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年鉴编纂述论

2016-12-25周小燕

上海地方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校史年鉴工作

周小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年鉴编纂述论

周小燕

本文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年鉴编纂的现状,分析了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我国高校年鉴编撰提出对策和建议。

高校年鉴;编纂;分析;建议

年鉴作为舶来品,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虽然有年鉴编纂,但是数目不多。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9月,邓小平在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辑时指出:“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①孙关龙:《年鉴与地方志的比较研究》,《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年第6期。198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率先出版《中国百科年鉴》。自此,年鉴如雨后春笋涌现,并且形成规模,成为我国文献整理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系统经历了从修志高峰期到逐年编撰年鉴的过渡。②李东宁:《对提高高校年鉴编撰质量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随着我国年鉴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年鉴也随之发展起来。

从类型来看,高校年鉴属于专业性年鉴里的单位性年鉴,它运用文字、新闻图片、统计图表集中反映一所高校一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概况和发生的重大事件,并附有统计资料,是一部综合性的权威资料工具书和史料文献。

伴随高校年鉴的繁荣和发展,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年鉴编撰情况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状分析,不仅可以反映出全国高校年鉴的概况和全貌,而且为更好地发挥年鉴在高校事业发展中“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作用提供有益借鉴。

一、高校年鉴编撰的现状分析

大学年鉴作为年鉴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20世纪20年代。较早的大学年鉴是曾昭六等于1924年创刊的《复旦大学年鉴》,1925年、1926年,《复旦大学年鉴》又连续出版2本。1930年,大夏大学年鉴社出版《大夏大学年鉴》。1947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会计系编有《东吴会计年鉴》。但是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编撰年鉴的高校寥寥无几。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年鉴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大学年鉴特有的文化载体功能与其“存史、资政、育人”作用凸显,年鉴的编撰越来越被高校所重视,大批高校相继加入年鉴编撰队伍。1990年,上海医科大学、东南大学较早编撰出版《上海医科大学年鉴(1990)》、《东南大学年鉴(1990)》。1992年,复旦大学校长办公室所编《复旦大学统计年鉴(1991)》内部刊行。1992至1996年,全国许多高校相继出版内部印行的年鉴。1997年,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在上海高校以栏目、条目形式正式公开出版年鉴。

除了现实应用外,高校年鉴具有存史价值,可以为高校编史修志提供部分详实的资料,使得高校的史、志、鉴工作“长短结合”,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和互补性。在写校史、校志的过程中,编写人员发现年鉴的权威性、积累性能提供很好的补充资料。首先,年鉴编年纪事,又不间断的出版,随着岁月的推移,数十年、上百年的年鉴积累起来就构成了一所高校发展的历史长卷,其价值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大。其次,年鉴编纂时选材有标准,编辑有规范,审定有法规,收录的内容忠于事实,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最后,年鉴为治史修志积累丰富翔实资料,高校年鉴是编修校史校志的基础。志为史之积,史为志之成,鉴为志之基,年鉴与修志、写史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高质量的志与鉴为基础,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史。

笔者根据对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年鉴全文库、中国知网年鉴导航、各大高校网页等平台的检索,以及5所上海高校的访谈,至今共搜集到203所高校年鉴。按学校层次分布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985”高校38所、“211”高校(不含985)64所、普通本科93所、专科学校8所。从地区分布来看,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1.从数量上看,首先高校年鉴地区发展很不均衡。文教事业发达的地区比如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编撰年鉴的高校数量较多。上海市有27所高校编撰年鉴,编写年鉴的高校层次已经从“985”、“211”扩展到所有普通本科、民办高校和专科学校。

2.编撰年鉴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截至2013年6月21日,我国普通高校有2198所,其中本科院校877所,高职类院校1321所。据笔者统计,截至2013年底高校年鉴仅仅有200家左右(这里指已经公开正式出版的高校年鉴,不含作为内部刊物不公开正式出版的年鉴)。

