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2016-12-29谈兆斌

关键词:通率尿激酶溶栓

谈兆斌

(泗洪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泗洪 223900)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谈兆斌

(泗洪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泗洪 223900)

目的 探究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到2015年9月间接收的46例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65.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74%;观察组病死率为13.04%,低于对照组21.74%,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尿激酶静溶栓治疗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并且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因而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中借鉴使用。

尿激酶静脉溶栓;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1月到2015年9月间接收的4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46例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条件:①胸痛>30 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②心电图提示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0.1 mV;③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④年龄≥70岁;⑤无溶栓治疗禁忌症如:既往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1年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颅内肿瘤;近期(3~4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未排除主动脉夹层;入院时严重且尚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 mmHg)或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近期(2~4周)创伤史,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10 min)的心肺复苏;近期(<3周)外科大手术;近期(<2周)有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行穿刺术。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两组共46例患者中不包括患有严重肝肾疾病或精神病等可能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的疾病患者,46例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15例,女8例,年龄70~86岁,平均年龄73.8岁;观察组中男16例,女7例,年龄70~88岁,平均年龄74.4岁;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46例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对患者进行低流量氧气的持续给予、镇痛,同时进行卧床休息指导,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进行干预,据病情使用硝酸酯类、倍他乐克、ACEI类药物[1];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即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使用方法为皮下注射,1天2次,剂量为5000U,连续治疗7天[2];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使用方法为将150万U的尿激酶和100 ml的生理盐水(浓度为0.9%)混合,然后进行静脉滴注,溶栓结束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方法和对照组相同[3];两组在治疗期间均停止使用其他与疾病相关的药物,防止对本次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应该禁食生冷等刺激性较大的食物,防止对病情产生相关影响。两组治疗均结束后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1.3 观察指标

1.3.1 症状及体征 询问患者胸痛有无减轻以及减轻的程度,观察皮肤、咳痰、呕吐物及尿液中有无出血征象。

1.3.2 心电图记录 患者入院时做18导联心电图,溶栓后或常规方法治疗后每30 min记录心电图至2 h,以后每4 h记录心电图至24 h,后每日记录1次。

1.3.3 心肌酶的检测 每3~6 h抽静脉血测定心肌酶(CK、CK-MB、cTn-I)至24 h,后每日测定1次。

1.4 血管再通指标 ①患者胸痛症状于治疗后2 h明显缓解或基本消失;②2 h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50%;③心肌酶(CK、CK-MB、cTn-I)的峰值于14 h内提前出现;④2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具备上述4项中2项或以上者考虑血管再通,但①④项组合不能判定为血管再通[4]。对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病死率、不良反应率进行观察比较,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血管再通率和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65.22%(15/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74%(5/23);观察组病死率为13.04%(3/23),低于对照组21.74%(5/23),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消失,未对患者造成较大影响,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 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因其是第一代溶栓药,临床广泛应用,操作简便,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且价格便宜,仍是在未开展急诊PCI的基层医院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对我院接收的46例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65.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74%;观察组病死率为13.04%,低于对照组21.74%,两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9%低于观察组13.04%,但两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消失,未对患者造成较大影响。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患者主要会出现心肌供血减少,甚至供血中断的情况,此时症状如果未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6],患者很有可能出现心肌细胞坏死的现象,对于患者身体功能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同时患者出现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冠脉血管内血栓,从而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和循环[7],因此在治疗时主要应该进行溶栓干预。常规的治疗方法就是对患者先给予氧气,同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部分对症药物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常规治疗在进行后常很难对患者起到良好的效果[8],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在临床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于治疗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的治疗基本无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尿激酶静溶栓治疗就是对患者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药物使用后患者的酶溶解性能得到较好的改善,血栓就能够得到较好的溶解,受阻的血管就能够恢复通畅,从而使血液的流动恢复正常,同时心肌的缺血情况得到改善;而心肌的灌注得到恢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便能够得到较好的改善,减轻血管的狭窄度[9]。由于70岁以上老年患者本身的身体情况较差,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无法快速起效,很有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药物能够快速起效也是关键所在;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很难快速产生效果,而观察组通过尿激酶静溶栓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情况能够得到较好的改善,同时症状会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缓解,避免出现不良事件。

综上所述,采用尿激酶静溶栓治疗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并且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因而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中借鉴使用。

[1] 张正光.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J].生物技术通讯,2013,24(6):886-891.

[2] 余泳,王晓明.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5):50-52.

[3] 李雁君,李针,刘超,等.尿激酶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3):163-165.

[4] 杨景虎,马红蕾.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6):663-665.

[5] 罗福如,刘福松,唐志斌,等.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5):51-53.

[6] 邓志华,袁勇,冯力,等.静脉溶栓及急诊PCI术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3):212-215.

[7]WangXiaoying,vermilion,muhedareThomasAbula.Intravenousinjectionofurokinasecombinedwithcaptoprilinthetreatmentofelderlypatientswith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clinicaleffect[J].ChineseJournalofGerontology, 2012, 32 (7): 1343-1345.

[8] 李作运.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9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26(5):600-601.

谈兆斌(1974—),男,江苏泗洪人,副主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

R541

B

1004-7115(2016)12-1399-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6.12.030

2016-10-18)

猜你喜欢

通率尿激酶溶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观察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宫腹腔镜联合下输卵管疏通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