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部老片的才算吃货
2016-12-26李楠
文/李楠
看过这部老片的才算吃货
文/李楠
关于苏州的美食记忆,来自一个夏天的傍晚。那时晚饭还没上桌,我坐在电视机前,电视里的厨房热火熏天,穿着白色大褂的大师傅,一手颠锅,一手颠勺,菜滑进锅子里,火“腾”一下燃起老高,滚在油锅里的鱼被盛进盘子,一团黑乎乎的酱汁“刺啦”一下浇在鱼上。说来也怪,那个年代的电视也小,画质也不清晰,黑乎乎的酱汁更无美观可言,可就是这个镜头,让一个喜好浓油赤酱的北方小孩,馋得口水四溅,心里只想,应该再配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
场景出自1983年拍摄的《小小得月楼》,长大后想再看一遍,却只能找到原版的苏州话版本,电视里的配音版怎么也找不到。重温旧影,发现电影中的食府“得月楼”原来真实存在,而且不仅出现在这部电影里,早在1963年就被电影《满意不满意》征用。后来诸如《莲藕》、《美食家》、《明月几时圆》、《姑苏水巷行》等影视片,都有它的镜头,可说是苏州美食电影里的常客。
说起“得月楼”,苏州几乎无人不知。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原址在虎丘半塘野芳滨口,现址则位于苏州饕餮云集的观前街太监弄里,对面就是另一家百年老店“松鹤楼”,门对门,脸对脸,唱起了对台戏。
与建于清代的松鹤楼比起来,得月楼的历史更悠久。传说乾隆爷下江南,在得月楼用过膳,因其味道鲜美,赐名“天下第一食府”。这一段传说,无论正史野史都没有记载。有两种可能,一是乾隆压根没来过,二是他老人家隐名埋姓悄悄的来,吃完又悄悄的走。但今日苏州的食客们还是很给面子,即使老字号已经被黑出翔,楼里的生意还是红红火火,要是没有提前订桌,入夜冒冒失失的来,必得取号排队。
那么“得月楼”是如何与电影扯上关系的呢?
这里,要提到一个比较老牌的剧团——苏州滑稽剧团。1958年,该团创作了《满意不满意》,讲的是在苏州一家名叫“得月楼”的餐馆里,服务员们怎么提高服务意识的故事,主题不在吃,而是讲究“人人学雷锋、社会主义好”。但喜剧氛围是很到位,幽默冷而不刻板,十分有趣。而且在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人人都说五讲四美,人人争做五好青年。巡演时,群众对这个戏的反映也十分热烈。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启用苏州滑稽剧团的原班人马,拍摄了电影《满意不满意》,“得月楼”一下全国皆知。
但其实,《满意不满意》里的“得月楼”只是用了这个老店的名号,并不存在。公私合营的年代,主营苏帮菜的“得月楼”变成了“得月楼面饭馆”,主打苏州面食:大肉面、排骨面、爆鳝虾仁面、素交面……一个个海碗似的端上来,顾客吃得是风卷残云。在这个饭馆里,唯一保留的老店习俗只有一样——堂倌唱菜单。旧时民间的饭馆服务员,称为“堂倌”,点菜也不兴拿个小本子记,都是默记在心里,这是堂倌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单子记不住,饭碗就要丢。南北中国都有唱菜单这一步,只是腔调不同,这里便是用苏州话。
真正的“得月楼”,在1982年恢复,移址观前街太监弄43号。第二年,还是由苏州滑稽剧团为主要班底的电影《小小得月楼》在这里拍摄。这部电影,算得上是《满意不满意》的续集,原来电影里的5号服务员小杨变成了老杨,当上“得月楼”的经理,他的儿子杨毛头在游览区开设一家叫“小小得月楼”的分店,坚决抵制“开后门”的不正之风。仍旧是滑稽剧的幽默方式,只不过主题变成了八十年代红火的年轻人创业打拼的故事。
在《小小得月楼》里,苏帮菜终于登堂入室,成了正主,电影中出现的都是地地道道的苏州名菜。
1 第一道,松鼠鳜鱼。
经过现代改良,糖醋卤汁变成了番茄卤汁,黑松鼠也变成了红松鼠。
