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家庭农场的供应链组织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2016-12-30肖开红王开放
肖开红,王开放
(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面向家庭农场的供应链组织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肖开红,王开放
(河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实证分析了影响家庭农场选择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关键变量。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公司+家庭农场”供应链组织模式主要受家庭农场主的教育水平、风险态度、从事生产年限、经营种类、劳动投入量、资金渠道、合作方技术服务以及政府提供培训和监管服务等因素影响;选择“合作社+家庭农场” 供应链组织模式主要受家庭农场主从事生产年限、风险态度、经营种类、资金渠道、合作方技术服务以及政府提供培训等因素的影响。根据上述研究发现,为家庭农场主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提供了直接参考。
家庭农场;供应链组织模式;影响因素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家庭农场明确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再次肯定了家庭农场的地位。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次提出加大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力度,家庭农场作为主力军被冀以厚望。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截至2013年3月,全国家庭农场 已达87.7万个,经营耕地1.76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4%。在家庭农场发展实践中,涌现许多成功模式,如上海的“松江模式”、浙江的“慈溪模式”等。这些成功的模式均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供、销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成功解决了家庭农场发展中面临的融资瓶颈、风险抗拒能力弱和技术应用难等问题[1]。然而,面对不同供应链组织模式,家庭农场如何选择,其抉择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等尚未得到学界的深入关注,笔者以家庭农场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决策为研究对象,以“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家庭农场”两种典型的供应链组织模式为例,通过构建变量模型,并借助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影响家庭农场选择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实践中家庭农场选择具体的合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 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根据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实践,可以总结出两种典型的家庭农场供应链组织模式,这两种家庭农场供应链组织模式分别为“公司+家庭农场”模式和“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两种供应链组织模式,分别用图1和图2示意。
图1 “公司+家庭农场”型供应链组织模式
图2 “家庭农场+合作社” 型供应链组织模式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只有农户参与供应链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小于参与前所得到的最大效用时,他们才有参与供应链的意愿及行动。根据供应链管理理论及协调机制,家庭农场参与供应链管理后,可以节约交易成本、降低风险、获得融资等,不断提高收益和生产的积极性。Doye等(1992)认为,农户与加工企业或者生产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是为了获取必要的市场信息,为自己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支撑。Boger(2001)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波兰200个生猪养殖户销售渠道的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同类型、产品等级与质量是影响养殖户销售渠道选择的主要因素。何郑涛、彭珏(2015)分别从交易成本、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偏好及环境相容等方面对家庭农场对契约合作模式的选择进行了理论分析:合作剩余分配、农户的风险偏好程度及包括市场供需情况、价格波动情况在内的市场环境都是影响家庭农场契约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2]。高启杰等(2015)以组织邻近性理论为视角,调查了全国6个省份 60 项合作农业推广项目的数据,采用有序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了合作农业推广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组织间地理邻近性和关系邻近性对农户选择合作农业有显著正向影响[3]。刘倩(2014)从共生视角,指出资金要素、土地规模要素的限制,促使家庭农场联合与公司形成合作共生的模式,产生协同效应[4]。姚文、祁春节(2011)利用对中国茶叶优势产区共9 省(区、市)29 县 1394 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有序 Logistic 模型,分析了不同生产规模的农户在鲜茶叶交易中对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指出农户选择垂直协作模式的形式与交易特征、生产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社会资本特征有关[5]。陈碧芬等(2015)选择福建省漳州、宁德等5个地市180个家庭农场为观察样本,发现政策、技术、经济是影响家庭农场选择经营模式的主要因素[6]。王亚飞等(2014)的研究发现,“保底收购、 随行就市”的价格条款、农户专用性投资以及信任、声誉等社会资本要素有利于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7]。蔡荣(2013) 利用对山东省52家果品经销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契约选择问题,研究表明资产专用性和货源质量是影响契约选择的主要因素[8]。虞银泉、王树进(2015)以对江苏省6个地区 100 家市级以上农业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的调查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多项Logistic 回归模型,对生产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机制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龙头企业成立的年限、龙头企业规模、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程度、农产品的目标销售市场对合作机制的选择有决定性作用[9]。
根据上述文献,结合笔者调研的发现,不难提炼出影响我国家庭农场选择供应链组织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将这些影响因素归纳为四大类,分别是决策者特征类、家庭农场生产特征类、资源获取特征类和政府扶持类。这四类相关变量及其含义见表1。
表1 影响家庭农场选择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变量(影响因素)及其含义
2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2.1 计量模型
