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构建四川境外优势产业园区的思考

2016-12-30薇,云

当代经济 2016年15期
关键词:优势产业信息产业产业园

谯 薇,云 霞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一带一路”战略下构建四川境外优势产业园区的思考

谯 薇,云 霞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对于改善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巩固我国多重双边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川省在此战略布局下,基于本省优势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构建境外优势产业园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本文提出的具体实施对策包括:积极主导境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端产业园区;引入中方及外国知名大企业,形成园区品牌效应,带动更多中外企业入驻园区;打造境外特色产业园区与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加速当地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人力优势;向产业园区注入持续的创新支持。

一带一路;境外产业园区;四川省;对策

一、“一带一路”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底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的简称。这一战略构想对于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的转型

“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始地源于西部地区,并途经西部主干道至西亚及欧洲地区,从而给中西部地区提供了良好的贸易平台,有利于加快实现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同时,传统的对外贸易结构较为单一,较多集中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与其他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的交流,实现对外开放结构的多样化。

2、有利于我国生产要素流动及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方向是大量引进国外资本及先进技术,通过承接国外发达国家的要素输出,改善我国落后的技术能力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内科研水平的提高、以及地区经济能力的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稳步提升,拥有了雄厚的资本及相对过剩的产能。为了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需借助 “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将我国相对过剩的生产要素及优质产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这样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利用的最大化,同时带动其他国家及地区共同发展。

3、有利于建立及巩固我国的多重双边伙伴关系

“一带一路”通过将众多国家及地区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经济成果共享及文化交流深入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局面。在现有的区域合作的基础之上,通过构建交通基础设施,使得各国之间能够更加便利及时地进行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建立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加深与巩固已有关系,通过资本投入、技术援助、产业转移等多种方式,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形成对边及区域合作机制。

二、四川省优势产业及园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依托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充裕的资源禀赋、独特的区位条件等优势,四川省不断加大对产业园区的建设力度,相继推出了《四川省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指导意见》、《四川省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1525工程”)》、《四川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一方面,力求增加园区内企业入驻量及产值,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园区的结构优化与升级,通过质与量的双重要求促使产业园区发展稳步提升,现已形成了七大优势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饮料食品产业、油气化工产业、能源电力产业、泛泰稀土产业、汽车制造产业。

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例,四川省现已形成了“1极1基4带多园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即1个产业增长极(成都)、1个成都—绵阳产业大基地、4条产业带(成—德—绵—广(元)、成—眉—乐—雅、成—遂—南—广(安)和成—资—内—宜)、多个园区(成都、绵阳、广元、乐山、遂宁等)。四川省不断优化“1极1基4带多园区的”产业布局,引进并培养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互联网、信息安全等11个产业集群,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同时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立一批面向园区的技术创新项目平台,大力开展核心技术研究,一方面弥补当前省内缺少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高端环节,另一方面巩固及发展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地位。

三、“一带一路”沿线构建四川境外优势产业园区的对策思考

1、我方积极主导境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端产业园区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方应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积极主导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国内国外发展经验来看,产业园区中的高端企业都对园区内部发展环境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要打造富有影响力的产业园区,离不开一流的园区环境。从硬环境方面来说,应重视产业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产业及区域特点打造高标准的产业园区,要善于积累国外园区建设的经验,不断完善园区设施。在软环境方面,则应致力将园区内部的环境建设与国际接轨,形成一流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文化环境、法治环境等。

2、引入我方及外国知名大企业,形成园区品牌效应,带动更多中外企业入驻园区

对于园区品牌的打造,我们可以依照知名企业聚集—打造园区品牌的发展路径。“一带一路”沿线工业园区品牌建设中,应该通过引导中国和外国的知名大企业的进入,形成品牌的效应,从而带动更多的中外企业纷纷入驻园区。如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就大量引入了世界知名企业,在我国的苏州工业园区中,就引入了来自多个国家的知名企业,如日本的日立仪器、韩国的三星电子、法国的阿尔卡特通讯设备、德国西门子等等。可以说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离不开知名企业的加入,它们在园区形成的企业聚集效应,并形成了工业园区的国际知名品牌效应。

3、打造境外特色产业园区与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

“一带一路”沿线打造的特色园区应是由当地特色产业与我方优势产业相结合的园区。例如可以结合四川省的传统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在印度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虽然印度为软件信息产业大国,但其电子信息硬件子产业,特别是电视机制造业落后。目前,电视机市场占据着印度电子消费市场整体规模的80%以上。而当地的电视机消费以依靠进口日本、韩国的电视机产品为主。印度的电视机市场蕴藏着巨大潜力。四川长虹是我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著名企业,海外投资建厂的经验丰富。若在印度建立中外合作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一方面可以引入四川长虹这样的龙头企业加入,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印度有着长时间发展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优势,无论是从人力资源还是劳动力工资的角度看,都能为产业园区建设提供便利。四川省在印度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可以帮助当地打造产业优势,还能够辐射东南亚,出口中印合作生产的电视机产品,也能使中方的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4、加速当地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优势

“一带一路”沿线的南亚与东南亚地区具有劳动力密集、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是园区建设的先天优势。针对生产线所需技工的问题,中方可以积极帮助当地培养园区所需技工。首先,可以将园区的首次招收的工人,带到四川各所技术专科学校进行专门培训并参加结业考核;其次,加强当地园区工人与四川工厂的交流,由四川工厂定期派人员到当地园区进行现场指导,也可以让当地园区的工人到四川工厂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针对园区所需的管理人员、技术专家这一问题,一方面,我方工厂可以直接招聘驻外工作人员或者以轮调方式派出富有经验的我方员工;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当地实施定向留学政策,以相应的奖学金吸引当地优秀人才报考四川优势产业相关的专业,毕业后回到当地园区参加发展建设。

5、向产业园区注入持续的创新支持

首先,加强研发机构的创建。我国在打造产业园区时,应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研发实验室与研发制造中心。并促进当地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向园区产业输入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将当地特色市场需求与最新技术结合,不断创造出更多适合东南亚、南亚市场需求的产品与技术服务。

其次,可以从多渠道解决研发费用的来源。一方面,可以由我国与园区建设地政府直接进行研发投资;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产业园区创新专项基金,拓宽创新资金的来源渠道,引入顶尖资产管理公司,从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募集资金,用于产业园区创新技术的开发。或者,我方政府也可以出台专项金融支持政策,鼓励各大银行积极参与境外产业园区创新资金融通。

再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校建设相比,我国拥有比较优势。应加强四川高校、研究机构与当地企业的合作。组织经验丰富、学术能力强的专家团队到产业园区考察并深入研究,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实现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

[1]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38-544.

[2]储殷,高远.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5(03):90-99.

[3]《四川省“十二五”电子信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11:4.

[4]关利欣.中新境外工业园区比较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2(01):57-62.

[5]丁英.四川省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06):130-135.

(责任编辑:李 健)

猜你喜欢

优势产业信息产业产业园
甘肃金塔县特色优势产业树品牌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转方式、调结构”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澄海:产业“智造”引领转型升级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仪征市地区工业优势产业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