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理论支持下的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2016-12-29黎红花
黎红花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管理学理论支持下的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黎红花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现今高校在教育领域中数量较多,在对高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工作。高校的财务对其自身的经营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些制约其管理的问题。例如,预算编制考虑不全面、编制审批时间过长、对资金的分配不具有公开性、缺乏有效绩效评价体系等。而对高校的预算进行科学的管理,构建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机制是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基于这样的状况,本文对管理学理论支持下的高校预算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高等院校;预算管理;绩效和评价
一、前言
目前,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对其财务方面进行科学的管理,能够促进该社会组织的长远经营和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在此过程中,管理学逐渐被社会中的各个组织重视。其能从理念方面对这些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基于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在对高校的预算和绩效方面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以管理学中理论作为支持,能使其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的管理。因此,在本次的研究中,本文将从管理学中的绩效和预算的角度着手,对高校预算中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管理学中绩效和预算概述
1、 管理学中绩效的涵义
从管理学的角度对绩效这一词汇进行审视得知,绩效是一个社会组织在特定的时间内投入和产出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投入的过程中,一般指的是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时间的投入。而产出是指工作任务在质量、效益以及数量等方面完成的状况。在社会不同的机构中对产出的状况衡量的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对绩效衍生出了很多的概念。绩效管理实质上是各级管理者与员工为实现机构或组织制定的发展目标,进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绩效考核评价以及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在社会组织中开展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升各个部门的产出状况。绩效的管理从根本上而言属于一种过程的管理,因此,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结果的考核。其是把长期的目标划分成各个短期间的目标,进而不断地督促社会组织中的机构去完成的过程。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辅助社会组织实现所制定的发展目标。绩效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对目标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应对绩效制定的目标进行不断的修改,进而逐步的完成社会组织制定的发展计划。所以,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利益分配,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组织各个机构中成员的成长和进步。通过考核进而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改进,进而实现社会组织制定的发展目标。
2、 管理学中预算的涵义
在管理学中,预算属于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是用来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政资源进行分配的一种方式。预算管理不但能控制社会组织制定发展目标实施的进程,同时还有利于控制组织中的资金支出,进而提高对资源的使用效率。通过预算能对各项目标进行预测和组织实施,进而促使发展目标的实现。预算还能有效的保障目标的不断提高与优化。这是体现组织绩效相对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在预算的管理中,对发展目标的分解和绩效过程能优化整个预算管理和效率,通过对实施方式的不断完善,最终能促使组织目标的尽早实现。这对社会中各个组织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1、 对预算管理的认知不全面
