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教育学》双语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2016-12-29寿

关键词:双语专业课程

徐 胜 郑 璇 魏 寿 洪 蒲 云 欢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特殊教育学》双语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创新

徐 胜 郑 璇 魏 寿 洪 蒲 云 欢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401331)

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是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要的必要举措。《特殊教育学》是特殊教育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从《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的内涵意义、课程建设目标、具体实施及反思与启示几个方面探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四年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创新,探寻未来优化发展之途径。

特殊教育学; 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教学实践;探索与创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竞争的加剧,国际化双语教学的需求日益迫切。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通知中4号文件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5年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5 ]l 号)文件,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要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并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12号)通知中明确提出:“鼓励开展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1]高校开设双语教学,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是增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双语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原汁原味”的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不同的教育模式,促进素质教育。[2]一是在专业知识上与国际接轨,二是语言上有利于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为培养国际化 、高层次技术人才打下良好基础。[3]目前,各行各业最先进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等基本都来自于欧美,英语是现代技术传播的重要语言工具。[4]应用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提高英语水平,还能培养他们胸怀全球的观念、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中的一大分支,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基础课程,特殊教育学是重庆市重点建设学科和精品课程,其在本专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特殊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也需要适应国际的要求。我国的第一所盲校—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前身为“瞽叟通文馆”,是由苏格兰人穆·威廉于1874年在中国创建,中国第一所聋校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梅理士夫妇在登州共同创办的登州启喑学馆。我国现在有关特殊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大都来自国外,特殊教育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专业人士的合作与推动。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国外原版教材的学习,在教授学生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外特殊教育发展背景,案例分析,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前瞻性,结合中国当前的特殊教育现况,做更好的特殊教育专业推动,是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最佳捷径。特殊教育专业自2011年开始将《特殊教育学》作为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进行建设,同时是2011年度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重大项目,这是本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新一步探索。

一、《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的内涵及要素

“双语教学”一般是指能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或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育系统双语教学。[5]但它并不是开设两门独立的语言课程,是指采用两种语言作为传播教学内容的媒介,而非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利用两种语言学习某门学科的前沿性的知识,[6]更多的是教会学生用母语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能运用外文将专业课学习得更加深刻、透彻,让学生努力学好专业英语的同时也能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一般地,一门语言是学生的母语,而另一门语言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外语。[3]

多数高校实行的双语教学多是英汉双语,结合我校特殊教育专业办学实际情况,《特殊教育学》课程将传统双语教学扩展为具有我校特色的双语教学,包括两层含义和两种形式:一是为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方向(普通本科生为主)开设的以英语和汉语为主的双语教学,二是为特殊教育信息与资源方向(听障本科生为主)开设的以手语和汉语为主的双语教学。对普通本科生而言,汉语是他们的母语,英语是第二语言,一般学习的知识都是以汉语的方式呈现,英语的学习可以使其成为学生们拓展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对国外特殊教育文献的查阅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听障本科生而言,手语可能是他们的母语,而汉语是第二语言,以汉语学习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对他们而言有时存在屏障,将手语与汉语共同使用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双语教学内涵及要素如下图:

图1 《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的内涵与要素

二、《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目标

(一)专业发展目标

特殊教育专业目标为:基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培养适应时代要求、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适应特殊教育发展及改革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责任感综合提高的特殊教育相关工作者、高素质的创新性临床实践管理者与教师等人才。

(二)学生发展目标

《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具体建设目标包括以下六点:①激发学生运用英语思考,培养专业兴趣并促进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②提高学生英语阅读与理解特殊教育专业的能力,并能通过对英文资料及文献的查询,自主解决一些专业疑难问题;③通过课堂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融合教育环境(我国的随班就读)中的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及相关支持与辅助系统,并期望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里将国际特殊教育与我国临床实践相结合,能在本土开展切合中国实际又能满足特殊人群需要的特殊教育工作。④通过大量实践教学观摩和观影写影评活动,了解各类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特殊儿童适当安置,如何提供给特殊儿童教育与相关服务,打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⑤通过融贯中英文的专业知识学习,使学生建立特殊教育国际理念,有助于后面专业课程及必修课程高屋建瓴的学习。⑥通过对听力障碍大学生的手汉双语教学,使听障大学生能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全面理解特殊教育体系,理解作为其中障碍类型中之一的听力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国相关政策、教育安置及教学策略,同时关注其它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教育。

