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非功能性创新研究进展
2017-01-04蒋婷婷谢富纪冯兆涵董迎佳
蒋婷婷,谢富纪,冯兆涵,董迎佳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418;2.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文创产业非功能性创新研究进展
蒋婷婷,谢富纪,冯兆涵1,董迎佳1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418;2.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从非功能性创新角度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创意创新领域的前沿议题,以往研究尚未对文献进行过系统的分析和归纳。基于文创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和非功能性创新的概念演化,首次将软创新理论引入文创产业及其产业创新研究之中,并就该领域软硬协同创新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文创产业;非功能性创新;软创新
在创新系统的演进历程中,先后出现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Lundvau,1992;Freeman,1987;Nelson,1993;OECD,1996;Cooke,1997;柳卸林,2002),而关于文创产业的创新研究,则多集中于特定行业,尤其是视频游戏(Tschang F T,2007;Cohendet P,2009;Grantham A,2012)、影视制作业(Bilton C,2010)这样技术比较密集的创意行业。Lelia Green(2010)、Kathrin Muller(2012)和Aleksander(2014)曾就如何调整区域创新系统以推动文创产业发展以及文创产业在国家创新系统当中的角色问题展开研究,但这仅仅是讨论的开始。
1 文创产业创新研究图谱
选择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ISI的高级检索框中输入表达式TS=((cultur* industr* or creati* industr*)and(innovation)),文献类型为article,数据库选择为SCI、SSCI、A&HCI、CPCI-SSH,数据更新日期为2015年1月1日,时间设置为1996—2015年,共得到4944条英文文献。选择中国知网中CSSCI和核心期刊数据库作为国内文献检索的数据来源,通过检索式TS=(between(2000,2015 and 题名=文化产业or题名=创意产业 and 关键词=创新)(模糊匹配)),共得到494篇中文文献记录。将精炼后的英文文献4944条、中文文献494条以及相关引文(包括参考文献)导入Citespace3.9.R4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鸟瞰本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见图1)。
图1 国内外研究关键词聚类与演进图谱
根据节点之间连线的颜色以及各节点所处的时间段,合并观察图谱中聚类的簇群情况,可以将国外文创产业创新演进时区总结为三段:1996—2001年的主要核心关键词为innovation、knowledge、growth、firm、geograghy和economy,说明此阶段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创新知识创新、经济增长、企业布局等方面;2002—2007年的关键词集中在performance、networks、management、creativity、model、policy、cities、competitive advantage,说明这一阶段中,研究者的兴趣点已经从个体创新和微观企业发展过渡到中观的产业层面,尤其是对产业网络、产业绩效、创意产业模式、竞争优势、产业政策和城市发展等内容的研究比重提高;2008—2015年的关键词集中在creative industies、cultural industies、clusters、value creation和systems,说明此阶段关注的重点为文创产业、集群、价值创造、系统等,而且在方法上也更强调了实证研究。
中国文创产业创新研究起步较晚,但视角丰富,内容广泛。图谱聚类显示关键词较为离散,代表性作者及关键节点文献如表1所示。在文创创新政策(胡晓鹏,2006;谢学芳,2007;韩顺法,2009;贺寿昌,2009;高红岩,2010;马仁锋,2014;花建,2015)、文创创新集群(刘丽,2006;肖雁飞,2007;李蕾蕾,2008;曹如中,2011;高长春,2012;郭新茹,2014;晏雄,2015)与文创创新场域(金元浦,2005;诸大建,2006;盛垒,2006;石忆邵,2008;王慧敏,2010;褚劲风,2011;丛海彬,2015)等方面形成了主要研究方向,为深化和拓展文创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奠定了基础。
然而当前文献多围绕政策探讨、发展意义、国外经验等内容,实证研究较少,研究样区过于集中在发达省市,使得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存疑。就规范和系统性来说,对文创产业创新系统研究还停留在产业创新系统的一般衍生,在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上尚未形成明确思路。至于国家战略、行业因素、R&D资源与市场配置的关系,产业主体和场域创新的系统运行、协同演进与战略选择等实证和机理研究还比较薄弱。此外,国内外关于创新的讨论,都只关注到功能性产品或技术性流程的创新,忽略了与文创产业创新特征密切相关的“非功能性创新”研究。
表1 国内文创产业创新研究代表和论著
2 非功能性创新的研究进展