3.高校年鉴绝大多数为“大学”级高校编撰,“学院”级高校编撰年鉴相对数量较少。据笔者统计,大学中较早编撰并连续出版年鉴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学院”级高校中编撰年鉴相对少。各大高校在相互交流中将年鉴作为礼品赠送给对方,近年来有一批“学院”级高校开始编撰年鉴,但是仅仅作为内部刊物,不公开出版,比如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在民办本科院校中,仅有少数院校开始编撰年鉴,比如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浙江树人大学。此外,很多专科院校开始编撰年鉴,比如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鞍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长春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等。

图1:高校层次差异

图2:高校地区差异

4.年鉴编辑部建制归属没有严格规定,绝大多数设立校长办公室(下文简称校办)。据笔者统计,截至2014年8月,在全国112所“211”(含985)高校中,有102所高校即91%的学校编辑出版了学校年鉴。高校年鉴设置单位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设置在校办。在38所“985”高校中,有28所高校即73.6%的学校年鉴设置在校办,具体名称略有不同:有的设置在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有的设置在校长办公室,如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有的设置在学校办公室,如中南大学、四川大学;有的设置在党政办公室,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高校年鉴编制设置在校办是有原因的:高校年鉴编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高校方方面面。高校年鉴的组稿工作基本依赖教学科研单位和职能部处的供稿。校办负责年鉴工作能较好地发挥校办在校级事务方面的综合协调功能,有利于体制理顺,使得组稿工作、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

二是设置在发展规划处,比如中国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这可能是因为部分高校年鉴由统计年鉴转变而来。高校发展规划处统计中心由于工作的需要每年编辑统计年鉴,年鉴编辑部设置在发展规划处优点显而易见。此外,统计中心负责学校综合信息统计与发布,给年鉴提供大量精确的统计数据。

三是设置在档案馆或党史校史研究室。东华大学、江南大学、长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等10所高校年鉴编辑部设立在档案馆;上海交通大学自1997年开展年鉴工作以来,一直由党史校史研究室编纂;华东师范大学年鉴建制在档案馆校史党史研究室。年鉴编辑部设立在党史校史研究室、档案馆有其历史渊源,部分高校年鉴编撰工作由修志工作完成后演变而来,校史人员经常承担年鉴的编纂。缺点是党史校史研究室或档案馆缺乏像党办一样的号召力,所以在年鉴组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编写年鉴是一项相对较新的工作,其建制归属,没有严格规定,多与领导认识有关,所以年鉴编辑部在高校不同部门,其机构、编制在部分学校是挂靠或兼职。对于这一现象是否要统一、规范,从实践效果来看没有必要。因为编写年鉴是一项常规的,需要不断投入研究精力,提高质量的工程,并非建制在校办就是最佳,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主动性。

纵览各校,一般都设立年鉴编纂委员会,年鉴编纂委员会由校级领导和院系部处领导,负责年鉴编纂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审定,比如照片的遴选、大事记、重大事项、目录的审核。年鉴编委会下设有年鉴编辑部,是年鉴编纂具体工作的承担机构。此外,还有一支较稳定的来自全校各个院系、部处的撰稿人员队伍。

上海交大年鉴编辑部编制合理,有较为完整的老、中、青队伍。党史校史研究室精心挑选两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全面熟悉上海交大历史、有较强文字能力、热爱史志工作退休返聘的老同志,带领年富力强的,对年鉴工作非常熟悉的中流砥柱,和刚进入年鉴工作的新员工一起开展工作,达到以老带新的作用。同时上海交大坚持每年对撰稿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实践证明该模式相当有效。

5.刊行情况。高校年鉴是年度资料性文献,又有着连续出版物的特征,目前很多高校年鉴已经获得了I S S N编号。由于高校年鉴的自身特点,决定它不可能大规模地印刷和大范围地流通。38所“985”高校年鉴,公开出版发行的有28所高校,中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属于内部资料,不公开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年鉴已经连续17年编撰并按时出版纸质版,并制作出版光盘和电子版。全国范围内,高校年鉴几乎都由高校所在出版社出版,例外的有新成立的中科院大学年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北京科技大学年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贵州师范大学年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