(三)教师成长目标

通过搭建《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设和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师探讨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策略。英汉双语教学促进教师们积极阅读英文材料,用英文备课,上课时尽量使用英文口语进行教学,将本专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与国外同行合作交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并通过短期合作、骋用、引智人才计划等方式聘请国外优秀特殊教育专家到我校给教师讲座,课题合作,授课,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具备更好的双语教学能力,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学队伍的示范性双语课程。手汉双语课程建设有助于本系教师发起学手语用手语的系风,让大家都能积极主动地运用手语为听力障碍大学生上课,以便真正走近听力障碍学生,更好与学生沟通互动,有助于使听障生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

(一)《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调整

针对普通本科生英汉双语教学,本门课程以英文原版教材《Exceptional Lives Special Education in Today’s Schools》(Seventh Edition)[7]为学生主要学习资料,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翻译本教材第三版《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8],结合中国的特殊教育研究与实践具体情况选择与调整主讲章节与内容,让学生既能获得国际特殊教育的视野,又能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具备特殊教育的思维方式与实践方法。课程内容分为概论篇、基础篇和发展篇三部分,因我国与国际的法规政策、实际研究与临床的差异,本门课程内容从原有的16章调整为12章,去掉第二章学校的多元文化议题和反应和多重障碍这两章,将身体、健康障碍与外伤性脑损伤合为一章,将注意障碍与多动症合并到情绪与行为障碍当中为一章(我国的分类)。教学内容包括十类特殊儿童的定义、评估方式、个别化教育流程、教育教学策略、评估学生成绩及预估个案未来,比较并分析国内外各类儿童个案安置、评估、教育流程并评估其未来。

根据听力障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特点,选用的是刘春玲和江琴娣主编的《特殊教育概论》作为主要教材[9],这本教材既简洁明了又更新了一些教育理念,融入了国际特殊教育与我国临床实践相关章节,比如个别化教育计划,全纳教育及随班就读形式等,比较适合听力障碍本科学生学习。分为概论篇、分类篇、管理篇三部分,听障本科生需要掌握主要的三类智力障碍、听觉障碍和视力障碍儿童的概念、鉴定与分类、出现率、成因,同时掌握其生理与心理特征及其教育环境、课程及教学策略,再选用两章老版教材(方俊明主编的《特殊教育学》,2005年版)中的家长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章作为补充[10]。本门课程要求课堂上使用手语与汉语进行教学,使听力障碍学生能通过母语学习且充分运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二)《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双语所占比重的模式选择

在关于双语教学模式选择上,万兰芹等[5]与刘凤举[11]提到国际上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3种模式:沉浸式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缺点,在我校推行《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时,需要结合我校师生的实际英语能力,采用较为合适的教学模式——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时,用汉语进行教学,等对专业知识熟悉之后渐渐转换为英语教学,是一个慢慢转换教学方式的模式。

2.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

《特殊教育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英汉双语教学分为学生自主阅读、教师以专题形式讲授、分析与讨论、实践过程四个教学环节组成。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做单词表解决专业词汇问题,课前自主阅读,一是阅读英文教材上每章不同障碍类型儿童的个案情况,二是通过自主查询国内与外文教材中相同类型的障碍儿童的个案资料。②专题讲授与讲座。教师在学生对个案了解基础上,教师进行专题讲授。利用学院每年大量的对外交流资源,不定期请相关兼职教授来我院访学时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接受更多国际国内特殊教育及其相关信息。③分析与讨论。通过分析和讨论国际和国内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研究与实践的异同,加深学生对该障碍类型儿童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双语教学辅助以合作式学习模式,以学习理论为支撑,通过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促进共同进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团队间的合作精神。[12]④实践性学习。包括对相关障碍的录影录像的观看并写影评、相关实体学校或机构的观摩见习等手段,让学生从理论上有理解和认识后再进行初步实践,为后续专业必修课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和临床基础。

