经实现了从他律向自律的成功转换。就存在的问题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酝酿到提出,是一个不断凝练、提升的过程,也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过程。三个层面的12个词都被赋予了极为丰富而独特的含义。从推行之日起,党中央就从不同的渠道入手,结合民众的日常生活实际对其深刻内蕴作出了大量解读。但是这些解读是否真的已经入脑入心,还有待检测。主要表现在:其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理解还存在争议。围绕词与词之间的层面归属问题、词义外延重复问题等一直争议不断。有人认为,这些词无论是放在国家层面还是放在社会层面都可以说得通,比如,“文明”“和谐”似乎放在社会层面更为合适;有人将“自由”看作人的基本权利;还有人提出,“诚信”体现的是个体为人处世的价值要求,与人交往要诚实守信,而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也是履行合同契约、遵守承诺的具体体现,所以没有必要再单独提出涵括在“诚信”外延内的“敬业”。其二,24个字太多太长,不够简洁易识、生动形象、朗朗上口,不易被人记住。据调查,尽管当前政府下力气采取了多维立体的宣传措施,但是真正能够完整无误地将24个字讲出来的人(包括青少年及大学生)并不多。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还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再浓缩、再凝练、再精简。

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偏低。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在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方式,在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上采用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风的动漫、图片等形式,力图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得到了不少百姓的认可。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对宣传的实际效果进行调研,才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改进宣传的方式方法。比如,如何面向特定行业或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宣传?据调查,随着移动智能网络通信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最新资讯,但却较少有人主动通过网络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信息。又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中国老百姓当下最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物价、食品安全等民生问题,与“打虎拍蝇”反腐倡廉问题,与国内国际安全局势等问题,能否找到一个恰当的融合宣传点?民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其是否为民所需,而为民所需的关键在于能否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民生利益的保障。

三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维护的勇气。目前,我国民众之所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维护的勇气,之所以没有形成相应的价值坚守,就在于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意志。许多人既不敢旗帜鲜明地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敢与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四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不足。信念是一种对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的正确性的内在确信,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建立的价值信任或精神信仰。信念源于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凝聚或相互作用,是人们行为持久的内在动力和价值源泉。由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不到位,再加上缺乏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勇气,因此有些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真理性、社会功能等持怀疑态度。

五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行动的落实。由于缺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基础、认同态度、道德勇气和坚定信念,有些人仅仅停留于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并没有将其落实为具体行动。

选用麻醉药和方法需要了解所患肝脏疾病;了解肝脏在药物解毒中的作用;了解药物对肝脏的影响。麻醉者必需了解肝病类型,肝细胞损害程度以及其他可使手术复杂的因素,特别是那些促进出血的因素是否存在。不同的麻醉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选用时应根据手术的类型,结合病人肝功能不全等具体情况作全面考虑。药物的选用应选择直接对肝脏毒性和血流的影响较小的药物,要了解施给麻醉药的技术和术中对病人的管理往往比个别药物的选择更为重要,如术前用药、术中供氧、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循环稳定等[7]。

凡此种种说明,在个体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为了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化个体道德觉解和道德践履,只有不断促进人们道德觉解的深入、全面、系统化,才有可能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的个体心理能量,建构起个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认同系统、道德支持系统和道德动力系统。诚如习近平所说:“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1]173又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168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可以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建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经由“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从一般意义上的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推进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上来,陶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之大德和民之共德。这是打造国家文化核心竞争力、国民道德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程,也是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先进伦理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三、建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道德系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民价值共识的凝聚和集结,需要内化为公民的觉解并成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过“知”“情”“意”“信”“行”几个阶段:“知”是认知问题,“情”是态度问题,“意”是坚持力问题,“信”是信念问题,“行”是实践问题。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是一个同抓实、抓小、抓常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入脑入心从而践行的工程。为了更好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必须在“心”与“行”之间启动“知”“情”“意”“信”的连接,促使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方面形成连带性认同和价值认肯。有鉴于此,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公民道德转化的内在机理、路径和规律,其关键是要重视“以知识德”“以情悟德”“以意立德”“以信固德”和“以行践德”五个环节,这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聚点和突破口。

1.强化认识育知德

个体道德是一个由“知”“情”“意”“信”“行”组合起来的有机系统。其中,认识真理、体认价值的知德无疑是这一系统的第一德。伦理学所推崇的知德或智德,总是首先注重人们的道德认识,并将形成道德知识、获取道德智慧视为这一德性的重要内容。苏格拉底认为,不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是故特别注重启发人们的自我认识,并把认识善视为追求善的第一步。他还认为:“没有一个聪明人会相信有人自愿犯罪,或自愿作恶,或实施任何邪恶的行为。他们非常明白,一切恶行都是不自愿地犯下的。”[4]在苏格拉底看来,所有人的作恶都是非理性、不自愿的,或者说是在不清楚和缺乏深入认识的状况下发生的。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作恶只是因为他看到它是恶的,尽管一个人行善也许因为他看到它是善的”[5]。所以,苏格拉底将善恶建立于人的理性认识和价值反思的基础之上,建构起了他的理性主义的道德论。行善总是出于有知,作恶大多出于无知,是这一理性主义道德论必然得出的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真正的德性总是建立在认识道德并对道德价值充分肯定的基础之上的,绝大多数人需要通过理性认识的途径来认知道德和把握道德。认知道德是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必不可少的前提。

引导社会公民深刻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民众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引导广大社会公民深入感知和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形成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知识。这是一个致力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工程。推动社会公民深刻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引导民众深入系统地领悟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丰富内涵,就是引导民众“以知识德”,树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德。