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中,很大一部分高校办学的资金是由国家财政进行直接拨款和学校事业资金收入来进行学校经营和发展的。学校仅仅是按照财政部门所批准的预算,简单的按各项开支标准进行创建支出管理,而高校内部的各个院系只能被动接受学校所给予的预算。所以,很多的高校对于预算管理的认知并不全面,在预算编制时,没能与整年的工作计划进行有效的集合。在高校内部中,从高校领导到教师均没有对高校的预算管理予以相应的重视,很多情况下,只是片面地认为预算管理只要达到收支平衡就可以,这种对预算管理认知偏低的状况,严重制约着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现今很多的高校内部并没有成立专门预算委员会或者预算责任中心,实际上,很多高校预算资金的分配是由高校的校长办公会议决定的,基本上没有经过严谨的程序和科学的方法,来指定具体的财务人员进行编制与预算表格的下达。在预算编制、考核以及执行等环节都严重缺乏理论依据,这就导致了预算管理很难为高校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2、 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很多高校中现行的预算是根据基数和增长的方式进行编制的,该种方式是在承认既得利益基础上开展的预算编制,这种方式并不具备科学性。采用基数法进行编制的预算管理方式导致了很多高校只注重资金的投入,而不重视产出的效果,忽视资金成本的核算,缺乏经济效益的观念等状况。严重缺乏有效预算绩效体系,通常状况下绩优机构缺乏奖励的制度,同时绩差机构也没有相应的惩罚制度。基于这样的状况,在资金方面有结余的机构会担忧影响下一年的经费,这就导致了高校中各个机构组织基本上是预算有多少就支出多少,能多报预算就多报的不良现象,进而致使预算资金在实际利用方面的效率较低。在这一层面上而言,目前很多高校的预算制度实际上是在助长每位管理人员,浪费高校中的资源,对高校的健康的经营和长远的发展极为不利。
3、 缺乏完善的预算监督反馈机制
预算监督反馈机制中的反馈是一个双向动态的过程,属于一种特殊交流和沟通的形式,而预算监督作为高校预算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应由高校外部的审计、高校内部审计以及参与预算编制过程的各个学院共同参与。但是,目前很多的高校预算编制、监督、评价以及执行的整个过程中,还存在众多问题,从实质上而言是由于严重缺乏反馈体系而造成的。大部分高校预算权利的行使过于集中化,导致监督职能难以发挥作用,财务、会计人员的预算管理工作内容,几乎局限在预算编制一个方面,预算一旦通过批准并下达,也就意味着预算管理工作正式宣告结束。此外,无论是高校内部还是外部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很多都过于形式化,审计工作流于表面,无法落到实处。
4、 提高高校预算管理的策略
(1)制定有效的预算绩效计划。预算绩效目标在高校预算管理中属于核心的工作,构建科学的、规范的预算目标是制定合理预算计划的基础。高校财务制度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参考以往年度预算结转、执行和结余的状况,按照预算年度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计划与财力可能,以及年度收入支出增加或减少的因素和措施,根据预算编制的相关规定编制进行预算。将学校的总体目标长期处于预算管理的核心位置,合理的分解成各个院系的目标,进而使各个机构和院校的目标互相配合。同时各个机构中目标又能分为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并作为预算管理不同节点的评价和衡量标准。将年度预算绩效目标作为主要的依据,来对预算绩效计划进行制定,各个机构的预算绩效计划应当具体明确,不但要对工作的内容明确,同时对工作等成果与达到的效率进行明确。
(2)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中指出,根据目标明确、分类考核、先易后难、稳步实施的相关原则,建立和公共财政相符的,具有科学规范的高校绩效评价机制,引入以绩效为指导思想的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式。在明确预算绩效计划的基础之上,科学合理的设计预算绩效评价衡量标准。这就使得各个机构的评价标准在建立的过程中应当符合该机构组织的工作目标,且符合该机构组织的业务服务性质。在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标准进行设定的过程中,应该从最终预算目标以及效果的角度出发,按照各个院系的子目标,以及每一项衡量标准的实际观测值,运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全面的、客观的反映出各个院系机构组织预算绩效计划实际实施的状况,以及综合效益状况。
(3)构建有效预算监督反馈体系。预算监督是通过一系列的组织、政策、标准、程序和方法对预算的执行(包括预算的调整)进行检查、督促和分析,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使之不越出预算既定范围,确保预算执行达到预期目标。因此预算绩效监督体系不但要反映在预算管理之后的监督,还要贯穿在整个预算的管理中。高校预算绩效监督结束之后,并不意味着绩效管理的结束,应当将预算绩效考核得到的结果进行反馈。监督反馈的内容包括监督制度和预算反馈报告两部分。为保证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预算单位应定期召开预算例会,对照预算指标及时总结预算执行情况、计算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年底还要对预算进行绩效考核,并把预算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给高校预算的每个执行机构与教职员工,进而使预算绩效的目标和每个参与预算实施者的行为发生联系,进而提升预算管理的水平。
四、结论
基于目前很多高校对预算管理的认知不深入,在很大的程度上致使整个预算管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很难保障严谨性,造成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监督的体系不完善,以及严重缺乏预算绩效过程中考核的一些问题。所以,深化预算管理以及制定好预算绩效目标和计划建立健全具有高校特色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以及有效的监督反馈体系,对高校的预算管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肖薇.公立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成都地区的调查分析[J].会计之友,2014,09(35):116-120.
[2] 贾良定,尤树洋,刘德鹏,郑祎,李珏兴.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J].管理世界,2015,08(01):99-117.
[3] 谭力文.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J].管理学报,2014,06(02):190-197.
[4] 吴孝春,王颖茜.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04(21):169-171.
(责任编辑:高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