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文化因素分析
2016-12-30王云飞熊利娟
王云飞,熊利娟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拉美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文化因素分析
王云飞,熊利娟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拉美国家的文化来源主要继承的是西班牙封建文化,天主教文化是拉美国家的主流文化。天主教伦理的核心观在本质上是维护传统的封建制度,是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相对立的。拉美国家长期处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状态,一部分原因在于本国缺乏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拉美国家没有能摆脱天主教传统价值的束缚,难以形成与现代社会一致的文化精神。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拉美传统文化对拉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消极影响,通过对消极影响的梳理,为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避免一些弯路。
文化;天主教伦理;消极影响;借鉴
0 引言
众所周知,拉美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个不争的事实,并且这个状况已经持续了很久,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这些情况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随着拉美国家现代化的深入推进,这种不协调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阻碍。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拉美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一现状,受到各个国家的关注。近几年来,随着各国在发展中出现一系列市场混乱、经济增长缓慢等现象及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拉美国家开始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一时间拉美国家成为各国学者热议的话题。学者们希望通过对拉美国家出现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对自己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拉美国家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比如有学者认为拉美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并不单是某一个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结果,同时还受到政治传统、文化以及发展战略的制约[1]。有些学者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认为导致拉美国家经济与社会不协调的原因,是指导国家发展的理论不符合拉美国家发展的国情。就是说,这类学者认为,拉美国家的问题在于以错误的理论指导了实践,并且认为符合国情的理论发展滞后。比如有学者认为,一方面由于适合拉美国情的本土理论发展滞后使得西方理论在拉美国家的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西方理论与拉美国家发展的实际国情并不相符;另一方面,符合拉美国家发展的本土理论,由于其未能随着国情的发展而实现理论创新,使得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减弱,本土理论在发展实践中逐渐被舍弃[2]。有些学者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来论证拉美国家发展中的问题,认为拉美国家出现的一系列的整体危机,在本质上是政府的“软政权化”的结果。比如有学者认为,一方面拉美国家在立法和法律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另一方面即使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公职人员也并不遵从,他们与商人串通,形成官商勾结、贪污腐败的不良社会风气,最终导致社会失范。社会失范会引起犯罪的发生和社会治安的混乱;分配不公的加剧导致社会中贫困人口增加,进而加剧了犯罪的发生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在这种“软政权化”政府的统治下,国家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况中,这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是不可避免的。[3]有学者则从贫富分化的角度认为,经济的发展很容易使得贫富差距扩大,而经济收入上的差距会导致政权动荡和社会的不稳定,而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又会对本国的投资、市场秩序产生消极影响。贫富分化同时也会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贫富差距过大,弱化了社会的总消费能力,影响了本国的消费需求,抑制了本国经济的增长。因此,贫富分化给政治、经济与社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拉美国家应对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高度重视[4]。
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表现为政治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够顺利实现政治的现代化。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者们对拉美国家的研究视角,反映了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可以说,学者们对拉美国家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但是,目前,很少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将针对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不协调现象进行文化因素的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1 拉美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拉美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即政治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反过来又影响政治稳定,政治和经济又共同影响着拉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当前来看,经济发展的困境使拉美国家的各种政治问题都较为突出。
1.1 拉美国家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拉美国家政权更替和政局动荡频繁。导致拉美国家政局动荡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政治参与主体和方式,民主制度与政治需求[5]。从政治参与主体和方式看,政治参与的主体不同,他们政治参与的方式也就不同。拉美地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非常多样的,比如说天主教会、军队、社会运动、个人、政党等。他们的政治参与形式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而这种非法的政治参与是该地区政局动荡的不可确定性因素。从民主制度与政治需求方面看,拉美地区的民主参与机制不健全,然而人们政治参与的需求却极速增加,当人们的政治需求无法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获得时,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就会降低,转而采取体制外的非法参与形式来获取政治参与,进而引发政局动荡。研究拉美国家的历史不难发现,拉美国家不断发生军事政变。比如洪都拉斯从1821年到1978年,150多年的时间,共发生了139次政变。据统计,从独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拉美国家共发生115次政变;从1925年到20世纪80年代,玻利维亚共发生了180次政变[6]。1991年海地发生军事政变;2001年厄瓜多尔发生军事政变;2009年洪都拉斯发生军事政变。军事政变使得拉美国家长时间内处于一种动荡状态。