此外,涉及到高校合并的医学院年鉴编撰和其他独立医学院年鉴编撰情况略有不同。一些医学院校除了参与供稿给新成立的大学,一般保留了原来的医学院年鉴。比如上海交大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都分别参与上海交大、北京大学年鉴的供稿,也独立出版上海交大医学院年鉴和北京大学医学院年鉴。

6.高校年鉴的使用和宣传。高校年鉴通常在校内发放,起到存史、咨询的功能或者校际赠阅交流;部分高校如上海交大加入中国版协年鉴数据库;部分高校在校园网提供服务,力求扩大影响。比如浙江大学官网公布历年浙江大学年鉴、年报、画报,尝试将年鉴作为信息公开的一个途径,并提供2005—2013年连续9年的电子版下载。据2012年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报道,浙江大学校长出访美国向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赠送浙江大学年鉴。①浙江大学新闻办,《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浙江大学年鉴》,http://www.news.zju.edu.cn/news.php?id=35629,2012年5月31日。

年鉴是知识的载体、信息的媒介,它的效用只有在广泛传播中才能产生。高校年鉴是开展对外宣传的优秀文化产品,具有较强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高校年鉴读者划分为四个层次:教育行业领导者,借助年鉴了解情况学校一年来事业发展以及重大活动,为决策提供依据。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借助年鉴进行理论研究。高校管理人员,借助年鉴获取情报,了解高校的历史,认真了解发展过程。社会读者,主要进行一般性浏览,了解学校情况。其实,高校年鉴的读者群还应该包括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为他们提供了解校情,查阅资料,学习知识、融入学校文化的条件。②李晓秋:《浅谈高等学校年鉴的几个基本问题》,《京教纵横》,http://szb.bjedu.cn/njbj/2011-03-01/4806.htm l。尤其是学生应该是高校年鉴重要读者群体之一,高校年鉴不仅应该像校史博物馆那样成为学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的媒介,而且应该使学生在其中看到“自己”,从中检索到对自己成长发展具有参考作用的信息。

二、高校年鉴编撰的问题解析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高校年鉴在体例编排、条目设计、图照设计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翔实地记录了我国高等教育以及高校运行的轨迹。但是总体而言,高校年鉴发展还不平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其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执行力有待提高。相比于高校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这三大中心工作,学校对年鉴编写的关注度较小,对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较少。一般是工作启动较晚,编纂周期较长,经常做补编工作。学校年鉴的编写需要各基层单位的密切配合,然而各单位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度和积极性不一,影响了编纂工作的整体推进。

2.机构队伍不稳定。从高校年鉴编撰的实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年鉴编辑人员没有稳定的机构和队伍,年鉴编辑部设置在校办有一定的弊端。校办人员通常事务繁杂、任务较重,编写年鉴是额外工作,而且高校年鉴的稿酬有限,要求这些校办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字斟句酌写出精品,并不容易。此外,年鉴需要很强的编纂专业性,虽然当前校办人员多数从事文字工作,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能力,但是大多缺乏编辑出版的专业背景。

3.栏目雷同。纵观各校年鉴,会发现年鉴缺乏创意、栏目雷同,内容千篇一律,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层次。对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一些学校的主要工作关注不够,收录的内容实用性不强,利用率低。

4.高校对于年鉴的利用价值和社会效益认识不到位,年鉴编撰缺乏“编以志用”。高校年鉴定位还是“官书”,读者面较窄。有人认为,高校年鉴主要供学校内部人员利用,具有很强的内部性和局限性。如何提高年鉴的可读行和实用性,使之成为高校可读、可用的文献、工具书是高校年鉴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5.高校年鉴普遍缺英文目录和主题索引。在工具书、资料书、专业书中,主题索引是十分重要的,是查检阅读工具书、资料书、专业书不可或缺的工具。编制好主题索引和英文目录是年鉴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高校年鉴界,索引的编制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有些年鉴编辑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索引的重要性,有些因为经费的关系,没有编制年鉴索引。