硬创新和软创新原本在两条并行轨道上各自运行与发展,前者是依靠科技进行功能上的创新,后者则依靠创意进行体验上的创新。随着文创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日益增长,人们开始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探讨。此前人们提到创新,多半指的是以物为对象和工具的硬创新。反映在早期OECD的创新测度上,是用R&D投入或是专利获得数作为指标的,后来扩展到非R&D领域,包含了培训、设计、市场开拓、设备购买和安装等。在作为创新测度框架规范的《奥斯陆手册》中,最初只关注技术上的产品创新,后来发展到技术上的产品和流程创新,再进一步拓展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等非技术创新。但其对创新的理解还局限于功能角度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大多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以此作为创新统计指标和政策依据,甚至是企业享受政府研发税收优惠资格的基础。
图2 文创产业创新的钻石模型
图3 创意产业中的隐性创新点
(1)隐性创新。关于文创产业创新,多集中在特定行业,特别是像视频游戏业这样技术比较密集的创意行业[1-3]。影视制作产品有时也会涉及创新问题[2]。开创性的成果来自Miles和Green对英国文创产业中的创新活动很多都是被传统创新测度忽略的“隐性创新”的论证。他们提出了文创产业创新的钻石模型(见图2),以及创新与五大文化创意过程的关联,以观测文创产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实践的隐性交叉融合(见图3)。基于这一发现,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NESTA,2008)在有关创新的主题报告中命名并提出了“隐性创新”的四种分类[4]:①与传统衡量方法下的创新相同或相近,但不能被衡量的创新;②没有主要科学/技术基础的创新,例如机构形式或商业形式创新;③通过对现有科技和工艺重组的创新;④局部发展,小规模创新,不引人注意、不被人发现的创新。
(2)形式创新。形式创新是非功能性创新的一种,随着非功能性创新的发展,很多学者开始认识到这种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形式创新”的概念由Bianchi 和Bartolotti于1996年正式提出[5]。此类创新主要是针对时尚和设计产业而言的,因为这些产业通常更关注产品所蕴含的审美理念和符号内容,其共性在于只改变产品形式,而不对产品功能和生产流程任何修改。
(3)格调创新。格调创新由Cappetta等人所提出。他们从1984年开始以时尚行业为主体来研究其产业创新特点和过程,尤其关注到美学演变和象征元素在时尚产品和服务行业的变迁,经过长达20年的研究和论证,最终提出“格调创新”这一非功能性创新概念。Postrel进一步提出,随着时代的进步,美学的社会作用将越来越大,产品外观和服务给人的感觉正日益成为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时所关注的重点。产品功能以外的东西需要依靠美学来得以体现,除了时尚和设计产业外,审美变化的例子还体现在包括服装、汽车、化妆品、整形手术、发型、餐馆和图形设计等方方面面。Swan等人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来论证美学的重要性,提出美学设计和企业识别视觉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例如,在汽车行业,车身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车漆面的反光效果。豪华汽车的美学设计关系到消费者的个性体验和最终选择,对于日趋同质化的产品功能,消费者通常会以美学设计作为其选择的最终标准。甚至产品外观的美学设计不一定与产品的功能有直接关联,只要符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就是成功的美学设计,就会受到消费者欢迎。Hagtvedt和Patrick也重点论述了视觉艺术对于消费品的重要性。
(4)审美创新。审美创新由Marzal和Esparza于2007年所提出,这是融合格调创新和设计创新的一种非功能性创新概念。区分审美创新与传统创新的关键仍然是产品功能。审美创新在不赋予产品新的功能,不改变产品使用方式的前提下,提高产品感知价值的创新。其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对产品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追求,迎合其社会身份、地位和品位等方面的需求。
(5)软创新。基于现存概念不能完全覆盖和捕捉非功能性创新含义,Stoneman在2009年NESTA同名报告中提出了“软创新”的概念[6]。报告指出:以往的创新侧重于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技术创新,而且是侧重于产品或过程的功能方面。那些美学设计超越功能需求的产品,也包括了明显的智慧产品和服务(如书籍、艺术或是电脑游戏)。这种使产品或服务更具感官体验、美学感染力或更加智能,而非有关功能性能的创新可以定义为“软创新”[7]。与TPP不同的是,软创新关注的重点是对产品和服务的美学属性或形式进行创意和象征性的转变,这里的美学不仅仅指视觉美,还包括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多感官体验。上述研究均不同程度地拓展了经合组织对于创新的定义,因为它们都不涉及功能变化。
3 软创新对文创产业创新的价值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创造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凡是根据人的灵感和悟性,利用其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探索、研发出来的创造性成果,或者实地调查研究后创作的文学艺术和影视音像作品,抑或某种新观点、新理念的生成都应属于创新的范畴。本文接下来探讨软创新的重要性、表现形式及测量方法,并将这一概念纳入到产业创新研究中,论述其对文创产业的重要意义。
(1)定义。假如“硬创新”是指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的产品功能性创新,那么与之相对的非功能性创新就是“软创新”,即精神产品或者物质产品所蕴含的精神要素的创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需求愈加强烈,软创新便应运而生,并且其重要性越来越大。通过对其概念的溯源和归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此类创新活动的总程度。本文认为,软创新是基于创意阶层的艺术感觉,美学体验和生活阅历,对产品、流程、系统和服务的审美、智能或感官进行文化或意象上的非功能性转变,以实现其观念价值增值的过程。
