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英语教学“静”界课堂的尝试

2016-12-27李玉娥李臻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6年7期
关键词:静思英语课堂文本

李玉娥+李臻

“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从而“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亲历者,努力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的“活动场”,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动了,课堂是活了,参与度不可谓不高,氛围不可谓不生动,但在繁华与热闹过后,静心反思:课堂的有效性究竟如何?透视“热闹”,是否还隐藏着许多值得静思的“尴尬”现象?

一、现象扫描——“热闹”的英语课堂

现象一:“读”得热闹

在低、中年级课堂上,单词一遍又一遍地拼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忽略单词音与形的联系、义与境的依存,词汇的积累寄托于课堂上的“读”会。高年级课堂中,很少看到学生静心读书的场景,虽然读的形式丰富多彩,读的活动设计步步精心,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似乎仍停滞不前。

现象二:“答”得热闹

课堂上师问生答,气氛热烈,对话不断,生成多多。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曾经一度让老师沉醉于“小手如林”的喜悦,课堂几乎容不下片刻的安静。于是,课堂上浅层的、虚假的、热闹的“对话”掩盖了英语语言活动的本质和归旨:通过积极参与各类语言活动获得语言技能的发展,提升理解、思维、表达能力,以促进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

现象三:“看”得热闹

多媒体课件的介入省去了英语课堂情境创设的诸多不便,但是海量信息的迅速闪过,就使得重点不重点了,学生看得热热闹闹,过后就容易忘掉。此外,视听手段替代文本品读,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不但没有帮助学生加深文本解读,反倒牵制了学生思维,热闹的观看削弱了学生对英语语篇的体悟能力。

现象四:“说”得热闹

学生常常只需借着老师的“前言”,附和出“后语”(如齐声“填空”),或者简单的重复,或仅停留于形式的合作、讨论,诸如此类的浅层次的“说”只能营造出表面的热闹,至于怎么说(其语言结构)、何时合情合理又得体地说(其语言功能),因英语语用活动缺少情景支撑和任务导向而导致学生体悟不足,发展缓慢。

二、“热”现象之“冷”思考

听、说、读、写、唱、游、演,是新课程倡导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活动形式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调控语言活动的量,并同步提升课堂活动的质,适度调节好这些热门活动的“温度”,使英语课堂动静和谐、张弛有度。

然而,在教学中,多数老师单纯追求所谓的精彩、出彩、活跃、生动、丰富,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阻滞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强调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更要强调学生个体独特的感悟,在课堂上营造不同的“静”界,保证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阅读文本、探究文本、解读文本,要给予其足够的思考、讨论、内化的时间和空间,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打造有“静”界的英语课堂

透过以上种种现象,不难看出当前小学英语课堂中浮躁与多动的现象。我们期待学生乐于参与的津津乐道,但拒绝流于表面的肤浅热闹;希望学生保持听说读写的热情活跃,但更关注活动形式背后的效度、深度。过滤课堂中的繁华热闹,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让课堂真正灵动起来,这需要我们静静地思索,留思维的天空一片“静”地,打造英语课堂中必要的“静”界。

1.静听+静思。静听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学习习惯。静听,静下心来倾听别人的表达,在倾听中弥补自身在知识建构上的不足;静思,思辨知识运用的精准性,激起思维的火花,积蓄表达的能量。新课程强调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解决一个有提升价值的问题要经过酝酿与思考,有了加工之后才能有话可说,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静听和静思,不仅呈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更培养了学生弥足珍贵的学习习惯。如牛津小学英语(译林版,下同)5B Unit8 At the weekends(A板块)的教学片段:

T: We know Saturdays and Sundays are weekends. We have no school at the weekends,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the weekends(切入语境,激活话题,引发思考。)

S1: I usually do homework at home.

T: Do you often have a lot of homework to do(追问学生的回答,使得话题得以持续,表达更具体。)

S1: Yes, usually a lot.

T: Oh, Im sorry to hear that. But do you sometimes play games at the weekends

S1: Yes, I do.

T: OK, I see.At the weekends, you often do a lot of homework and sometimes play games.(有意识地重复是为了让聆听的学生获得完整的对话信息,并给予必要的示范性表述。)

S1: Yes.(教师在第一、第二方对话过后并没有急于进入下一环节,而是基于刚才的师生对话来进一步设计问题,旨在让其他聆听的学生进行第三方转述反馈。)

T: Excuse me, how does S1 spend her weekends

S2: She often do homework…(初次运用第三人称单数表达,动词“do”的出错是正常不过的事,而这一错误又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在教与学的相生相长中,把握学生的“出错”时机,善用、巧用错误资源,将其引导到正轨,使学习过程因错误之“石”激起思维的千层之浪,静心听加上安静思考的学生此时定能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T:She, she, she…Do, do, do…(让学生回想错误并及时改正。)

S2: Oh, she often does homework.(相机将人称和动词的变化形式书写于黑板,留下思维的“画痕”。)

T:And…sometimes…

S2: Sometimes she plays games.(第二次动词的使用很快步入正轨。)

T: Really good! But why does sheusually do homework at the weekends(究因式的问题是对学生听后逻辑和理解能力的考量。)

