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视阈下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策略
2016-12-29陈晓华
陈晓华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
绿色发展视阈下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策略
陈晓华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
本文主要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可行性,论述发展生态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阐述发展生态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包容性发展观,从发展低碳产业,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制定发展生态经济的相关政策,建立评价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推广绿色技术,制定与完善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提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策略。
生态经济;发展策略;绿色发展;西部民族地区
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问题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抉择。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主题,绿色发展则是人类最后的选择机会。绿色发展不仅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模式,而且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也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模式。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人口压力迫切要求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道路,生态经济作为实现绿色经济宏伟蓝图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和框架的构建有着巨大的启示。
发展生态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在绿色发展视阈下的战略选择,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系统脆弱,但是生态环境保持良好、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良好的基础。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资源高浪费、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阶段。面对西部民族地区资源日益枯竭和环境的压力日趋增加的窘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绿色发展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绿色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经济,其发展态势如何,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民族地区来说,意义重大。
一、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可行性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包括西北部民族地区和西南部民族地区,下辖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贵州省及甘肃、四川部分地区。西部民族地区面积667.46万平方千米,占西部地区总面积98.12%。从西部民族地区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可行性。
1、政策的引导与激励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绿色发展的政策从近二十年来党中央的报告与会议中集中体现出来,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出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重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举措,表明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战略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及党的十八大报告。党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战略,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和风向标,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
在绿色发展战略政策的指引下,西部民族地区10个省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当地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与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农业、生态立体农业的推行与实施。西部民族地区每个乡镇根据本地实情,有计划有目的实施“一乡一品”绿色生态农业工程。其中生态果蔬、生态稻谷种植、生态鱼类养殖、生态林业养护、生态家禽和生态畜牧饲养等绿色农业、生态立体农业的实施,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源头保障。二是生态旅游业的开发与建设。当前,生态旅游经济正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又称为“无烟工业”,能够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商机。而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刺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优化和净化旅游环境,提高民族地区生态系统的强度。三是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西部民族地区正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发展能耗低、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这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2、日趋增加的绿色消费需求和少数民族生态保护的传统理念催化可加速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如光、热、水、土地资源等,相对丰富,物种资源繁多,这些自然禀赋为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近年来,绿色消费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鉴于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和绿色消费的青睐,消费者对西部民族地区绿色产品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加速该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客观上刺激和加速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西部少数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富的环保理念,对自然的崇尚,视山、水、土地等为神灵的宗教观念,有力地保护生态环境。如藏族人视山为神灵,禁止入神山进行垦殖、采伐、狩猎等活动;蒙古族人视土地为神灵,禁止乱挖洞、乱动土;藏族人视水为神灵,认为污染水体会触怒神灵招致天罚;蒙古族人在“逐水草而居”这一游动性意识形态中包含许多关于防止水面污染和水源干涸的宗教观念与禁忌规范。维吾尔族人对水的推崇和保护极为强烈,千古以来一直信奉“在饮用水源里解手是最严重的罪恶”等信条。由此可知,西部民族地区对山、水、土地等自然物虔诚与珍视的宗教观念与民族习俗,体现出少数民族原始朴素的生态环保理念。因此,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保护理念,催化和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
3、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西部民族地区气候类型主要有三种,青海、西藏2省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原气候,其余8个省区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显著的特征是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这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加之西部民族地区土地比较肥沃,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水质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比较适合生态农业的发展,所有这些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少数民族分布于西部民族地区,占西部地区总人口69.73%。众多的少数民族,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文化要素资源,这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较优势基础。如广西阳朔充分挖掘当地传统刘三姐文化资源,推出“印象刘三姐”人文资源旅游项目,带动阳朔县域经济发展;云南随后推出了“印象丽江”等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的项目,人文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
二、发展生态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生态经济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现实形态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也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向生态经济过渡的历史形态。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正处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时刻,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首先必须从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方面入手。从产业构成来看,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民族地区还处于基础地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尽管农业在西部民族地区占据重要地位,但是粗放式发展方式已经严重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高毒农药、化肥的滥用,对水体、土壤、大气污染严重;激素的滥用,对人畜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滥采滥伐,造成资源日益枯竭;工业“三废”和生活废水任意排放,加之生活垃圾任意丢弃,对环境污染大。随着西部民族地区资源过度浪费、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持续,这就倒逼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必须要转型升级。生态经济是基于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视角,用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经济发展活动,以期实现经济和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生态经济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实现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和谐发展,最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则是实现西部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三、发展生态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包容性发展观