文创产业中包括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文化景观、出版传媒、咨询设计等产业门类都具有相似的软创新特征,尤其需要“硬创新”与“软创新”之间的协同。在文创产业技术创新中,“硬创新”是“软创新”的物质基础和实现前提,而“软创新”又能使“硬创新”发挥出最大效能。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关系。第一,软创新为硬创新提供文化背景,是硬创新不可或缺的工具;第二,软创新为文创产业形成提供核心价值;最后,软创新还为制度创新提供支持。而软硬技术的集成也超过了功能创新与非功能创新相结合的范围。许多美学的改进和创新体验正是运用了产品和流程上的最新的科技(硬创新)才得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软硬创新在客户需求端存在相互依赖。如对高清数字机顶盒的需求部分依赖于同期市场上高清电影影片的质量,对音响器材的需求依赖于音乐创作的水平等。
(2)形式。软创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广泛存在于图书、音乐、电影、时尚、艺术、电脑游戏等“文创产业”内部的软创新,它不是一般功能特性上的创新,而是强调文创产品和服务本身在审美、智能或感官表现上改进或创造,使其更有市场吸引力。这些不在经合组织创新定义框架内的文化创意活动包含但不局限于:写作和出版的新书,开发和录制新CD,写作、排练和演绎新剧本,写作、生产和推出新的影视剧或广告,设计和展示新的服饰等等。
第二种类型的软创新是对功能本位产业中的产品、流程、系统和服务进行非功能性转变。这类软创新主要存在于文创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之中。尽管此前也有一些相关市场的产品创新研究(Trajtenberg,1990),但功能性的产品的审美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才刚刚开始(Tether,2006;Dawton D,2005)。这类功能性产业的产品在其文化审美、感官智能或个性体验上有着非功能性的特点,往往围绕着人的文化认同、消费个性或是视听嗅味触等感官体验展开,精明的企业已经发现了这一现象,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传统文创产业之外的工业企业内创意工作者为什么会大量涌现(Higgs,2008)。
(3)意义。在文创产业实践中,产业链的前后两端集中了软创新的智力成果。企业在新产品(或服务)研发设计阶段通过各种类型的硬创新(技术创新)来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价值的同时,更有基于人类集体潜意识、引导大众文化潮流和满足大众消费心理的软创新来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观念价值。而在新产品市场创新阶段中,同样需要软创新,企业通过目标受众多重消费心理出发建立营销和服务战略,赢得消费者认可,方可实现文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值。融硬性技术创新与软性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新产品通过各种途径的扩散,创新技术被赋予新的用途,进入新的市场,形成文创产业集群,开辟出足够大的市场容量,形成最终意义上的产业创新。文创产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软性创新对其的影响。
文创产业并不是超物质形态的产业,实际上很多时候文创产品都以物质形态出现,但是这些文创产品能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能为消费者提供需要的文化知识或者审美情趣以及娱乐体验等,其更多的是担任着文化和情感载体的角色(程宇宁,2007)。文创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和功能本身,更包含了故事、号、象征和品牌,包含了人类精神、情感、文化和美学体验的软创新。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消费者的感受,往往影响着硬创新的开拓方向。
《奥斯陆手册》提供了判断创新意义的准则。TPP创新的价值可通过其市场的效益反馈,或是功能的显著提升(而无需市场的检测)来考察。最常见的方法是衡量投入和产出,或是考量创新是否能在诸如技术规格、零件和材料、集成式软件、用户友好度或其他功能性特征等方面带来明显的功能性改变。换句话说:功能提升越多,创新意义越大。然而不是所有这些创新都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科学界,对知识的贡献也会有争议。同行的评论和引用常被用来判断一项新研究的重要性。就像在美学界一样,有些人就会说猫王比披头士更重要,或是梵高比安迪沃霍尔更重要。因此,《奥斯陆手册》并不适用于对软创新的考量。软创新的意义在于审美或智能而不仅是功能。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也许可以设立一种诸如对其他同行的影响力,粉丝的数量,或者作品的发行和下载量(Galenson,2005)的内部度量机制。但艺术界的此类度量机制从原理上就劣于其在科学界的范本。实际上一些评论家,如Carey甚至认为,在艺术界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绝对的价值的准绳,也不可能有一个独立的品味的尺度。
4 述评与展望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中可以发现,国内外文创产业创新研究的主题非常离散,这种离散一方面由于多学科的介入导致,另一方面则是其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因为即使在经济学科和相关的管理学、社会学范围内,学者们也有许多兴奋点。现有文创产业研究绝大部分是沿着概念界定、特征研究及外在表现形式的分析逐步深入,多停留在定性描述,经验总结和统计对比的阶段,对文创产业的非功能性创新研究仍然落后于产业发展实践,对文创产业创新规律总结仍是基于一般性产业创新研究结论的有限衍生。