第二,政治腐败,社会风气败坏。腐败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存在着腐败现象,只是腐败程度有所差异。拉美国家的腐败问题由来已久且比较严重, 首先从国家体制上来看,拉美国家难以找到有效的手段制约国家的行政权力,为腐败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拉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所实行的政治体制不同,但有一点共同之处就是立法权和司法权对行政权力无法形成有效制约,总统或总理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另外,拉美的政党制度也不完善,腐败问题也成为政党之间相互斗争的工具。其次,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拉美民众因为无奈,因而对腐败的容忍程度较高,有的民众甚至认为腐败的出现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再次,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拉美国家的新闻媒体处于政府的管控之下,缺乏自主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媒体对政府官员腐败的监督和曝光作用。最后,从法律的角度看,拉美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措施。拉美很多国家允许腐败的政府官员退回一部分盗取的国家财产后免受处罚,甚至一些司法部门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
1.2 拉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
第一,拉美经济对外资的依赖性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弱。一个国家的发展,在国内经济发展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来进行弥补,但过度地引进外资,容易使本国发展受到外部资本的控制。拉美国家由于过度引进外资而使得他们的经济对外资的依赖性较强,跨国公司利用受资国提供的优惠迅速占领当地市场。1958年,外资在巴西制造业中的比重达到46%;1946年外资在墨西哥制造业中的比重为20%,1958年上升到54%;阿根廷外贸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从1946年的24%增加到1958年的53%。由此可以看出,拉美国家发展的主导产业几乎被外资控制和垄断,本国对制造业失去了控制权[7]。
还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跨国公司在拉美的销售额占拉美500家大公司销售额的42%[8]。对外资的过度依赖,还引起了拉美国家严重的债务危机。1976年,墨西哥公共外债为196亿美元,1980年增至331.83亿美元。巨额的外债不但给墨西哥的发展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使墨西哥对外部的依赖越来越重,使墨西哥陷入了借债、还债的恶性循环之中[9]。
第二,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看,注重经济增长,忽视收入的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
拉美国家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收入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城市贫民窟和豪宅随处可见。拉美地区是世界上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困人口的红色高危区域。下面主要从基尼系数和收入分配高度集中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证。
①基尼系数过高。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它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关于取值范围所表示的含义见表1。表2是世界银行数据库中所显示的部分拉美国家2011—2013年基尼系数情况。如表2所示,近几年洪都拉斯、巴拉圭、巴西、巴拿马等国的基尼系数都在0.5以上。玻利维亚、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这四个国家的基尼系数反而呈现出上升趋势,虽然阿根廷、洪都拉斯、乌拉圭、巴拉圭、巴西、巴拿马等六个国家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可是下降幅度极小,有的甚至在原地徘徊。有数据显示的这十个拉美国家的基尼系数都比较高,普遍在0.5左右,基尼系数预示着这些国家存在着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如持续这样居高不下,必然会引发社会危机并带来社会动荡。
表1 基尼系数取值范围以及所对应的含义
表2 拉美部分2011—2013年国家基尼系数情况
②收入分配高度集中。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大多数拉美国家中,国民总收入的40%—47%被占人口总数10%的富人所占有,而占总人口数20% 的穷人仅占国民总收入的2%—4%[10]。有数据显示,最富有的20%的人口平均收入是最贫穷的20%的人口的20倍。2016年3月22日,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发表了《2015年拉美社会全景报告》,该报告显示,2015年拉美地区贫困居民增幅为29.2%,达到1.75亿人,比2014年多出700万;据估计,大概有7500万居民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增幅达到12.4%[11]。2016 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里约热内卢,有 1020 个贫民窟,200 万人居住其中[12]。
第三,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比较晚,但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却是全球最快的。20世纪30年代,拉美国家的城市化在工业化的推动下起步,1925年拉美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只有25%,而到了2000年,仅仅75年的时间,拉美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就达到了75.5%,2013年竟高达80%(见表3),而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将城市化水平从30%提高到70%。然而拉美地区的城市化并不是在经济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而是错误地将工业化与现代化等同,采取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的经济政策。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被挤出农村涌向城市,但城市发展水平还不能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拉美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不协调,导致拉美国家的城市化出现畸形,形成过度城市化现象。人口的膨胀和贫民窟的大量增加,使得城市治安问题日益突出,犯罪行为十分猖獗。由于过度城市化,城市出现交通拥挤和自然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过度城市化给拉美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是拉美各国政府必须要正视的一件事情。
表3 1925—2013年拉美城市化水平 %
总之,政治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拉美国家的这几项指标之间不能做到协调发展的后果,便是拉美国家出现了所谓的“拉美化”现象。这一现象也只是问题的表象,其背后反映的是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的影响。