西部民族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资源禀赋富足,资源优势显著。其所处的生态地位,要求民族经济的发展必须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因此,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来发展民族经济,短时期内经济收效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生产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与惩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这样就会造成经济与自然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违背经济规律来发展民族经济,就会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盲目性发展。最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要遵循社会规律。违背社会规律来发展民族经济,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独占性、排他性和低包容性。因此,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要遵循三种发展观即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观、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及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观。
四、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策略
目前,西部地区生态经济已经渐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正在向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树立生态经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而且需要加强生态经济教育,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众所周知,西部民族地区属于西部地区范畴。因此,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既要借鉴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路,又要考虑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加速传统产业升级与优化,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1、发展低碳产业,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最基本形态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这意味着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必须从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方面入手。在西部民族地区,要实现低碳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积极发展生态立体农业。重点开发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食品,建立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绿色、无公害、生态有机食品基地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其次,要积极发展民族地区生态工业经济。西部民族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天然气资源、森林资源等,但是资源开采利用率较低,仍处于以资源开采初级加工为主的粗放型阶段,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工业污染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发展生态工业经济。再次,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利用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构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圈。同时,要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物流模式特征,建立低碳视野下生鲜农产品配送机制。最后,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按照节能减排和循环发展模式的要求,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构筑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循环圈、农业循环圈、城乡服务领域循环圈,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提升,开创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2、制定发展生态经济的相关政策,建立评价机制
政策支持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央政府应该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制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西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区情,出台一系列发展生态经济的政策与措施,改变目前以GDP为主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与完善生态经济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发展生态经济的税收与财政政策,推进资源产品的价格改革,建立与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创新生态经济领域的金融服务机制,加强金融机构对生态经济信贷支持力度。构建生态经济评价体系,实现对生态经济的运行、环境保护等状况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与反馈,检测生态经济发育的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强化科技创新,推广绿色技术
绿色技术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技术基础。西部民族地区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新产品研发,应用高效降耗节能和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技术;积极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绿色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和环保绿色建筑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与农副产品加工利用技术。完善生态经济标准体系和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形成西部民族地区绿色制造的技术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绿色物流技术,构建基于生态经济的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加强产业宏观决策与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摒弃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使三大产业努力向技术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以期实现西部少数民族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制定与完善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程度如何,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发展生态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程度密切相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西部民族地区省区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制定与完善生态经济方面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中央政府及民族地区省区一级政府应制定发展生态经济方面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通过构建与完善生态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利用法治力量和法治思想来保障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西部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和历史原因,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发展生态经济的要求与日俱增。传统的通过规模扩张获得经济效益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成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和战略选择。
[1] 陈端计.绿色发展:中国“十二五”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1(8):153-157.
[2] 高红贵,刘忠超.创建多元性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形式[J].贵州社会科学,2014(2):9-16.
[3] 贾登勋.西部少数民族环境保护意识研究[J].开发研究,2007(1):57.
[4] 王金叶,梁佳,张静.加快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3(6):38-41.
[5] 刘思华,方时娇.绿色发展和绿色崛起的两大引擎—论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两个基本形态[J].经济纵横,2012(7):38-43.
[6] 张连国.低碳经济:向生态经济过渡的历史形态[J].生态经济,2012(12):69-72.
[7] 伍国勇,段豫川.论超循环经济—兼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异同[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1):5-6.
[8] 严雪晴.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11(11):30-32.
[9] 严雪晴.低碳视野下西部民族地区生鲜农产品配送[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01-102.
[10] 严雪晴,陈晓华.经济新常态下西部民族地区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问题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1):7.
(责任编辑:刘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