6.交流学习不够。目前,与地方性年鉴、专业性年鉴相比,高校年鉴同行交流较少,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考察。

三、高校年鉴编撰的对策与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高校年鉴编撰力度。江泽民1987年在上海地方志编委会成立大会上曾指出,地方志工作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但十分重要的工作。志书、年鉴是“官方”出版物,涉及方方面面,领导必须重视才能有所作为。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年鉴、志书工作,国家层面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层面,各省市有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年鉴工作。从高校领导层面看,各大高校一般比较重视年鉴。以上海交大为例,学校分管年鉴工作的历任领导给予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每年对稿件内容做最后的审稿,从而保证了质量与品质。

2.坚持编纂原则,确保年鉴质量。为了保证志书编纂质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领导同志提出“四快一慢”的原则,即工作启动要快,制定体例、设计篇目要快,组织和培训队伍要快,收集资料、撰写要快,但定稿、出版要慢,要多用一些时间征求意见,推敲,反复打磨。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高校年鉴,年鉴撰稿和编辑人员要齐心协力保证质量。

3.加强高校年鉴同行考察、交流。笔者建议高校每年至少1-2次就年鉴编纂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讨,以利促进工作。同时加强年鉴理论的研究、编撰经验的交流、互动,通过学术年会、协作会、研讨会、培训会、诊断会等交流年鉴编撰经验、研讨理论问题。向优秀高校年鉴比如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获特等奖的北京理工大学年鉴、北京科技大学年鉴、北京林业大学等多兄弟高校学习取经。①名单参见中国年鉴网http://www.yearbook.cn/?p=16&a=view&r=7,http://www.yearbook.cn/?p=16&a=view&r=331。

4.编写《高校年鉴编纂手册》。年鉴作为稿件有特殊的撰稿要求,各个单位撰稿人经常有变动的实际情况下,为规范和保证年鉴的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有必要编写年鉴撰稿手册。对来稿做一定的规范,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在编纂手册的基础上,对年鉴撰稿人进行培训,十分必要。近几年来,上海交大、上海师大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每当撰稿任务分解表下发后,及时组织各院系、部处新撰稿人进行培训,让老撰稿人讨论撰写案例,交流撰写经验。经过培训,撰稿人一般能按照年鉴要求选题、选材和撰写,不同程度提高了撰写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年鉴成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收到应有的效果。

5.突出高校办学特色。年鉴界存在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个性、特色化、风格化。②孙关龙:《当前年鉴理论研究和编纂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年鉴通讯》1998年第4期。高校年鉴之所以区别其他年鉴,主要在于其鲜明的高校特征。高校年鉴要充分展现高校的特色,浏览目录就可以知道是一所什么类型的学校;查阅内容,就可以感知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高校年鉴要抓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这些要素,显示出学校之间因为定位和优势不同的差异。③宋莉莉:《年鉴学派理论对年鉴编纂工作的启示》,《兰台世界》2014年7月。各所高校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各自的框架。此外,在年鉴编纂过程中对内容编排要有所侧重,不是所有内容的叠加。比如上海交大,作为我国理工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方面做出的成就与经验,应该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年鉴特色所在。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以师范类型的高校在办学上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

结 论

年鉴可以温故知新,知往鉴来。高校年鉴工作由于其全面性、权威性、连续性的特质和存世、资政、育人、交流,它的作用和价值逐年被认识和体现。高校年鉴编撰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创新和实践的课题,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高校的年鉴工作者,一定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提高认识,编撰合力切实提高年鉴质量,使年鉴更好的为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

Z5

周小燕,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 (上海 200240)

孙长青)

猜你喜欢

校史年鉴工作
感谢《年鉴》
免年鉴
——卯年大事件
四川31部年鉴获全国奖项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2016—2019年全国获得“中国精品年鉴”名录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弘文立教 校史育人——甘肃农业大学校史育人的实践探索
不工作,爽飞了?
我要出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