手汉双语教学参考上述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教学媒体如课件的要求更为细致完善,需要使用大量的图片及案例对概念进行解释,将概念性事物转化成形象化事物以促进听力障碍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满足其形象性学习较好,抽象事物的理解较为困难的特征。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放映相关的电影录像片让听力障碍学生加深对各类障碍学生身心特点与教育措施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每个章节进行作业的布置与评讲,从每个章节后面的个案学习与焦点问题的大量讨论中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从而加深对特殊教育的理解,进而掌握本门课程。对听障学生的双语教学更多强调授课教师一定要运用手语进行教学,以加深听障学生的理解,融入听障学生的手语讨论与提问、解答问题等教学环节。

3.根据需要因材施教,分班分组教学

虽然大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相应的英语水平,但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前几年的双语教学,学生当中有部分学生感觉阅读量大,英语专业词汇多,学习较为困难。班额过大(多时近60人)时教师需要照顾大多数同学,因材施教相对较为困难。在不断反思与调整情况下,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现有学科知识、英语水平,对学生分班教学,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用不同的目标进行考核。需要教师在开展双语教学时灵活处理学生差异性,在进行双语教学前根据学生能力和英语水平进行分班教学[13]。在实施过程中,最初要求所有学生参加,后来根据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分班分组和小班制教学,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成效。

4.教学中考虑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整合

在特殊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国外先进的专业知识,也要与我国特殊教育国情相结合,因此教学中既要强调国际知识也要考虑本土化。例如:引导学生学习国际国内特殊教育对三类主要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与具体的教育实践,比较其异同,分析其原因,并分析其优弱势,探寻适合我国发展的特殊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切实把握好国际化与本土化处理的关键点,以保证学生学习到前沿的专业知识,又能将先进理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5.遵循“秩序渐进”原则

开设双语教学时还应本着“循序渐进”[14]的原则。不能急功冒进[11]。教师在双语课堂上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双语教学的理论指导,再结合我校实际,充分促进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大学生的阅读与分析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促进学生在特殊教育学习与工作中健全人格的发展。对惧怕外语参与课堂讨论与作业的学生要鼓励他们,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他们学会中文作答,慢慢再尝试用英文作答,平时交作业及最后的小论文也要求运用英文来写作。

(三)特殊教育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师的能力和教学素养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而我校开展特殊教育双语教学是以强大的师资队伍作为坚实的后盾,这个团队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中年教师为支撑、青年教师为后备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及职称结构较合理的优秀师资团队。包括三名硕士生导师、留学背景、授课多年经验丰富及聋人博士等十名教师,随着每年新进的教师及授课反馈,进行授课方式的调整和师资队伍的调整。除本校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外,邀请了五名国外或台湾专家来校授课,如美国堪萨斯大学原版英文教材作者Ann Turnbull和Rud Turnbull夫妇作顾问、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每年来校授课、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等各位专家不定期指导。外聘专家到我校授课或指导一方面保证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持久更新,另一方面促进特殊教育的国际交流,开阔我校专业教师和学生视野,促进双语师资的成长。

(四)现代化设备与硬件设施的配备

我校实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同时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具体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录制授课的视频,定期观看视频发现其中的优缺点,优点可以继续发扬,缺点提出来,由小组老师共同探讨促使双语教学课堂更加完善。并陆续将本门课程的英汉双语和手汉双语的专题教学录像上网,形成公共资源。②编制网络中精美的教学课件、单词库、试题库和课程建设信息,时常更新,使学校内部资料库更趋完善。③筹建特殊教育专业的电子图书馆、网络电影院,逐年丰富其内容,尽可能引进国外或者其他高校优秀的双语教学书籍或者各类期刊杂志,扩大学生学习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评价

对于高校双语教学管理评价与考核机制,应遵循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状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管理层面和师生层面共同努力来逐步完善[15]。针对本专业开展的《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课程,我校建构了多方面为一体的管理体制,我校内部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协调工作完成双语教学的管理,包括财务部、师资队伍、教务处、学生管理部门等各部门共同形成双语教学立体化管理系统。在双语教学管理上,普通本科生与听力障碍本科生每周均为4课时,共72课时。考核机制上采用多元化考核,学生可以通过平时课堂表现、期末考试成绩、专业文献阅读水平、影评等方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主要考核学生出勤、阅读笔记、课堂讨论发言、平时作业、影评等;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70%,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90%以上英文闭卷考试;课程学习感想占总成绩的10%,主要通过对一学期以来课堂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闪光点,以英语论文的方式写作(听障学生要求写课程总结论文),对教师的考核可在期末让学生通过填写问卷的方式评价教师。