本文研究的是家庭农场选择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因此以家庭农场选择的供应链组织模式为被解释变量。将“市场交易型”作为对照组,定义为y=1;将“家庭农场+合作社”(以下简称为合作社型)型组织模式定义为y=2,将“家庭农场+公司”(以下简称为公司型)型组织模式定义为y=3。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当被解释变量为离散型,种类为3类及以上,且类别之间没有关系时,可以运用多元回归。根据本文的研究,多元回归可以表述如下:
(1)
(2)
在(1)式和(2)式中,p为家庭农场选择供应链组织模式的概率;Y1为第一种模式,Y2为第二种模式,Z3为第三种模式;αn(n=1,2)为常数项;XK为解释变量,即影响组织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βnK为第k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e为随机误差。αn和βnK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来估计。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数据依靠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和部分在校大学生利用寒假实地调研获取,调研时间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其中,学生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90份,剔除无效问卷,可用问卷69份;课题研究人员分别赴鹤壁淇县、开封兰考县、周口扶沟县、洛阳伊川县进行实地调研,获得有效问卷54份。在调研过程中,依据三个条件对家庭农场进行界定:一定的生产规模(根据农产品的属性确定)、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家庭农场主不从事其他职业。对合作社型模式的界定条件为是否参与合作社;对公司型模式的界定为与公司的合作是否有书面或口头合同。调研数据的分布情况及统计特征见表2。
根据模型回归统计的结果(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决策者特征对家庭农场选择供应链组织模式有显著影响;从事农业生产年限和对风险的态度对选择供 应链组织模式有负向影响。原因可以解释为,家庭农场主从事生产的年限越长,则对市场风险、市场波动等认识越深刻,对技术的掌握也越充分,更愿意独自经营和享有独立的经营决策权;另一方面,决策者越厌恶风险,则越倾向于与公司、合作社等主体合作,参与供应链管理。对风险的态度在模式选择中的影响系数较大,说明承担风险的大小和程度是家庭农场选择供应链组织模式的首要考虑因素。受教育程度对选择公司型合作模式有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越容易接受新合作模式。
表 2 被调查家庭农场基本统计特征
②家庭农场生产特征对选择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影响较为显著。经营种类和生产规模对选择公司型合作模式有正向影响,劳动力投入对模式选择的影响较小。生产规模和劳动力投入对选择合作社模式均无显著影响。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经营畜牧产品的家庭农场主要考虑的是产品销路问题,为保证销路他们一般会选择与公司合作,降低市场风险。这样决策者就可以集中心思扩大生产规模,获取更多的收益。经营种类对选择合作社模式也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加入合作社也能够保证农产品的销售。
③资源获取特征对选择供应链组织模式有影响。其中资金来源和交易(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对选择供应链组织模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当资金来源自借贷时,家庭农场更愿意与公司或者合作社合作获取稳定收益。当交易或者合作伙伴提供技术服务时,家庭农场会更倾向于合作。因此,公司或者合作社应注重对家庭农场提供资金和技术等相关服务,以建立更加稳定的供销关系。
④政府扶持对家庭农场选择供应链组织模式有影响。政府组织相应培训并且实施质量监管措施时,家庭农场会更加倾向加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其原因可以解释为,农场主获得培训则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更充分,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也更好,与公司合作的获益也更多。政府加强质量监管时,家庭农场要通过加入供应链以获得相关的技术支持。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以实践中面向家庭农场的两种典型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为例,通过实证揭示了家庭农场主选择不同产、供、销合作模式均受其从事农业生产年限、风险态度、经营农业生产类型、资金来源渠道、合作方是否提供技术服务以及政府是否提供培训等因素的影响。但在具体的模式选择过程中,选择“公司+家庭农场”模式还受农场主受教育水平、农业生产规模、劳动投入量、政府提供质量监管服务等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以助家庭农场得到更好、更快发展。
①构建家庭农场主体培育机制。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机制,破解家庭农场人才困境。家庭农场供应链组织模式的推广与应用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家庭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对供应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各级政府应设立家庭农场主体培育基金,对当前农村的种粮大户、生产专业户、种田能手等进行生产技能与管理理念培训,促使其尽快掌握新的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增强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从长远来看,我们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创新,这样既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专业化程度。
②加强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扶持。家庭农场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农机具,这意味着家庭农场需要很多的资金。从调研情况中来看,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影响着供应链管理的推广应用。因此,我国应积极调整和创新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一要调整农业补贴的方式,将农业补贴更多地向家庭农场倾斜,同时严格控制补贴资金的用途;直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节约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本。二要优化家庭农场融资方式,政府可以为家庭农场在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同时还可以对家庭农场提供低息贷款。三要对和家庭农场合作的公司进行相应的税费优惠,鼓励公司带动家庭农场和农户致富。
③完善现代农业技术的培训机制。现代农业技术是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获取技术服务也是家庭农场参与供应链的主要影响因素。政府应加大对家庭农场主体的技术培训力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的标准化,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家庭农场参与公司或者合作社的供应链管理,使家庭农场能够获得更稳当的收益。政府应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校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的科研成果,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类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以创新提升农产品的价值。