2 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对拉美国家协调发展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能体现大众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产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任何人的行为都和他本身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关,文化甚至对国家的政治体制模式和经济改革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拉美,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拉美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然而,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却存在于拉美国家的每个角落,成为拉美国家的主流文化。拉美居民的言行举止无一不是天主教文化的体现,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对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1 拉美地区深受传统天主教影响
拉美地区在过去曾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在占领拉美地区期间,葡萄牙和西班牙均处于封建君主统治时期,他们的封建君主制度和天主教文化也理所当然地被搬到了拉美地区。虽然后来拉美国家也产生了新教徒,但其主流文化依然是天主教,天主教伦理中存在一些不利于拉美国家发展的基本理念,而这些理念又深深地影响着拉美人民。
第一,天主教伦理的核心是维护封建传统制度,对新生事物持排斥态度,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对立,严重影响了拉美经济的发展。宗教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宗教通过作用于人的价值观和思想来影响个人、群体、制度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王晓德教授认为,被殖民国家的未来发展取决于殖民者所带来的是哪种类型的制度,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是由于旧的生产方式出现弊端,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5]。
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主教伦理对拉美经济、社会的影响会更加显著。殖民者占领了拉美国家,同时将他们敌视新生事物、维护封建传统制度的价值观也植根于拉美文化中。正如阿明托雷·范范尼所言:“任何试图准确地理解天主教和资本主义主张的人,不可能不惊奇地发现,两种思想是相互对立的,一种思想的阐释者与另一种思想的阐释者竭力争夺对社会的支配地位。这里只是再次强调,天主教的精神气质是反资本主义的,天主教一直反对资本主义的建立”[15]。从天主教抵制资本主义精神的制度讲,殖民者从文化上埋下了拉美经济长期不发达的根源。
第二,天主教伦理提倡禁欲主义,阻碍了拉美社会的进步。首先,天主教教义中教导人们轻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以精神上的满足来弥补物质上的不足。同时天主教伦理还对人们所从事的世俗活动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教导人们现在的吃苦、贫困是为了积福,以便死后能够进天堂。这些教育传递出的信息是:现在的饥饿贫困是上帝的褒奖,而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是一种恶,甚至拥有财富是有罪的。吃苦受罪被当作是一种荣耀。天主教所提倡的禁欲主义,严重制约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其次,这种文化所传递的价值,使得人们看轻“此岸世界”,而追求的是“彼岸世界”灵魂的救赎,对欲望的克制背离了现代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浓厚的宗教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工作的意义只是用来满足基本生存所需。人们躲避甚至厌恶体力劳动,更多地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并不把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再次,世俗活动中的消极态度还使得人们的时间观念淡薄。一方面他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私人空间和宗教活动中,工作时间并不认真,做事散漫,对待工作的态度使人们不注重科学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对世俗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拉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投入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拉美是全世界文盲率较高的地区之一,因而拉美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最后,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使得拉美人一方面不注重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却又挥霍无度。不论穷人还是富人都会毫不吝啬地进行消费,甚至这种消费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承担能力,这就直接导致拉美国家储蓄率普遍很低。然而经济发展离不开投资,投资离不开储蓄,而拉美高消费、低储蓄的状态,使得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对外资的依赖度很高,这直接影响到拉美国家的经济稳定。
2.2 拉美国家封建思想文化占据主流意识形态
从世俗文化的角度来看,拉美国家主要继承的是西班牙封建文化,等级观念森严、封建保守思想浓厚、崇尚暴力和专制。
第一,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对拉美社会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等级制度犹存。拉美地区远离欧洲大陆,当欧洲在启蒙精神的指引之下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时,拉美国家对此并没有强烈的认同或者回应,所以说,拉美文化并没有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可以看出,自从具有天主教价值的西班牙传统封建文化传入拉美之后,拉美在政治上便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从16世纪开始,拉美社会实际上是由精英和大众组成的明显的社会“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又表现为“二级等级结构”。处于结构上层的少量精英掌握大多数社会财富,底层人民则处于依附地位,几乎不存在社会流动性,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协调的状态[16]。
第二,保守主义思想成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变革动力不足。迄今为止,拉美社会封建色彩依然较为浓厚,保守主义思想在拉美现代化过程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拉美所采取的各种变革都不彻底。从政府层面看,政府一方面希望推动经济增长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不想改变现行的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由此便自我束缚住了手脚。政府简单地认为只要发展经济就会消除社会贫困现象和不公平现象,因此在拉美国家出现了奇特的“拉美化”现象。另外,在保守的意识形态引导下,收入分配问题也随之出现。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拉美国家实施了宏观经济调控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这些举措并没有缩小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悬殊状态[17]。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
