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关系研究
——以玉米为视角
2016-12-30王大为蒋和平
王大为,蒋和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关系研究
——以玉米为视角
王大为,蒋和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以玉米作为研究切入点,运用1991—2013年我国玉米生产和储备的数据,使用VAR模型对我国玉米安全水平的变动与储备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协整分析发现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储备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储备变动之间不存在短期因果关系;通过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反应路径,可以发现短期内玉米储备变动对自身具有冲击效应、玉米储备变动对安全水平变动具有冲击效应、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自身具有冲击效应、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储备变动具有冲击效应,但随着作用期数的增加,这些冲击效应逐渐减弱并无限趋近于零。脉冲响应分析对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储备变动在短期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诠释,能够通过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储备变动之间的脉冲响应路径来指导现实中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玉米安全水平;玉米储备;脉冲响应分析
作为战略物资和生活必需消费品,粮食的储备和安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粮食安全对我国而言不仅是经济安全,而且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确保粮食安全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促进社会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粮食安全状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段时期内粮食安全的变化走势可以反映粮食储备等因素相对力量的变化方向。粮食储备变动是反映当期粮食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粮食安全综合水平是当期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直接结果。1995年至1998年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1998年至2003年我国粮食连续5年减产,2004年以后我国粮食实现11连增,粮食供给和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不断变化,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国粮食市场还将持续发生变化。粮食储备能够协调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之间的矛盾,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平衡粮食消费与粮食供给,填补供需缺口,平抑粮食价格。粮食储备是从生产到消费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保证粮食供给、调剂丰歉余缺、平抑粮食价格、对抗自然灾害、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玉米为视角,分析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之间的关系。
1 文献简述
卢峰(1998)认为粮食储备和粮食贸易的结合能够很好地保障粮食安全[1]。赵继新(2000)认为我国粮食储备目标不明确和粮食储备管理上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造成我国粮食储备调控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的原因所在[2]。娄源功(2003)使用粮食储备随机模型对我国1961年至1998年间的粮食数据进行了分析,估算了不同粮食安全水平下的粮食专项储备量[3]。滕祥文(2003)指出粮食储备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调节都是事后调节,错失了调控的良机,反而会加剧粮食价格的大幅变动,不利于粮食安全[4]。娄源功(2003)认为粮食储备的首要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并对专项储备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以分析专项粮食储备规模[5]。朱晶(2004)指出粮食安全是国家指导粮食储备考虑的首要问题,稳定粮食价格的变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衍生目标,粮食储备应用于稳定粮食供给,平抑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粮食安全是粮食储备规模的首要影响因素[6]。徐力行(2004)指出国家粮食储备是粮食政策性的储备,是发挥粮食调节的有效储备,旨在保障粮食安全、平抑价格变动[7]。王静玲(2007)指出我国储备粮食体系不能满足粮食市场发展的需要,粮食储备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未能有效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8]。赵予新(2007)发现我国现有的粮食储备制度仍然具有计划性质,粮食储备量和粮食储备调节是国家在事后进行的安全调节,没有通过市场进行调节,没有主动保障粮食安全,粮食价格也没有有效反应市场的真实情况[9]。丁声俊(2008)指出国家通过托市价格进行粮食储备可以在粮食价格低迷时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保障粮食供给,提高粮食安全[10]。George(2008)认为充足的粮食储备可以调控粮食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从而稳定粮食价格和保障粮食安全[11]。Donald(2013)等人对中东和北非的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2]。王洛忠和秦颖(2014)在研究中发现,除了人口增长、工业用粮的增加、城乡人口结构变化、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率低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都会对粮食供给造成影响,从而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13]。侯为民和孙咏梅(2014)指出要守住耕地红线,对粮食进口进行适度控制,有效保障粮食安全[14]。杨磊(2014)指出耕地资源、水资源、气候变化、劳动力、生产技术、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国际贸易、资本投入等因素都影响着粮食安全[15]。李国祥(2014)指出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保护现有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16]。
2 模型建立与数据
2.1 数据来源
笔者将考察期设定为1991年至2013年,用于分析的基础数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数据直接从历年统计年鉴中获得,另一部分数据通过计算获得。所用宏观数据主要来源于对应年份的《中国粮食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库瑞克农产品数据库》《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和《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后供VAR模型分析使用。
2.2 建立模型
2.3 玉米安全水平状况
表1 玉米安全水平评测指标体系
表1为玉米安全水平评测指标体系。评测指标之间一般不具有相同的单位和纲量,不能直接使用,所以在进行综合评测时,首先要将评测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表2 玉米安全水平评测指标规范化得分
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对玉米安全水平综合得分评测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排序,计算粮食安全水平综合得分评测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熵值,公式为:
其中,eij为i指标层j指标的熵值,fi为i指标层j指标的比重,yij为指标观测值。根据熵值计算指标的重要程度rl,公式为:
rk=ek-1/ek,ek-1ek;1,ek-1 k=m-1,m-2,m-3,……,3,2 ,1 指标权重计算公式为:wk-1=rk·wk,其中,wk-1为k-1指标对指标层的权重。由此可以算出指标权重w=(w1,w2,…,wm)T。依照计算步骤,计算出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层的权重,根据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计算公式,则有:uk=w·a1。玉米安全水平指标体系各评测指标的权重见表3。 表3 玉米安全水平指标体系各评测指标的权重 图1 玉米安全水平综合评测得分曲线 如表4和图1所示,从变化趋势来看,我国1991年至2013年间的玉米安全水平综合得分,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 2.4 玉米储备状况 我国1991—2014年玉米的储备状况由玉米的产量、进出口量、新增供给量计算得出。其中,新增供给量=产量+净进口,玉米消费量系估计数,储备变动=新增供给量-消费量。玉米的产量、进出口量、新增供给量见表5,新增供给量、消费量、储备变化量见表6。 表4 粮食主要品种的产量、进出口量、新增供给量 万吨 表5 玉米的储备变化量 万吨 我国的玉米储备量年度间的变动非常明显,2003年出现最大负向变动;2009年之后,玉米储备的年度增长趋势明显,这与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和单产增加有关,这保障了玉米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水平。 3.1 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时间序列数据的时间趋势造成伪回归现象,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利用分析软件Eviews8.0,采用ADF方法(AugmentedDickey-Fuller)对变量玉米安全水平综合评测得分、玉米储备变动进行平稳性检验。且只有变量在N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VAR格兰杰因果检验。对玉米样本数据的检验结果见表6。其中c表示带有常数项,t表示带有趋势项,k表示采用的滞后期数。 表6 单位根检验结果 从表6中可以看出,变量玉米储备变动序列、玉米储备变动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值都大于eviews8.0给出的临界值,可认为玉米储备变动序列和玉米储备变动一阶差分序列是非平稳时间序列。玉米储备变动序列二阶差分之后,在1%、5%和10%上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是二阶单整变量。 变量玉米安全水平序列的检验值都大于eviews8.0给出的1%、5%、10%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可认为玉米安全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具有时间趋势;变量取一阶差分之后,玉米安全水平一阶差分序列的ADF检验值均小于1%、5%和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可认为玉米安全水平一阶差分序列在1%、5%和10%显著性水平上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变量。 3.2 VAR模型滞后期检验 VAR模型滞后期选择过大,将会导致模型自由度下降,而滞后期选择过小将不能全面描述VAR模型的特征,所以在建立模型之前,要对玉米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进行确定,具体检验结果见表7。 表7 VAR模型滞后期检验结果 如表7中VAR模型滞后期检验结果所示,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之间应建立VAR(3)模型。 3.3 协整检验 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玉米储备变动在1%、5%和10%显著性水平上是二阶单整变量,玉米安全水平在1%、5%和10%显著性水平上是一阶单整变量,因此玉米安全水平与玉米储备变动之间应该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时间变量序列平稳与否都可以建立VAR模型,可通过协整检验来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协整检验中,两个非平稳经济变量都被视为内生变量。本文采用VAR模型协整检验,检验过程采用CE中含有截距项但不含确定性趋势项的方法,VAR系统协整检验结果见表8 (所有协整检验均利用Eviews8.0完成)。 表8 VAR模型协整检验结果 从表8中的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的迹统计量在1%、5%、10%显著性水平上有12.63476<(19.93711,15.49471,13.42878)和1.401355<(6.634897,3.841466,2.705545);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的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在1%、5%、10%显著性水平上有11.23340<(18.52001,14.26460,12.29652)和1.401355<(6.634897,3.841466,2.705545)。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的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都表明,在1%、5%、10%显著性水平上不存在协整关系。这意味着在1991—2013年间,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和方程只能说明各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和趋势,但它们彼此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存在,其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为了明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对这些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从而明确在短期内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笔者采用VAR系统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前,先根据表7玉米VAR模型滞后期检验结果,将最优滞后期选择为3。检验结果见表9。 表9 玉米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从表9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当最优滞后期选择确定时,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并不导致玉米储备变动;玉米储备变动也不导致玉米安全水平变动。这就意味着,在短期内,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3.5 模型稳定性分析 在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进一步分析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及玉米价格变动之间的动态关系之前,需要检验VAR模型的稳定性以保证分析的有效性。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结果见下表10。 表10 VAR特征多项式根的检验结果 可以从表10的检验结果看出,玉米VAR模型的所有特征多项式根的倒数都小于1,都落在单位圆内,说明构建的玉米VAR模型是稳定的,拟合效果较好。 3.6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使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进一步分析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之间的动态关系,可进而研究其相互冲击的动态反应路径。脉冲响应如图2所示,其中,横轴表示滞后期,单位为年;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冲击响应的可能作用范围。 图2 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储备变动脉冲响应 脉冲响应图2直观形象地给出了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在玉米储备变动冲击下的脉冲响应,以及玉米储备变动在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冲击下的响应路径。 从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玉米储备变动的脉冲响应曲线(图2中右上角的图)来看,当玉米储备受到冲击时,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玉米储备变动在第一期至第二期存在负向响应,期间响应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持续近2期时间。在第三期,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玉米储备变动的响应转变为正向响应,期间响应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持续近1期时间。