④强化对产业经营模式风险的监控。从模型分析和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家庭农场参与供应链组织模式的首要考虑就是降低风险,因此政府对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应该加强风险监控,尤其是对家庭农场主体的疾病等自然风险的监控。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一旦家庭农场主体罹患重大疾病,家庭农场一年甚至几年的收益就会毁于一旦。另外,政府要强化对当地产业化经营模式管理和经营风险的监控,尤其要防止公司将风险转移给农户。政府可以建立农业保险基金,更好地利用社会闲散资金,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⑤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将家庭农场主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使农场主能专注于自己更擅长的领域,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分工的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家庭农场经营中的专业化损失问题。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经营性服务组织要培育多元主体,拓展服务范围,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藏、包装、信息、金融等服务。 规范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引导建立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促进家庭农场与各类组织深度融合。
⑥促进农业产业多元模式的互补。在发展农业过程中,要注重研究不同经营主体的特点和他们在产业链条中的不同定位,引导其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元经营主体的协同发展。在产业培育期,要支持工商资本发展自建基地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发展基础,引导农户进入。在产业扩张期,可以引导工商资本发展连锁种植模式,控制自建基地规模,侧重于通过带动规模农户发展,打造产业发展生态,带动农民增收。在产业稳定期,要逐步引导合作社发展壮大,发展公司联系合作社带农户、合作社直接带动农户等模式,带动中小规模农户开展合作,规范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⑦建立农业保险机制。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市场价格的波动和疾病等自然风险是农户较为担心的问题。对风险的监控不仅需要政府的投入,更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立的农业保险机制,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投保,当农产品价格低迷时给予农户一定的补贴,既可以保障农户的利益,还可以防止市场供给的巨大波动,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1] 罗峦,李崇光,谭果.治理结构视角下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与质量安全保障[J].农业现代化,2014(3):196-200.
[2] 何郑涛,彭珏.家庭农场契约合作模式的选择机理研究——基于交易成本、利益分配机制、风险偏好及环境相容的解释[J].农村经济,2015(6):14-10.
[3] 高启杰.合作农业推广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组织邻近性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5(3):47-53.
[4] 刘倩.共生视角下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选择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14(12):31-36.
[5] 姚文,祁春节.交易成本对中国农户鲜茶叶交易中垂直协作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基9省(区、市)29县1394户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2):52-65.[6] 陈碧芬,刘飞翔,张文明. 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建养殖业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选择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3):31-36.
[7] 王亚飞,黄勇,唐爽.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履约效率及其动因探寻——来自91家农企业的调查资料[J].农业经济问题,2014(11):16-25.
[8] 蔡荣.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的契约选择及决策权配置研究——来自山东省苹果行业的实证[J].软科学,2013(2):32-36.
[9] 虞银泉,王树进.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合作机制的选择——基于企业层面的实证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5,17(7):1259—1265.
AN EMPIRICAL STUDY OF SCALE FARMERS' CHOICES OF SUPPLY CHAIN ORGANIZATION PATTERN
XIAO Kaihong, WANG Kaifang
(SchoolofManagement,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key variables affecting scale farmers' choices of the supply chain organization pattern——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supply and sal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oice of the supply chain organizational pattern of “company + scale-farmer”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family farmers' educational level, their attitude towards risk, how long they have been engaged in farming, business types, the amount of their labor input, funding channels, technical service partners, and the training and regulatory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government.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the article provides some direct reference for family farmers to choose supply chain partners.
scale famer; supply chain organization pattern; influencing factor
2016-10-20
2013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生猪供应链组织模式与质量激励契约的匹配规律研究”(U1304706);2014年河南省高校社科创新人才资助计划“鲜活农产品供应链质量管理”(CXRC201410);2015年河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物流研究中心资助课题(2015-JD-04);2014年河南工业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供应链质量管理”(CXRC201408)
肖开红(1979—),湖北红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食品安全。
1673-1751(2016)04-0016-06
F32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