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与“倾听”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实践
——兼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2016-12-30熊继承
◎熊继承
“言语”与“倾听”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实践
——兼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熊继承
在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对“言语”与“倾听”进行了深刻的哲学诠释,也为高等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变革等提供了启示。本文立足于“言语”与“倾听”的哲学立场,对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做出分析,我们应重视高等教育实践领域当中时刻发生的“言语”与“倾听”活动。
“言语”与“倾听”的哲学立场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指出“所谓理解就是在语言上取得相互一致,而不是说使自己置身于他人的思想之中并设身处地地领会他人的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对话中发生的理解行为,都是建立在“言语”与“倾听”的基础上。
“言语”不仅仅是“说话”,人类在表达过程中不仅仅是通过语言将“话”说出,也就是说,“‘绝妙的讲话'自古以来一直有一种双关的意思,它决不只是一种修辞学的理想。它也意味着讲出正确的东西,即说出真理。因此‘绝妙的讲话'不仅是一门讲话的艺术,一门怎样讲得妙的艺术”可以说,“言语”体现着言语者的智慧、情感、判断力等等,是对话活动理解活动开展与实践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在对话过程中,正是靠着言语的过程使得理解得以继续发生。“真正的谈话要素总是与此和相同的与此,真理把自己隐身于这种与此之中,甚至使自己变得不可辨认和完全的虚无”。因此在言语中,真理得以逐渐的明晰与显露,并且在“我”与“你”言语的过程中,总会产生出一些原本自身并不包含的“东西”——新的观点、新的思想等等。当然在对话过程中,不是只靠着“言语”就能达到“理解”,“言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倾听”。
“倾听”在对话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存在借助于语言的倾听不能达到的东西。“如果说其他的一切感觉都无法直接参与语言世界经验的普遍性,而只能开启其专门的领域,那么倾听则是一条通向整体的道路,因为它能够倾听逻各斯”这就是“看”和“听”最大的不同。“倾听的人并非仅仅被人攀谈。毋宁说,被攀谈的人不管他愿意或不愿意都必须倾听。它不可能像观看时那样通过观看某个方向从而不看对方的方法来不听其他人所讲的东西”。当然在哲学史上,也有对“视觉”大为推崇的,如柏拉图,“我认为,视觉是给我们带来最大福气的通道。如果我们没有见过星星、太阳、天空,那么,我们前面关于宇宙的说法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又如费尔巴哈,“为了进行思维,我需要感官,首先就是眼睛”。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个问题是,传统西方哲学的思维与“理性”密切相关,因此,柏拉图以及费尔巴哈强调的“视觉”都是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看,应该“完全是心智的观察”[;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在强调“倾听”的重要性的的时候,也并不是一概否定其他的感觉器官,只是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的角度来看,“倾听优先于观看的古老认识获得了一种全新的重要性”,这种全新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其一,“倾听”在文字使用之前,就已经具有其真正的本质,当时的倾听者通过倾听传说、古老的真理以及神话等等,不仅传承者历史,保存着文化,也体现着“人”的意义。而文字出现后,“倾听”的形式改变了,不仅仅通过口耳相传,而且还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来进行对话,实践理解。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在“倾听”过程中,语言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清晰的语词、精炼的句式、逻辑的思维等等这些都为理解活动中的“倾听”的支柱。
正如伽达默尔所说“‘语言向我们诉说'比起说‘我们讲语言'在字面上更为正确”因此在对话过程中,首先不是“说”,而是“倾听”。这样“倾听”就构成了形成“前见”的一个活动,在“倾听”基础上再进行的“言语”就超越了“被倾听者”原有的理解,因此,“这就是一切理解为什么总是超出对某个他人意见的单纯再思考的理由”。
“言语”与“倾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实质上是一部“实践哲学”:“伽达默尔早中晚期都有一种伦理学思想贯穿于其中,这实际上也就承认了一种实践哲学贯穿于其中,因为伽达默尔所理解的伦理学是古希腊意义上的(亚里士多德),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要宽泛,它属于实践哲学”。在高等教育领域,“言语”与“倾听”的活动时刻都在发生,由于高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这种“言语”和“倾听”活动也不同于中小学阶段,都被深深的打上了个性化的烙印。可以说,在高等教育领域,每一个“言语”与“倾听”的活动,都影响着高等教育内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甚至影响着高等教育各项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不仅要探究“言语”与“倾听”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理论意蕴,也要探究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
“言语”与“倾听”的技巧性运用。在高等教育实践领域,“言语”与“倾听”的最终结果是取得相互一致性,但“在取得相互取得一致意见的时候绝不是使区别消失于统一性之中。当我们说我们对某一事物取得一致意见时,这绝不是说,某人同他者在信念上完全一致了。我们德育对此有个很好的表述,即‘Man kommtuberein'(达成协议),这也就是说,这种相互一致性并不是要强行更改对方的观念,迫使对方转向己方,而是要促使双方观念的妥协,在妥协的过程中达成融合。因此“说”与“听”就不仅仅是将话语说出,也不仅仅是随意听听,而是带着各自的某种“前见”,在对话中尽量达成观念的一致,这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的一步。因此,“技巧”一词凸显出其重要性,“言语”的流畅与精炼,语词的选择等都对倾听者信息的选择造成重大的影响;而倾听过程的专注与眼神等肢体动作的传达也随时修正着“诉说者”的表达。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双方都是生理、心理相对成熟的个体,“言语”与“倾听”的技巧就显得比别的教育阶段更为重要。
“言语”与“倾听”的不同组合方式。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言语”与“倾听”的不同组合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法。以教师“言语”为主导,强调学生静听的教学,就是“讲授法”的代表;而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言语”不断交锋的形式,可以看作是“对话式”、“讨论式”教学法的体现;而以学生“言语”为主导,教师倾听或偶尔言语的教学形成,我们可以将其认定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教学法并无优劣的比较,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采用何种教学法,完全视当时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近几年来,教学方法与技术的革新备受关注,之所以受到如此程度的重视,实际上都是为提高教学的效果而服务。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言语”和“倾听”的质的提高以及技术的改进。除此之外,高等教育内部的相关改革能否成功也和“言语”与“倾听”有重要的关系,相关政策的解读,改革举措的顺利推进,都依赖于“妥协”的“一致性”。
“言语”与“倾听”中的情感的发挥。在“言语”与“倾听”过程中,不单单有语言器官与听觉器官的加入,还应充分调动其他感觉器官,如视觉、触觉等等。也就是说,在“言语”与“倾听”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词的选择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还要将最重要的因素“感情”贯穿其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师生双方良好关系的构建也关键在与感情的挥发与升华。通过“言说”与“倾听”,我们不仅仅是在传达各自的观点,而是在融合观点的过程中通过感情的传导达成理解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也许并不认同对方所表达的,但是因为真诚的情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点在高等教育领域尤显突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已基本成型,仅仅依靠知识的灌输,教育的效果并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丰沛与节奏,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言语”与“倾听”相伴相生,只有表达,没有倾听,那是没有任何增长的自言自语的活动;而只有倾听,没有言语,那是漫无目的的盲目跟随。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的“言语”与“倾听”也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和性质。
(作者熊继承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育阳光服务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