随后,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玉米储备变动的响应再次转变为负向响应,响应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时间推移呈周期性变化,并逐渐趋于平稳,随后进入无限接近于零的平稳状态。由此可见,在短期内,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玉米储备变动先存在正向响应,后存在负向响应;而长期来看,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玉米储备变动无响应。这个结果与协整分析结果比较吻合,协整分析表明,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这个结果与格兰杰因果分析的结果不吻合,说明玉米储备变动在短期内可能造成玉米安全水平变动。 从玉米储备变动对玉米安全水平变动的脉冲响应曲线(图2中左下角的图)来看,当玉米安全水平受到冲击时,玉米储备变动对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呈现负向响应和正向响应交替出现的变化,期间响应幅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随后进入无限接近于零的平稳状态。由此可见,在短期内,玉米储备变动对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先存在负向响应,后存在正向响应;而长期来看,玉米储备变动对玉米安全水平变动无响应。这个结果与协整分析结果比较吻合,即玉米安全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此结果与格兰杰因果分析的结果不吻合,说明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在短期内可能造成玉米储备变动。 从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自身的脉冲响应曲线(图2中左上角的图)来看,玉米安全水平受自身偶然因素冲击时,在第一期响应较大,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自身的响应为正向响应,持续近1期时间。在第二期,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自身的响应逐渐转变为负向响应,负向响应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持续近2期时间。在第三期再次转变为正向效应,随后,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自身的响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并趋于平稳,随后进入无限接近于零的平稳状态。这表明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在短期对自身变动存在响应,在长期无响应。 从玉米储备变动对自身的脉冲响应曲线(图2中右下角的图)来看,玉米储备受自身偶然因素冲击时,在第一期响应较大,响应为正向响应,随后不断下降,持续近1期时间。在第二期,玉米储备变动对自身的响应逐渐转变为负向响应,负向响应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持续近2期时间。在第四期之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趋于平稳,随后进入无限接近于零的平稳状态。这表明玉米储备变动在短期内对自身变动存在响应,而长期看则无响应。 本文用协整检验,从长期均衡关系分析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协整检测结果表明,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之间不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在长期内,不能通过玉米安全水平的变动实现对玉米储备变动的调整,同样不能通过玉米储备变动来实现对玉米安全水平变动的调整。但协整检验只能说明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之间的长期关系和趋势。 本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从短期动态关系分析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不导致玉米储备变动;玉米储备变动不导致玉米安全水平变动。这就意味着,在短期内,不能够通过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影响玉米储备变动,同样不能通过玉米储备变动影响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但格兰杰因果检验仅仅是从统计角度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不能作为确定其真实关系的依据。 通过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反应路径可以发现,在短期内,玉米储备变动对自身变动具有冲击效应、玉米储备变动对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具有冲击效应、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自身变动具有冲击效应、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对玉米储备变动具有冲击效应,但随着作用期数的增加,冲击效应逐渐减弱并无限趋近于零。即在短期内,玉米安全水平变动受储备变动的影响,玉米储备变动受安全水平变动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脉冲响应分析对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在短期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很好诠释,能够通过玉米安全水平变动与玉米储备变动之间的脉冲响应路径,指导现实中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消费国和粮食进出口国,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在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和农业技术不断创新下,我国的粮食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34 452万吨,同比增长10%,自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实现了11年连增,粮食储备相对充足,供需相对稳定,维持着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但我国农业仍然面临着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滑、产量提升空间收窄、生产资源锐减、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耕地质量下降、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利用粗放、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粮食消费刚性增长、粮食人均占有率少、粮食品种结构和地区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储备规模沉冗、粮食储备品种比例失衡等日益严重的问题。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粮食安全前景不容乐观,为保障粮食安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保障粮食安全应是粮食储备的首要目标。粮食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粮食消费则具有刚性特征。粮食储备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保障粮食供给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粮食储备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上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由粮食储备的目标定位不明确,以及目标管理不善造成的。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明确粮食储备调控目标,制定合理的粮食储备调控政策,优化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充分发挥粮食储备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粮食储备和粮食安全的协调统一。我国目前的粮食供给和粮食需求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随着我国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的大幅增加,将造成粮食供给和粮食需求压力的增大。