第三,“拉美化”使得拉美社会充斥着暴戾之气,政府解决社会矛盾多选择强硬手段。从拉美文化的历史沿革不难看出,专制统治在面对社会矛盾时都崇尚暴力。近代以来,这种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贯穿于拉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成为难以摆脱的魔咒。所有这些都折射出拉美国家政权频繁更替、政局动荡背后的文化因素。同时,还应该注意到,拉美国家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衍生出了一种官僚权威主义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政治经济体制下,国家实行的是国家主导型经济体制,国家直接对经济进行统治。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政府的参与,但如果政府的自律性和主动性较差,将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是说,这种国家主导型经济体制既没有很好发挥国家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发挥市场的作用。
总之,纵观世界历史,有的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渐渐趋于协调;有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协调,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这种不协调发展是一个调整中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结束,发展将会走向健康之路;有的国家则走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泥淖,看不到在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可能性。分析后一类国家的原因,大多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原因,正是这些文化因素导致了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不协调发展。要彻底改变这种由文化而造成的不协调状态,必须建立起为协调发展提供可能性资源的文化体制。
3 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关键是文化建设
拉美地区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与当地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塑造了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也规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而也影响到民族的行为方式。天主教文化对拉美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改变拉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协调发展,首先要实现拉美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融合,另一方面要注意到“文化惰性”使得文化上的改变具有漫长的周期,所以制度性的变革是必要的。
3.1 天主教伦理背景下实现现代性与拉美文化的融合
拉美国家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状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拉美国家没有能摆脱天主教传统的影响,从而难以形成与现代社会一致的文化精神。由于文化的惰性,试图改变文化的走向并不简单,这种情形下,可考虑将拉美文化与现代精神融合,或者说将现代性融入拉美文化之中。
第一,现代性是一种文化模式,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机理。现代性(modernity)一词源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当时现代性一词表达的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从现代性的内涵看,其具有双重的意味,即外在制度结构层面的理性化和内在文化心理层面的感性化。另外,现代性包含着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维度,即精神性和制度性的维度,具体表现为:一是个体的主体性与自我意识,理性化和契约化的公共文化精神;二是意识形态化的社会历史叙事的现代性;三是经济运行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等。社会学者所关注和考察的主要就是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布莱克认为:从上一代人开始,现代性逐渐被广泛地运用于表述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最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共有的特征[18]。现代性与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相联系,这种联系在社会结构层面得到了反映。
第二,用现代性来消解拉美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以实现融合。正如上述所言,天主教背景下建构起的拉美文化天然地与现代性的精神相排斥。这种排斥表现在:政治领域中神学的无上权威和意识形态方面信奉神秘主义;在经济领域缺少理性精神;在社会领域缺少现代社会的公共精神;而文化上则表现为对西欧传承的古典的封建文化的推崇。可以看出,如果秉持这样的价值观念,拉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很难做到协调发展,拉美国家也不可能融入现代社会。
现代性本质要求:一是公共权力的运行要符合法治精神,行政部门的管理实行科层制,由此能够消解权力的绝对权威;二是经济领域的运行要在理性精神指引下,遵循市场规律,由此发挥人类的潜能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三是社会领域的公共性要求提倡自由意志和个人主义,让世俗事物回归世俗领域。可以说,只有剔除了那些影响拉美国家走进现代社会的因素,才能实现了拉美文化和现代性的融合。
3.2 制度性的变革以消解文化惰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拉美文化深入到拉美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拉美化”背后都反映了文化的深深影响,正是文化的特性使得拉美国家的社会变革举步维艰,同时文化的惰性又使得社会变革措施的实践难见成效。制度建设是文化改革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而政治体制改革是制度建设的保证,最终制度会使得健康的文化得以延续[19]。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是制度性建设的前提。拉美国家已经发现了自身问题的根源,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宪政改革、选举制度改革、完善政党制度及政府制度改革。20世纪80年代末,大部分拉美国家基本实现了政治的民主转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民主政治实践,民主政治已经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这个改革也带来了经济的增长。政治改革使得腐败的势头受到遏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经济也实现了增长。
制度性建设的核心是宪政。宪政所确立的法治原则使得试图用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等干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可能性降低。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由此,国家会逐渐走上良性的法治化轨道,在自然状态中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制度是健康文化得以延续的保证。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人们的文化心理既已形成,人的行为便体现了文化影响的逻辑。处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人们习惯于用惯性思维对事物的是非曲直做出判断。所以文化的改革,或者说符合现代精神的文化的形成十分困难。但是制度性的建设却能够让不符合现代精神的文化的影响逐渐淡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