S3:She often has a lot of homework.(第三名学生对第三次出现的动词的正确使用让教师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调整下面的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活动继续……

从教学片段中不难看出,为抓住学生“静听”的心,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定不能让学生“置身事外”,产生“与我无关”的念头,而是在听的过程中创设机会有效参与,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从听力到言语能力的发展;听过之后及时反馈信息,这个获取、加工、整理、表达信息的过程就是语言习得与发展的过程。

2.静看+静读。静看:带着思考点、观察点走进文本、感知文本;静读:静静地品读,宁静地思考,带着自我感悟,学会自己与自己“交流”,学会审视,不断积淀丰厚的语言根基与自己的独特、独到的见解感悟,它是表达的前奏。鉴于小学生处于直观思维和无意注意为主的年龄特征,小学英语课堂中,要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观看视频,观赏画面,观察插图,发现规律,把无意的“看”转化成有意识的“观”,也是提高看的有效方式。如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7 After school (A板块)的教学片段:

T: There are three places at school. Please watch and watch.(将插图中学校里的三个不同场景以简笔画的形式分步呈现,学生边听边看边猜)

T: (Draw a playground and describe) Youprobablylike this place very much. After class, you often go and do exercise, run and jump or play games there.

S1:Its a playground, I think.

T: Thats right.

(Drawa library and describe):You may like this place, too. There are a lot of books there. You can go there to get some books and learn a lot.

S2:Is it a reading room

S3:(to other students) No, its a library.

T: Are you sure

S3: Yes, Im sure. Because we can go to the library and get some books.

T: Yes, get means borrow.(借)

(Drawan office and describe):Some of you probably dont like thisplace. Because there are many teachers working there.

S4: Haha, its an office.

T: Good job! Theyre all the places at school. It is 3:00 in the afternoon. School is over, but theres still someone in the playground, library and the office. Who are they

S5: Watch cartoons.(观看课文动画,初步感知不同场景出现的不同人物。)

(Feedback:Theyre Gao Shan, Wang Bing, Miss Li, Mike, Helen, Su Hai and Su Yang.)

T: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after school

S5: Read and discuss the pictures.

Whos in the…&What are they doing

(Feedback: Wang Bing and Mikeare playing basketball in the playground. Su Hai and Su Yang are cleaning the library.结合讨论结果反馈信息,将四个没有路径变化的人物贴在两个场景中,实现场景的真实再现。)

T: But where are Gao Shan and Helen

S4: Gao Shan is in the office.

S5: No, Gao Shan is in the playground.

S6: Hes in the library.

…Gao Shan goes to different places. What is he doing What happens Lets go with him.(文本阅读由此起始)

该篇课文场景多,人物杂,人物行踪不断改变,事情也在不断地变化。从插图到课件再到插图的不断回望让“看”分为两个层次:其一,仅出现场景(即地点),在观赏动画后得知人物有哪些,分别是谁,能大体了解事件和主要人物的活动;其二,讨论插图信息是动画观赏在图片观察中的结果体现,更是主干句型的真实运用。七个人物主次分明,在插图讨论的活动中获得次要人物的关键信息;Gao Shan 和 Helen这两个人物的活动路径是不断变化的,观看插图会发现,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地点出现,就会让人产生认识上的“争鸣”。此时学生“看”到的不同景象正是语篇阅读的“愤启”之点,精读、静读的最佳点。对“看”的任务设计符合观察的顺序和习惯,贴近教学的演绎,看得层次分明,在此基础上的真实、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为更好地静读提供了可能。

3.动静结合。课堂中的“静界”,犹如书法艺术中的“留白”,在静听、静思、静读中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动起来,才能彰显其“动”的韵致。小学英语的学科特质决定了英语课堂以“活动”为主导的教学主张。静听、静思、静看、静读正是为形形色色的活动提供了继续的可能和必要的补充。静听的目的是促其静思,静思、静看又是为后续的静读积蓄能量的基础。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的“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的灵动。倘若舍去学生有质量的思维参与,课堂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程式化的有问有答、有声有语。追求课堂的“静”,绝对不是要求教学行为和学生活动的静止,而是强调各种活动于“静”中的生成;追求课堂的“静”,绝不是一潭死水似的沉默停滞,而是充斥着课堂张力的“静”中生长;追求课堂的“静”,不是摒弃英语课堂活动、语言互动本质而对静态现象的片面追求,而是在动静相宜的英语课堂中,让学生的智慧在“静”中萌芽,思维在“静”中发展,能力在“静”中提高。

英语课堂需要“静”。“静”是一种境界,它是一种净化,可以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逐渐走向简约、和谐、真实、自然;“静”是一种象征,它标志着教师对学生自我的一种尊重、理解,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去释放活力;“静”是一种理念,让每个学生得以更大程度地发展;“静”还是一种学习过程,体现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宁静以致远”,从“静”做起,期待小学英语教师多一份潜心等待的平静,盼望学生多一些善听善思的宁静,憧憬小学英语教学多一些和谐平衡的安静。

猜你喜欢

静思英语课堂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静思》 《泪》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英语课堂中语用学委婉语的使用研究
关于“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