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探究
2016-12-26吴俊
[摘 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展开的要素之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提问,有其鲜明的学科教学特征与功能。在提问策略与技巧上,要基于学情、指导方法并加强实践引导,同时要培养学生问题学习的“元认知”意识。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提问;策略
教学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互动生成的动态系统。课堂提问是推动这一生态系统运转的重要纽带。提问的主体既包括教的主体——教师,也包括学的主体———学生。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教师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示范、引领、推进及矫正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并让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才能实现问、答、做和谐统一。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遵循思想品德教学原理,通过提问,强化学生的概念认知、原理识记、反省体验和道德实践,并在教师引导点拨下,不断解决问题,生成新的发现。
一、提问的教学意义
什么是问题?《现代汉语词典》对其有5项解释,其中“需要研究解决的矛盾和障碍”符合教学论意义。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性质、功能、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一方面强调教师要通过提问来进行教学,把问题看作是教学的先导、推动力和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学生要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分析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笔者执教七年级下册《依法进行自我保护》的内容时,针对“晓红长得很漂亮,她准备报考艺术学校。一天,晓红在妈妈的陪同下到‘艺苑照相馆拍了几张艺术照,拍的效果非常好,晓红也很满意。可几天后,晓红的同学发现,晓红的艺术照在‘艺苑照相馆的橱窗里展出了。晓红知道后,非常生气……”,进行了如下教学处理:
师:“艺苑”照相馆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生:不对,因为照相馆侵犯了晓红的肖像权。
师:那么当自己的肖像权受到侵害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
生:打官司。
师:就只能走打官司这一条路?
生:协商。
师:两条路都可以走!那么,你选择走哪条路呢?
生:那要看照相馆的态度?
生:如果照相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应该原谅他,走协商的途径。如果照相馆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矛盾不可调和了,再打官司。
师:刚才同学们实际上说出了处理肖像权纠纷中的两个武器,哪两个武器?
生:道德和法律。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就只能走打官司这一条路”这一提问,引发了学生对处理肖像权途径的多角度思考,依据“照相馆的态度”选择最佳维权途径,从而抓住“道德和法律”两种武器。教师的提问能够引领学生从问题最深处解决问题,在矛盾纠结处找到最合适的选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找到了问题归因的分析方法,在对问题探讨中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在对问题的表达中提升归纳概括能力。
(二)学生的提问能激发探究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凸显学习主体地位
笔者教学八年级下册《抵制不良诱惑》时,通过课堂提问进行了调查:“你家中亲友有喝酒的经历吗?喝酒后的表现如何?”学生们的回答丰富多彩:脾气变得暴躁、血压升高、打骂子女、情绪过度变化等。但有一名学生提出:“饮酒一定有害健康吗?”的疑问。于是,笔者追问:“喝酒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异口同声:“适度”。接着笔者适时归纳:过度饮酒,危害无穷。因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过度饮酒这种不良嗜好才是有害的,必须杜绝,因此,笔者播放《高晓松、牛振华喝酒事件》,然后讨论归纳过量饮酒的主要危害。
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起点。“喝酒一定有害吗?”,这一问题是学生基于教学情境的现场生成,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使教学流程顺利导向教学目标。喝酒虽与学生个人的联系不大,但依据生活经验,学生对酒的危害与功能应该能够辩证分析,从而深化了对饮酒的正确认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只有经常开展这样的思辩性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凸显学习主体地位。只有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才能引导学生很好地解决问题。从这一点看,善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二、提问的方法选择
(一)切入点小,目标明确
教学《保持乐观心态》这课时,有两位教师结合阅读材料《太空步:迈克·杰克逊的自传》进行提问。第一位教师对学生提问:“你对他有怎样的认识?”结果学生不知所云,答非所问,甚至无所适从。分析其原因是老师所提问题没有从细节切入,意图不够明确。第二位教师缩小了问题的切入点,她这样问学生:“你从哪些细节看出,他是保持乐观心态的?”结果有的学生说他没有去伤害诽谤者,用无声的沉默去宽容他们;有的学生说演唱工作占了绝大部分时间,不过唱歌是他所热爱的,他能从中得到乐趣;有的同学说他因为外界环境无法改变,因此,“忠实于心”,坚持自己的乐观心态。提问的目标指向“心态”,切入点为“细节”,学生就能按图索骥,找到迈克·杰克逊保持乐观心态的具体做法,对“乐观心态”这一抽象概念有了鲜活的认识,也初步了解乐观心态的内涵,比如宽容大度,寻找快乐,“忠实于心”,等等。
(二)以疑反问,以疑引问
以疑反问就是从学生的疑问出发,反向提问,引发学生的逆向思考。以疑引问就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将学生的疑问抛给学生,让学生就问题展开思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深入探讨得出结论。笔者教学《尊重隐私,保守秘密》时,学生对诚实的相对性和条件性难以理解,他们认为诚实就应该心底坦荡,待人真诚,实话实说,尤其是一些心地善良的女生,甚至认为在“教她们说谎”“诚实的人怎么能说谎呢?”