2.陶冶情感铸情德

在现实生活中,懂得道德的人并不一定会热爱道德,更不一定会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和守道德。因此,推动社会公民培养知德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不能进一步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就会仅仅停留于认知层面。除了必须入脑入心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入情”,即必须融入社会公民的情感态度之中,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情德。情德是对某种道德的情感认同与喜好,是主体从心灵深处表达对某种道德的感受、态度及喜欢或厌恶的程度。情德要求将情感与道德结合起来,使道德获得情感的认同和支撑,亦使情感接受道德的宰制与规约,从而实现道德情感和情感道德的辩证统一。将其落实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亦即必须引导公民形成热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挚情感,不仅对它有全面的把握与认识,更能从内心深处喜欢它、热爱它,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感、亲近感和认同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朱熹注解道:“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6]在孔子看来,认知道是重要的,热爱道是更为重要的,而快乐于道或从道中感受到快乐是尤为重要的。热爱道和乐道是情德的集中表现。个体对道德的情感体认或认同是道德内化于心的重要环节。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指出:“快乐和痛苦是品质的表征。伦理德性就是关涉到快乐和痛苦的德性。”[7]28“由于伦理德性和行为、情感相关,而一切行为和情感都伴随着快乐和痛苦,所以,伦理德性就是与快乐和痛苦有关的事情。”[7]29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和价值支撑。没有真挚而热烈的道德情感就很难有对道德价值的高度认同以及持久行为的动力。

社会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爱、喜欢与拥护是最崇高的道德情感。发乎情,才能见诸行。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或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民才可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广大社会公民“化情为德”“以情拥德”和培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德,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必要环节。

3.孜孜不倦重意德

具有知德的人能够感知道德,具有情德的人能够热爱道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人就一定会践行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对道德的践行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这就是具有道德意志和道德勇气。意志问题一直是道德行为和实践理性的根本问题。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意志在人们道德行为中的重要作用。道德意志是道德认识的内化和对道德情操的坚守,是一种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坚持力和行为动能。人们讲道德需要道德意志和道德勇气,尊道德也需要道德意志和道德勇气,守道德更需要道德意志和道德勇气。道德意志、道德勇气反映的是人们在面对善恶抉择时的意志力。意志力坚强的人能够勇敢地趋善避恶或扬善抑恶,意志力薄弱的人则可能在进行善恶抉择时犹豫不决,甚至退缩不前、无所作为。

人们往往只会坚定不移地拥护和维护他们所坚信不疑的事物,在价值上认定他们终生为之奋斗的价值理念和道德理想。社会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道德意志和道德勇气的支持。要增强我国公民拥护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勇气,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向民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民众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取向。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1]165,它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发挥着根本性的价值导向功能。因此,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应该得到鼓励,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应该受到制约。只有在当今中国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道德风尚,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勇于拥护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人向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强意志和道德勇气,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强意志和道德勇气,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坚强意志和道德勇气。社会公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维护它,这就说明他们不仅具有了拥护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意志力,而且也养成了拥护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经过一个推动社会公民“以意固德”和“以德立志”的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提高广大社会公民拥护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志力,使他们乐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勇于支持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敢于抵制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和事。因此,推动社会公民培养勇于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意志和道德勇气,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绕过的一个重要环节。

4.拳拳服膺固信德

引导社会公民树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培养他们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德。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从性质还是从内容上讲都是人类价值观发展的最新阶段和最新水平。培育社会公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有助于使广大社会公民从内心深处产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坚定而正确的价值观自信,表征着个体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成熟和纯粹,有着在实践上源自个体道德自觉和自为的精神价值支撑,会形成一种内圣外王的行为动力。孟子在谈到价值观自信的力量或作用时指出:“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上》)又说:“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孟子·公孙丑上》)一个真正有价值观自信的人会产生一种凛然正气,会形成一种德操气节。荀子更认为这种价值观自信会使人产生一种“权力不能倾也,天下不能荡也,群众不能移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荀子·劝学》)的高尚德操,使人得以无愧地立于天地之间。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致力于树立广大社会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引导社会公民树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就是要引导他们相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及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价值导向功能。引导社会公民树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德是我国目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任务。这要求我们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活动落细落小落实,避免形式主义。只有这样,广大社会公民才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价值和真理性深信不疑,而这能够为社会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动力。

5.身体力行倡行德

引导社会公民展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能力,推动他们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是社会公民必须化行为德,养成实实在在的行德。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致力于推动广大社会公民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深刻认知、真挚情感、道德勇气和坚定信念外化为具体行为。一个能够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是那种能够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出贡献的人,是那种能够用实际行动为我国社会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作出贡献的人,是那种能够用实际行动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原则的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点,是广大社会公民能够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形成的深刻认知、真挚情感、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能够在知、情、意、信等个体道德心理基础上肯定与支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能够在知、情、意、信等个体道德心理基础上谴责与抵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习近平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164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就是要化为知德、情德、意德和信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就是要化为行德。知、情、意、信、行五德的形成和强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道德圆融的对接。这种对接将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神奇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强化认知、陶冶情感、坚定意志、培育信念、行为养成等方面用功,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自发地转化为广大社会公民的道德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社会公民同时具有知德、情德、意德、信德和行德的基础上。深刻认识这一点是我们目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败,事关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事关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整体成效。因此,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公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公民的行为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引领社会道德风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妙用。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2-43.

[3] 冯友兰.贞元六书: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柏拉图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0.

[5] 泰勒.苏格拉底传[M].李继铨,李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9.

[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89.

[7]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编辑:吴俊)

王泽应,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皓宇,中化石油有限公司办公室职员。

猜你喜欢

层面公民培育
论公民美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十二公民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