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建设问题及措施

2016-12-30邓小翠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产业群协同院校

◎邓小翠



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建设问题及措施

◎邓小翠

实现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在分析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与区域产业群的对接、提高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意识、建立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运作管理组织机构和完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措施建议,以期促进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的长期稳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其中,人才竞争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群的推进,企业需要大量的能适应同一产业链上不同工作岗位和不同职业环境的、具有高职业能力和较高技能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产业群的建设把专业群的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与行业企业结合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紧密的高职教育,应广泛并深入的调查,紧密联系区域相关行业企业,根据社会需求,对产业群所需的应用性人才进行结构性分析,围绕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构建与该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并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群布局。专业群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引领,以协同为切入点,以创新协同途径为核心,建立协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共赢长效机制,全面推动专业建设,实现整合与资源共享,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教育教学的体制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在这新形势、新环境下谋求新的出路。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是各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不断的被显现出来。

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和区域产业群不对接。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对接行业岗位是衡量专业设置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有些学校的专业设置未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前景、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的专业偏多且混乱,通用专业比重较大,新兴专业比例偏小,存在雷同、盲目或针对性较差等现象,专业群设置与产业岗位群衔接不上。

专业群协同创新意识不够,协作性差。一个专业群往往由多个相邻或相关的专业组成,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推进,通过发挥核心专业的辐射作用,促进其他专业共同进步,发挥集群效应,增强专业的适应性、拓展性。在专业群协同创新实践中,各高职院校和专业之间存在自我发展的保护意识,即想通过专业群协同创新的途径来发展,又对自身优势资源的共享有所保留,协同创新意识不足。

政府主导下对接区域产业群的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存在分割、协作性差的现象。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各行为主体之间缺乏交流,相互割裂、各自封闭,更倾于自我发展,基本没有形成协同创新系统。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管理的协调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协同创新还停留在较低层面。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动力不足,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经费短缺,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未建立相应的奖励和分配制度;各协同创新行为主体缺少沟通协作,合作关系不明确,责任划分不明;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差,协同创新能力弱,制约了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的步伐。

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的措施建议

加强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和区域产业群对接。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要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首先,建立连接市场需求和院校供给的信息平台。实时更新区域内各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数量、基本要求等信息以及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布点、学生就业情况等专业办学信息。其次,对专业群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调查,以职业岗位群为基础,分析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地位和作用,系统地设计专业群,实现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与产业群的紧密对接。

提高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意识。明确专业群协同创新的建设依托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群中的各专业相互关联,但各专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只有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协同创新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升高校自身的办学实力。

建立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运作管理组织机构。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要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院及各个老师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成立由行业会员、企业主管、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和各大院校的主要领导组成的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创新的统一协同管理机构,负责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的指导。成立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的沟通协调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沟通协调各项事宜,解决专业群协同创新过程中各种问题。由各方主体参与的管理机构为信息传递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协同创新的长期稳定。

完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每个专业群协同创新的有序推进,必须要有完善的保障机制来维持。区域高职院校专业群协同创新必须建立这五种机制:动力机制,地方政府发挥指导作用,主动对接重点专业群,在政策和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建立长效稳定的拨款机制,同时,落实资源共享,为协同创新行为主体提供学习平台,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拟定区域内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招生计划等内容,提高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沟通与合作机制,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对接,加强沟通,消除区域院校间的恶性竞争,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全面合作;控制机制。在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网络中,各行为主体存在目标差异,必须对专业群协同创新进行有效引导和控制,避免协同创新失败的现象发生;利益机制,建立合理奖励政策和分配制度,协调好企业与院校之间、企业与企业间、各院校之间以及校内教师之间的利益分配;扶持机制,以产业群为依托的区域专业群协同创新是以整体区域高职教育能力提升为目标,由此,优势高职院校需带动薄弱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实现区域高职教育的整体增值。

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从产业群视角下分析高职院校发展趋势,开展以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为驱动的教育,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必然选择,是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需要。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5SB0432)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产业群协同院校
高职专业群服务区域发展路径研究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复杂网络视角下产业群治理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集群对接基本模式的研究
协同进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