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统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6-12-31杨兴粉
杨兴粉
乡镇统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杨兴粉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统计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乡镇统计工作,是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我国乡镇统计工作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制约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难以真正发挥乡镇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因此,如何优化乡镇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课题,值得思考。
统计数据是重要的决策数据来源,是体现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是为国家决策、宏观调控提供支持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统计的咨询、信息、决策作用更加显著。在整个统计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乡镇统计,它被誉为政府统计的根基,能够全面、真实、客观的反映当地经济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凭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我国乡镇统计基础薄弱、统计工作管理体制不顺、统计队伍建设有待提高等问题,大大影响了乡镇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满足新任务的要求。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必须重视乡镇统计工作,正视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才能有效提高乡镇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当前乡镇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
部分地方领导统计意识薄弱,乡镇统计基础薄弱
部分地方领导没有认识到新时期乡镇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将其划分为普通业务部门,统计日常工作缺乏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导致乡镇统计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加之部分领导过分注重统计结果而忽略统计过程,难以及时发现统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
①缺乏人力支持,影响乡镇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统计法实施细则》相关规定,乡镇统计工作人员由乡镇政府直接领导,而由于乡镇政府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忽视,高学历人才往往不能安排到统计岗位,安排统计工作人员时通常不与县级统计局事先沟通,存在较大随意性;乡镇统计工作人员数量未按要求配置,工作人员少而工作量过大,让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直接影响工作质量;随着统计专业的精细划分,增加了统计调查项目,人员与工作量的不匹配,导致许多统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受到质疑,无法满足统计工作高要求。
②缺乏财力支持,影响乡镇统计工作队伍稳定性。乡镇由于经费不足,通常采取“据实报账”的方式来解决统计经费,更有甚者,统计人员自掏腰包垫付正常办公开支后,费用报销却一拖再拖,久而久之大大影响了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乡镇统计工作人员为事业编制,由于职称考试难度大,导致乡镇统计人员工资较低而设法“跳槽”,统计队伍人员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③缺乏硬件保障,影响统计工作时效性。统计工作硬件配备不足甚至缺失,使乡镇统计工作仍然依靠传统人工及纸张操作,难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影响统计效率。当前计算机网络的覆盖率较低,统计人员计算机水平有限,难以将现有的统计工作转换到计算机软件并进行有效利用及创新。如便携式计算机、照相机等设备缺乏,难以在数据采集实地使用联网计算机,无形中加大了统计工作难度,更无法提升统计工作效率。
乡镇统计工作管理体制不顺,制度不健全
①管理体制不顺。乡镇统计工作属于双重管理,在行政上要接受乡镇政府的领导,乡镇统计工作人员的调动、编制、工资、考核等由乡镇政府管理,而业务直接领导则为县级统计局。这样的管理设置,会产生管人不管业务、管业务不管人的局面、工作经费两不管的尴尬局面,让统计工作的监督考核陷于被动,不利于统计工作的开展。
②乡镇统计报表设置不够合理。乡镇统计业务过分集中在经济指标统计调查上,如乡镇人均收入、农业生产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而缺乏对乡镇居民生活相关的统计信息,统计工作仅实现了综合汇总功能,并未实现对经济转型趋向的预测,对政府的决策研究作用浅显。
③制度建设不健全。乡镇统计站组织架构决定了其统计结果要垂直上报,政府职能部门直接从统计站获取相关数据信息,让乡镇统计报表的制定缺乏必要的监督,极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现象,缺乏深层次的分析探讨。同时,乡镇统计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让数据信息失真情况屡屡发生,导致统计数据质量不高,失去了统计的预期目的和意义。
乡镇统计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①专业统计人员不足。虽然设立了独立的统计机构,但真正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却很少,乡镇一般在1-2名,面对繁重的统计工作任务,往往需要身兼数职,加班加点成为常态,且福利待遇差,统计队伍人员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②乡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选用统计人员时较为随意,没有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进行考察,多数统计人员并非统计专业,业务水平较低,如河口镇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仅2人,原始学历均为非统计专业,加上政府领导的重视不足,上岗后相应的业务培训、岗位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落实到位,制约了乡镇统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迟报、漏报、错报情况屡有发生,不利于乡镇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③统计工作人员法制意识有待提高。由于乡镇统计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经费短缺、监督机制缺失等诸多因素,导致乡镇统计数据不同程度存在虚报、瞒报、迟报、漏报、代填代报等统计违法行为,难以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
提高乡镇统计工作质量的对策
注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统计环境
营造良好的统计工作环境,旨在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推动整个统计事业健康发展,而要确保乡镇统计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势在必行。
①提高统计人员福利待遇,建设一支稳定的统计工作队伍。在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统计人员队伍建设极其重要,鉴于人员与工作任务不匹配情况,必须结合乡镇统计项目优化人员配置,有效减轻乡镇统计人员工作量。按照实际工作量衡定,3~5万人的乡镇统计人员应不低于3名,5~10万人乡镇统计人员不低于4名,10万人以上的乡镇统计人员不低于5名。同时应建立完善合理的奖励机制,交通补助机制,适当提高统计人员福利待遇,改善统计工作条件,有效解决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和“跳槽”问题,建设一支稳定的统计队伍。
②增加乡镇统计经费预算,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在深化统计体制改革过程中,乡镇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同时对乡镇统计数据质量的高要求,需要一定数量的财力保障,才能确保乡镇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应将统计部门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为乡镇统计提供经费保障。
③加强硬件基础建设,实现乡镇统计电算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乡镇统计站的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应为统计工作提供相应的办公用房、打印机、资料柜、照相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必备设施。随着计算机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加强乡镇统计信息化建设同样十分重要,为统计人员配备一台办公计算机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对于提高乡镇统计效率,强化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与管理具有积极作用。在计算机信息化网络的基础上,应构建相应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统计数据信息的整合,以利于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也能有效扩大统计覆盖范围,最大化保证统计数据信息的全面、真实、可靠,发挥统计工作的真正效果。
完善乡镇统计相关制度建设,加大监督考核力度
①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统计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力度,立足当地乡镇实情,针对乡镇统计工作中的难题,制定相应的普法、执法制度,把法律作为依法开展统计工作、惩治统计违法行为的有力武器,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统计。
②增强法律意识,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统计制度建设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制定完善的统计工作制度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统计工作,必须以提升法律意识为前提。提升统计人员法律意识,才能进一步保证在数据搜集、传输、整理、分析、统计过程中客观理性,不弄虚作假,不提供错误统计数据信息,不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信息和秘密。只有严格遵规守法,才能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
③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将乡镇统计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之列,建立完善乡镇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统计数据责任追究制度、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等各种监督考评制度,利于进一步提高乡镇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与规范性。
加强乡镇统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打造高素质专业统计队伍
加强对统计人员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的培训。在确定统计人员时,要严格执行有证上岗的制度要求,为乡镇统计部门配备专业统计人才。在正式上岗前,要进行相关业务内容、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帮助统计人员快速熟悉岗位。上岗后,要定期进行相关业务技能培训,通过讲座、外派实习交流、考核等方式逐步提高乡镇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统计队伍,才能有效推动乡镇统计工作。
(作者单位: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河口镇统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