合理的粮食储备将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其次,要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粮食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粮食生产量和粮食消费量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居民粮食可得性应是我国粮食储备的首要目标,稳定粮食价格是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一个环节,是衍生目标。要推进现代粮食物流产业的发展,良好的粮食流通机制能够有效增强稳定粮食价格政策的效果。粮食储备的根本目标和最终目标是在长期内保证粮食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粮食价格是衡量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和体现。 再次,调整粮食储备的品种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同的粮食品种的储备要求不同,储备成本和储备时间长短也有很大差异;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结构不同,居民粮食消费结构也不同,不同地区的粮食储备品种结构也要不同,储备粮食品种应于产地出产品种相协调,也应与当地居民粮食消费结构相协调,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粮食储备成本,还可以满足居民的粮食消费要求。 [1]DOROSHPA.Foodpricestabilisationandfoodsecurity:Internationalexperience[J].Bulletinofindonesianeconomicstudies,2008,44(1):93-114.[2]DOROSHPA.Pricestabilization,internationaltradeandnationalcerealstocks:worldpriceshocksandpolicyresponseinSouthAsia[J].Foodsecurity,2009,1(2):137-149.[3]DONALDFLARSON,JULIANLAMPIETTI,etal.Foodsecurityandstorageinthemiddleeastandnorthafrica[J].Theworldbankeconomicreview, 2013,1(28):48-73.[4]GEORGEA,IASSONK,KOTSIOS.Pricestabilizationusingbufferstoeks[J].Joumalofeconomicdynamiesandcontrol, 2008(32):1212-1235.[5] 杜丽永,蔡志坚.全球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小麦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384-392. [6] 丁声俊.论国家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8(3):9-10. [7] 侯为民,孙咏梅.紧约束条件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5):36-41. [8] 李国祥.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05):4-12. [9] 李国祥.论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及其管控[J].当代经济管理,2014(5):38-43. [10]卢峰,谢亚.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50-2007)[J].管理世界,2005(3):70-80. [11]娄源功.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专项储备粮规模研究[J].农业技术经 济,2003(04):6-12. [12]孟凡新,董彭滔,林小兰.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原因及对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03):5-9. [13]王洛忠,秦颖.产量“十连增”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2):77-83. [14]徐力行.中国官方粮食储备合理规模的确定依据[J].现代经济探讨,2004(7):56-58. [15]滕祥文.浅谈我国的粮食储备[J].粮食流通技术,2003(4):7-8. [16]杨磊.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分析及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1):5-10. [17]朱晶,钟甫宁.市场整合、储备规模与粮食安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9-23. [18] 赵继新.粮食储备制度应坚持市场化改革[J].经济问题,2000(11):17-20. [19]赵予新.粮食价格预警模型与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经济经纬,2007(l):125-128.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SECURITY AND GRAIN RESERVE IN CHINA ——Taking maize as the angle of view WANG Dawei, JIANG Heping (InstituteofAgriculturalEconomics&Development,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With maize as the research focus, the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the security level and reserve of maize in China, using the data of China's maize production and reserve in 1991—2013 VAR model. Co-integration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no stable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in security level and reserve of maiz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causality 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in security level and reserve of maize.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reaction path of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in the short term, the change in maize reserve has impact on its own, the change in maize reserve has impact on the change in security level, and the change in the security level of maize has impact not only on its own but also on the change in reserve.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function periods, the impact is gradually weakened and infinitely close to zero.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explai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hanges in security level and reserve of maize in the short term, guiding food security in reality via the impulse response path between the changes in the security level and reserve of maize. maize security level; maize reserve;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2016-10-09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改革视角下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研究”(14ZDA041);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ASTIP-IAED02)。 王大为(1982-),男,黑龙江佳木斯市人,博士,主要从事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蒋和平(1956-),男,湖南永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研究工作。 1673-1751(2016)04-0001-09 F326.11 A3 计量分析
4 结论
5 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