便是开头那个被黑乎乎酱汁浇的鱼。要说这道菜,也颇有历史。清代《调鼎集》里就有记载:“松鼠鱼,取(鱼季)鱼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炸成松鼠式,油、酱烧”。到了现代,鱼肉一般要下两遍油锅,先炸成淡黄色,待油锅热至八成,入鱼肉,复炸成金黄色,浇上熬热的糖醋卤汁,形状似鼠,外脆里嫩,酸甜可口。电影里浇的是传统的糖醋卤汁,而不是后来改良的番茄酱汁。浇汁的方法,还有讲究,地道的做法是鳜鱼一炸好,迅速端上桌,当着食客的面浇以卤汁,这样才能听到嗤嗤如松鼠的叫声。但现今的得月楼,地方宽敞,客人众多,这道菜几乎每桌必点,还践行老法,岂不是嗤声遍地,成了鼠窝。所以,现在想听松鼠叫,也只能去后厨了。
2 第二道,鲃肺汤。
这道菜在清代苏州地区就很盛行,也差点出现在影片大反派白娘娘的饭桌上。清代袁枚在其所著的《随园食单》中就有关于斑鱼菜肴的记载:“斑鱼最嫩。剥皮去秽,分肝肉二种,以鸡汤煨之,下酒三份、水二份、秋油一份。起锅时加姜汁一大碗、葱数茎以去腥气。”要吃这鲃肺汤,一定要去苏州木渎的石家饭店。饭店主人姓石,店于乾隆年间已经开业。早年太湖东岸的乡人多捕斑鱼为菜肴,石家饭店老板发现斑鱼的鲜味集中在它的肝脏,在中秋前后长得特别肥嫩,大约有如鹌鹑蛋。于是把斑肝取出烧汤,称斑肝汤。一碗汤需要几十条斑鱼的肝。费孝通先生曾在《肺腑之味》中有一段鲃肺汤烹饪手法的生动描写,他说,一般的做法总是把整个鱼身一起烹煮,“这里的主人却去杂取精,单取鱼肝和鳍下无骨的肉块,集中清煮成汤,因而鱼腥全失,鲜味加浓。汤白纯清澈,另加少许火腿和青菜,红绿相映,更显得素朴洒脱,有如略施粉黛的乡间少女。上口时,肝酥肉软,接舌而化,毋庸细嚼。送以清汤,满嘴生香,不忍下咽。”多少文人墨客都着了这鲃肺汤的迷,可惜《小小得月楼》里的白娘娘却不识货,偏不要。
鲃肺汤讲究一个“鲜”字
3 第三道,甫里鸭。
苏州大肉面,《满意不满意》里,顾客点的就是这碗大肉面
《小小得月楼》里被杨毛头天天挂在嘴边的甫里鸭,是作为一道失传名菜出场的,只在一本古书食谱上记载着做法。为了让归国同胞吃到珍馐美味,杨毛头和创业小伙伴们苦苦寻找失落的菜谱,终于还原这道传说中的名菜。
电影对甫里鸭的做法并没有明说,让人十分好奇,经查资料,发现这道菜只能用“不厌其烦”来形容。传说,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别号甫里先生,有养鸭和烹鸭的嗜好,他的做法是:鸭中包鸽、鸽中包雀、雀中包蛋,鸭皮炸了,脆酥香鲜,口衔石榴花,下垫荷叶,背排枪蒜,间洒花瓣,后呼朋唤友共赏,众友一尝之下,被这等文人雅趣惊呆了,故戏称“甫里鸭”。这做法不知要耗时耗力到何种地步,真是不像杨毛头等小伙子耐住性子做得出来的。月楼”的菜谱上只有“甫里鸭羹”,据称是甫里鸭的简化版本,但也工艺复杂,摘来与厨艺精湛者共享:干贝洗净,去除老肉后与虾米共放碗中,加绍酒、葱姜、精水,上笼蒸透。山药去皮与笋分别切成薄片。荠菜下开水锅来熟,捞出斩成细末。将光鸭治净,连同肫肝、火腿、猪蹄筋放入水锅烧沸,去浮沫,捞出洗净。将鸭(背朝上)、肫肝、火腿及蹄筋同放入砂锅内,加入原汤、葱姜,上压一平盘,加盖上火烧至酥烂。揭盖去盘,拣去葱姜,将各种原料捞出,凉后去掉鸭骨,将鸭肉切成3厘米长、2厘米宽的块,火腿、肫肝切片,蹄筋切成3厘米长的段。将干贝等各种辅料放入盛有原汤的砂锅内,再放入鸭块,面上摆放笋片、香菇、火腿、鱼圆、加入绍酒、精盐,加盖置火上焖至酥烂即成。上桌时撒芥菜末,成品汤汁稠粘,香鲜浓郁。如果前往得月楼,真应点来一品。除了这三道苏帮菜,电影中出现的菜色还有更多,不胜枚举。得月楼的招牌菜更是繁多:清炒河虾仁、响油鳝糊、樱桃肉、雪花蟹斗……林林总总有三百余种,并配有春、夏、秋、冬四季时令菜点飨客。
清炒河虾仁:据说做这道菜时,虾仁一定要活剥,所谓的活剥是指虾仁出水后绝对不能死,在剥之前用开水稍微烫一下,使得虾仁与虾壳可以剥离,然后掐头去尾,用手一捏把虾仁挤出来。
《小小得月楼》讲的是新事,回归的却是传统。百年老店令人向往神游,但也却最易被人诟病。重温电影,发现一个小细节,现在得月楼里的每一道菜,无论造型和装盘都和三十年前的《小小得月楼》中并无二致,它保持的传统审美,对老苏州人和揣着怀旧情怀而来的食客来说,最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