制度的力量在于确定一个普遍认同的符合现代性精神的原则,以及这些原则推延出的价值。在传统文化中,违背现代精神所规定的原则,不必担心受到处罚,但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制度便会用法治的手段来追究漠视原则者的责任。比如,传统文化中漠视人的权利,而现代法治精神便是保护人的权利,侵犯人权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对人尊重的现代文化就会逐步形成。所以说,制度使得健康的文化逐步建立,而文化中的糟粕被逐步地淘汰。
总之,文化能对国家的整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不符合现代精神的文化会阻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必然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障碍。拉美国家发展的困境正是伊比利亚天主教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冲突造成的。所以说,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发挥文化对社会协调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就要避免文化中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价值观念,即在政治上实现宪政,经济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社会上给个体更多自主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 陈剩勇,李力东.“拉美化”与拉美新政[J].浙江社会科学, 2008(12):20-21.
[2] 袁东振.对拉美国家经济与社会不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J]. 拉丁美洲研究,2005(03):17-18.
[3] 王小刚. 拉美国家“拉美化”的成因及教训[J]. 学术探索,2008( 5):42-45.
[4] 赵晖.从拉美贫富分化看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5] 杨建民.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关于当前拉美国家政局经常出现局部动荡的一种解释[J]. 拉丁美洲研究,2006(6):15-16.
[6] 袁东振.从拉美政治传统变迁透视洪都拉斯“6.28政变”[J],当代世界,2009(8):30-31.
[7] 陈才兴.拉美主要国家吸收外资的成效、教训和启示[J].拉丁美洲研究,1998 (3):14-15.
[8] ECLAC.Foreign investment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2003 Report[R].Latin America :ECLAC UNIT,2004.
[9] 郭晓倩.巴西和墨西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比较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10] 江时学.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为什么如此不公[J].拉丁美洲研究,2005(5):3-4.
[11] 新华社.联合国拉加经委会呼吁拉美国家采取措施维护减贫成果[EB/OL].(2016-03-23)[2016-06-22]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3/23/c_1118417925.html.
[12] 赵涛.2016:巴西期待无暴力奥运会 [N].文汇报,2009-11-7(7).
[13] 杜凤姣,宁越敏.拉美地区的城市化、城市问题及治理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5(1):2.
[14] 吴白乙,刘维广.拉美黄皮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3—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5] 王晓德. 天主教伦理与拉丁美洲不发达的文化根源——兼与新教伦理对美国发展作用的比较[J]. 拉丁美洲研究,2006(4):35-36.[16] 陈剩勇,李力东. “拉美化”与拉美新政[J].浙江社会科学,2008(12):19-25.
[17] 全毅,魏然.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来自东亚与拉美的实证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4):34-35.
[18] RICHARD D W A. Lew is:The Thoery of Econom ic Growth [M]. Irw: Inc,1995.
[19] C 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 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0] 王云飞,熊利娟.拉美社会“拉美化”现象、表现及影响因素[J].广西社会科学,2015(8):154-157.
ANALYSIS OF THE NON-HARMONIOUS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WANG Yunfei, XIONG Lijuan
(SchoolofSocial&PoliticalScience,Anhui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The cultural origin of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mainly inherited the feudal culture of Spain and Catholic culture is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th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The core idea of Catholic ethics is to 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feudal system in essence, which is opposite to the values of capitalism.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have been constantly in a non-harmonious state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a long time, partly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necessary material basis for their development, but the more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th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can not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the Catholic traditional values that make it difficult for these countries to form the cultural spirit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rn society.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Latin American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ir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via an analysis of the negative impact so that other countries can avoid unnecessary detours.
culture; Catholic ethics; negative influence; use for reference
2016-10-11
2015年安徽大学拉美研究所课题
王云飞(1966-),男,安徽肥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1673-1751(2016)04-0141-08
C9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