更重要的是,当前国内外关于创新的讨论,只关注到技术性产品的创新或技术性流程的创新层面。虽然近年来,这一定义逐步扩展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但始终没有离开对功能性能的强调。本文在充分考虑文创产业创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将“软创新”概念引入文创产业创新研究之中。这不仅是对传统创新理论的完善发展,也将是对我国文创产业的创新研究的方向性指引。软创新研究不仅需要被证明在理论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还需要就其对文创各相关行业的实际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创新效用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精确计量,未来研究仍需进一步优化定量分析方法,设计更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来反映产业创新系统内部的软硬创新结构和分布趋势。借鉴社会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对产业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主体的软创新倾向、态度、行为和受激励后的反应进行分析,等等。
[1]TSCHANG F T.Balancing the tensions between rationalization and creativity in the video games industr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6):989-1005.
[2]BILTON C.Risky business:the independent production sector in Britain’s creative industries1[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1999,6(1):17-39.
[3]GREEN L,MILES I,RUTTER J.Hidden innovation in the creative sectors[R].London:NESTA,2007.
[4]MILES I,GREEN L.Hidden innovation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M].NESTA Futurlab,2008.
[5]BIANCHI G,BORTOLOTTI F.On the concept of formal innovation[C].1996.
[6]STONEMAN P,BAKHSHI H.Soft innovation:towards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innovative change[R].London:NESTA,2009.
[7]STONEMAN P.Soft innovation:economics,product aesthetics,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8]解学芳,臧志彭.科技创新协同下的创意产业发展机理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9):44-49.
[9]高红岩.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创新内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80-86.
[10]蒋婷婷,等.基于软创新理论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系统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9):34-39.
(责任编辑 刘传忠)
Research Progres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Non-functional Innovation
Jiang Tingting1,Xie Fuji2,Feng Zhaohan1,Dong YingJia1
(1.Manage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hanghai 201418,China 2.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China)
The research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CCI),from a non-functional innovation perspective,is one of cutting-edge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while previous researches haven’t done in-depth.Based on discussion of approximate theoretical concepts,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ical categories of CCI and its innovation issue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At last,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ory research and valuabl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management in this field were explor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CCI);Non-functional innovation;Soft innovation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战略重点研究”(15JZD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13AZD015)。
G11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