(六)《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的支持保障

我校特殊教育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支持保障的经费,主要由校级课程质量项目、重庆市教改项目支持,重庆市高校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和引智人才项目作为补充,作为本门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的保障。

(七)《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实施成效

双语教学实施之后对学生而言,提高学生英语阅读与理解特殊教育专业的能力是基础,达到运用所学的国际国内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的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及安置问题是目标,对各类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的认识与掌握是关键,多数学生在承认压力的同时,反映效果显著。对专业教师而言,可以熟练把握每堂双语课程的重难点,能够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讲解专业知识,在提升自己专业英语能力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学队伍的示范性双语课程。当然,双语课程的学习也能让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更为完整,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并将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发展成我国独具特色的特殊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课程。

四、《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反思与启示

《特殊教育学》双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总体而言是一个积极的过程,通过教师的积极指导性教学,学生认可度高,尽管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上课主要还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学习,但学生在选择时普遍要求选择双语教学,在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专业思想奠基,潜移默化的培养了专业创新意识,提高了专业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在四年的运行过程中,双语教学根据需要不断进行优化调整:①师资调整,特别是海外背景或专业博士的师资补充;②学生调整,改变过去无选择全班必修双语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动机和英语基础选择双语班或中文班,减少部分学生因双语压力过大,学习成就感低的情况;③教学模式的调整。配合培养计划,英汉双语将学时数由54学时调为72学时;将60人的大班调为30人的小班,分班分组教学。

下一步的双语教学工作将更多在课程建设上加大力度,比如对教材的多元化选择,网络资源的更新与建设,甚至引进国外的优秀网络资源供学生在线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如何将双语教学建设更为精致化,设计教学层次与梯度,减少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式主动式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评价也加强过程性评价功能,语言水平测试作为一项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重在监控与记录。

[1] 教育部有关本科双语教学文件(2001-2007年)[EB/OL]. http://www.docin.com/p-638301222.html,2013-04-19

[2] 刘豫,周爱国,郭学锋. 普通高校中双语教学的意义与方法[J]. 科技信息,2010(12).

[3] 徐加放. 双语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3).

[4] 袁颖,王欣春. 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 科教文汇,2010,(29).

[5] 万兰芹,童丽丽,李惠,许晓岗.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 张睛,袁晓梅,蒋琳. 高校创建双语教学课程的探讨[J]. 科技资讯,2010,(26).

[7] Ann Turnbull,Rud Turnbull,Michael L. Wehmeyer et al. Exceptional Lives—Special Education in Today’s Schools[M].USA: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2010

[8] 方俊明(编),汪海萍(译).今日特殊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 刘春玲,江琴娣. 特殊教育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1] 刘凤举,付斯年,吴传刚,薛长山. 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12] 张玉鹏. 双语教学中辅助以合作式学习模式的必要性探析[J].教育教学刊,2010,(10).

[13] 徐春香. 浅谈双语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J]. 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14] 邱祥莺,高小华,尹士峰. 地方高师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5).

[15] 赵亚南. 促进高校双语教学发展的策略[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5).

[责任编辑:刘 力]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SpecialPedagogyBilingual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Xu Sheng Zheng Xuan Wei Souhong Pu Yun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Bilingual teaching is a hot spot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it is also a necessary measure to the international and mixed talents.SpecialPedagogyis a basic course of special education,and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is paper,we discussed several aspects of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toSpecialPedagogybilingu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ourse from the speci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course construction goal,practice and reflection in four years,and explore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ways in the future.

special pedagogy; bilingual teach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2016-09-20

徐胜(1973-),女,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2011年重庆师范大学校级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重师教发〔2010〕138号文件);2011年市级教改项目《<特殊教育学>双语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渝教高[2011]36号文件,编号:111013)。

G76

1673—0429(2016)06—0061—07

猜你喜欢

双语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