师以疑反问:诚实的人为什么不能说谎呢?他没有糗事?没有私密?没有伤痛?
生1:有的。他可以不说啊,干嘛要说谎呢?
生2:嗯,沉默是保守秘密的方式,每个人都不愿做毫无隐私的透明人。有时候,“谎言”是心灵保暖的衣服。只要他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社会,我们都要理解和尊重。
生3:这里的谎言是善意的,对自己来说,是一种保护,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种爱护。医生和病人家属对病情的隐瞒,就是通过避重就轻的方式来保护隐私,这种方式站在病人角度,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别人的隐私值得尊重,自己的隐私也要保护。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隐私和隐私权,笔者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先播放视频《复旦大学生裸奔庆祝毕业》,然后组织讨论。学生看了视频后哈哈大笑,有学生当场质疑:“让我们裸奔都不好意思,大学生怎么好意思呢?”师以疑引问:“是啊,大家来讨论,大学生怎么好意思的呢?”不少学生都认为,大学生认为自己长大了,他们太自由了,不把社会的约束放在眼里。接着,组织学生聚焦核心问题:裸奔是我们的隐私权吗?最后,教师总结强调:公民行使隐私权时,不得损害社会利益,要遵循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三)滚动追问,适时点评
问题导学,要呈现思考梯度,形成(下转第38页)(上接第35页)问题线索,就必须进行滚动追问,而适时点评又是滚动追问的助推器,因此,两者相结合才能产生最大效益。滚动追问,是为了突破某一重点、难点,连续提问具有相关性的“问题链”,使学生从逻辑上厘清它们的关系并逐步突破问题重点和难点。适时点评,就是在滚动追问进程中,通过恰到好处地评价学生的问答表现,起到激励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时,首先播放《杭州纵火案》视频,提问:“法律为什么要严惩包来旭?这说明了什么?”其次播放《佳洁士弄虚作假案》视频,提问:“佳洁士被工商部门处以罚款说明了什么?”然后追问:“这两个案件中的行为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经过对这一组问题的探讨,初步认识到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最后,教师结合两段视频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违反法律及所受制裁的不同再追问,要求学生联系教材内容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理性认识。在滚动追问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时表扬激励、点拨疏通,无疑,适时点评有利于滚动追问策略的积极实施和高效课堂的有效生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在1967年提出“元认知”概念。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教师在课堂上问题提得适时,提得巧妙,提到点上,学生不仅能集中注意力,捕捉到课堂学习的重点,也能触类旁通、自我反思,感知提问背后的意图。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在思品课教学中,注意提问策略的运用,也可以有效实现上述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大卫·迪绍夫(David DiSalvo).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李雪虹)
作者简介:吴俊(1979-),男,江苏如东人,中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