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创新,所以精彩
2017-01-03窦艳辉
窦艳辉
学生在小学、初中都已经学过Word了,到了高中还学习Word,那教师在教学上跟小学、初中相比应该有什么区别?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记得在从教第一年教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更多考虑的是技术层面,认为难度应该有所提升,所以让学生利用Word制作了一份“校园好声音”的宣传海报(当时学校正好组织这个活动),要求除了宣传语之外,还要利用流程图将赛程表述清楚。当时的教学效果并不好,作业质量也不高。到了高二信息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时,笔者发现学生连行距、首行缩进等基本的段落设置都不会。笔者开始反思,《文本信息加工》一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偶然的机会,在杂志上看到同行对《文本信息加工》这课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撰写并排版文章,据说效果很不错。学生排版自己写的文章固然很好,可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写文章,他们真的会写吗?如果他们乱写怎么办?思考良久,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怀着一份不安与期待,笔者决定大胆实践。
面对质疑
这是信息技术课还是作文课?这是大多数学生的疑问。文本信息加工的课,让学生写文章,他们能写得出来吗?这是大多数教师的疑问。
之所以让学生自己写文章,是因为自己写的文章才有真实的排版需求。学生在撰写文章时,就会主动问笔者:“老师,我觉得行与行之间太密了,应该怎么调啊?”当学生有了学习需求,教师再讲段落设置,他们就能够认真学习。有些学生操作不规范,习惯用空格来实现每段开头空两格,当文章段落多了,他们往往每段敲的空格数不一样多,结果发现段首参差不齐,这时笔者再讲首行缩进,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首行缩进的作用和优势。而且这时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替换”快速去掉空格。在这种有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教师再讲解知识,学生的听课效果非常好。
文章的主题是“读我”。审视和解读自我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学生写自己也有话可说。同时,笔者告诉学生,不必过分关注文笔,只要写出自己的心声就可以,撰写和编辑后的文章会被打印成册,在班级内交流分享。对高一新生而言,撰写并排版文章做成《读我文集》,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践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第一课时完成文章的写作,第二课时笔者专门讲解文章排版,学生听课都很认真。
现实困境
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并没有问题,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文章写作。在笔者施教的10个班里都会有个别学生乱写、恶搞,不把老师的要求当回事,即使笔者再三强调文章将会打印成册,同时还会推荐给班主任阅读。这令笔者有些苦恼和沮丧,心中也不免责怪学生不认真、不配合。但对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他们的文章到底要不要打印出来?打出来的话,有碍观瞻;不打的话,又觉得班级文集少了个别学生也不好,还怕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思来想去,笔者决定对乱写恶搞的个别学生进行谈话,责令课下重写,但也仍有极个别的学生坚持不改。高中生正处于叛逆期,他们也许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彰显个性吧。对坚持不改的学生,那就原样打印出来。虽然最终成册的文集有个别文章比较另类,但仍然瑕不掩瑜。这本文集不仅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一种学习激励的手段,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激励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做得更好。
后来,班主任看到打印出来的《读我文集》,主动向笔者提出,放到班级家长群和班级博客中。这让笔者感到很欣慰,如果早知可以在家长群和班级博客中展出,并事先告知学生,他们也许会更加用心地对待。这个小插曲启发了笔者,多跟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科教师交流,也能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帮助。
技术问题
学生上交的作业,每人一个Word文档,内容为一页(前期要求不超过一页纸)。每个班约50人,而笔者教10个班。怎样快速地将每个班的多个文档合并到一个文档中呢?笔者找到了批量合并的方法,但问题是,自动合并之后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文章都单独占一页,排版会错位。笔者又尝试先用Word转PDF的软件进行批量格式转换,转换后再合并。但遗憾地发现批量转换仍会出现个别文档排版错位的问题。最后,笔者只好手动逐一把所有学生的文档合并到一起,遇到排版错乱的,再手动改过来;又把整本文集用Word自带的导出功能(2007版本以上)转成PDF格式。笔者发现Word自带的导出PDF功能可以保证转前与转后排版一致,效果优于很多转换软件。将PDF格式的文集拿到打印店就不会担心有排版错位的问题了。
有同事看这么麻烦,建议笔者不要合并了,直接交给打印店打印。而笔者希望在打印之前,让学生看到整本文集的电子稿(有教师做的封面,写的序)。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看到老师的态度,从而认真对待;二是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别人排版的差异,能够取长补短。实践证明,在看过整本文集电子稿之后,有不少学生主动找笔者修改文章或者补交作业。
设计封面
文集封面如果能由学生自己设计是最好不过的了,但他们还没有学习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而且大家都期待早日看到打印出来的文集,所以笔者就只好退而求其次,由自己来设计了。虽然笔者会Photoshop软件,但由于缺少艺术和设计基础,做出一个满意的封面并不容易,于是每个班都用相同的封面。但笔者在向学生展示不同班级的文集电子稿时,听到有学生小声地抱怨:“唉!怎么每个班的封面都一样啊!”这抱怨声触动了笔者的神经,笔者常鼓励学生不要轻易放弃,可自己怎么就轻易放弃了呢?笔者最后还是决定为每个班级的文集设计出不同的封面。
笔者在网上查找了大量的相关素材与优秀的封面设计案例,不断地学习、借鉴、修改与创新。用了一周的时间,十个不同的封面都设计出来了,笔者很兴奋,也很有成就感,同时深切地感受到,设计封面的过程虽然费时费力,但自身的平面设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也拓宽了后续图像信息加工的教学思路。
申请彩印
学生在文章中插入了图片,为了保证打印效果,笔者告诉他们会进行彩色打印,但由于人数众多,不知道学校领导会不会支持自己的想法。笔者将自己的顾虑和教学设计的初衷告诉了学校领导,没想到竟得到大力支持,还建议笔者把10个班中写作和排版比较好的文章挑出来(如上页图),另外做成《读我文选》,放入学校图书馆收藏和展出。起初笔者只想把打印出来的文集放入班级图书角,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校领导的话让笔者意识到,信息技术作品也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积淀保留下来。
收获喜悦
手捧着做好的10本《读我文集》,笔者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从前期准备到教学实施,再到后面的合并整理、封面设计,最后打印成册,笔者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虽然不够完美,但笔者相信,无论是学生还是自己,收获都很大。通过本次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对新颖的教学想法,教师应该大胆尝试,但实践之前需要做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在实践的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和改进;在遇到问题时,更要有决心和毅力,克服困难,做到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