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和发展
——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
2016-04-11周新民
周新民 周 琴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专业溯源和发展
——纪念福建船政创办150周年
周新民 周 琴
本文以对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船舶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建校初期所涉船主要专业的渊源,提出其历史应追溯到我国最早的造船专科学校——创办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相应地,由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演变而来的江苏科技大学涉船专业,其前身也应追溯到福建船政学堂,而非开办于1933年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
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涉船专业;福建船政;江苏科技大学;沿革
一、福建船政: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之母
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奏设“船政学堂”,曰船政“不重在造而重在学”。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主张“船政根本在于学堂”。
“船政”是政府的船政领导机构,直属中央职能部门,是国家大型舰船工业与培养舰船科技人才专业学校的管理机构。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官办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也是第一所“前厂后校”的近代海军学校,初建时称为“求是堂艺局”,其首次录取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经营和管理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福建船政”源于清政府创办“船政”官署时,只因为驻地在福州市马江畔的马尾港,所以后一般就称马江船政或马尾船政,今广称福建船政。它并非掌管福建省内的“船政”,而是掌管全国的“船政”。
据《福建省船舶工业志》介绍:“福建省船舶工业教育,始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底。船政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培养造船、海军人才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培养技术工人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曾培育出大量与近代工业发展相适应的造船技术人员和海军人才,并且先后选派4批计107名留学生赴英、法、德、美等国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科技人员。他们不仅在军事航海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推动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船政学堂几经变迁,在民国35年(1946年)夏,改为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1952年8月,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把该校造船科、轮机科并入省立福州工业职业学校,后又并入上海船舶制造学校(笔者注:即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航海科并入厦门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笔者注:1953年,航海学校又被合并至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
二、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创办期涉船主要专业溯源
1952年11月1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局程望局长领导、参与制定和盖章签发的“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局中等技术学校计划任务书”(笔者注:1950—1954年,船舶工业局驻地上海)中,对筹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后文简称为“上海船校”)的原因是这样表述的:“从一九五三年开始,我们的国家即将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船舶工业方面也要大规模的发展,在今后数年中需要造船技术人才。除高级技术人才由大学培养外,大量地训练培养中级与初级造船技术人才尤为当务之急。因此,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一九五二年三月三十一日)及教育部‘中等技术学校实施办法(草案)’,特由本局筹设中等技术学校,以满足今后国家对造船技术干部的迫切需要。”
“学校计划任务书”中还对学生来源作了具体计划,包括:
本校成立时,下列学生可以并入:
上海高级机械工程职业学校造船科
二年级 2班
一年级 2班
(二)福建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造船科
二年级 1班
一年级 1班
学校分为二个专业科,造船科和船机科。造船科包括船舶制造和船舣装置;船机科包括轮机制造和轮机装置(笔者注:最初的专业设置方案)。
1953年,在执行“学校计划任务书”时,随着情况的变化,一机部最终对上述并入的学校专业、师生作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上海船舶工业志》中有如下记载:“1952年,一机部在上海决定建立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简称上海船校),经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商定,将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船舶制造科、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和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科、轮机科划属上海船舶工业学校。该校学制3年,设置船体制造、船舶机器与机械、焊接等3个专业”。学校于“1953年9月开学”。
上海档案馆归档有1970年以前的原“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一度曾更名“上海船舶制造学校”)的不少卷宗,根据这些卷宗对上海船校的主要专业进行追溯可以发现,“上海船校”与福建“船政学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53年7月31日,《文汇报》也对新组建的上海船校涉船主专业来源作了报道:“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以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船舶制造科和福建省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等科为基础”。
依据档案和史料,对上述组建上海船校的主要专业科,略作探究。
1.上海机电工业学校机械科。该校是上海市人民政府1949年8月接管的原私立大公职业学校,因原“大公”校领导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故上海一解放,就被接收、改造,委任了新校长孔另境(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学家,早期曾加入中国共产党,沈雁冰内弟)、新教导主任许海涛(原上海复夏中学教员、中共上海地下党员)。1951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大公职业学校的商科师生并入市立财经学校、高机科师生并入同济高级职业学校、土木科师生并入华东交通专科学校。1952年7月,“私立大公职业学校”改归公立,并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学校设机械科(即原初级机械科)和电机科(新增)。1953年上海机电工业学校的电机科师生并入上海电力工业学校,而“机械科”师生则由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接收”。
2.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船舶制造科。该校起源于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创办的德文医学堂,曾相继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上海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中法国立工学院”、“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简称国立高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2月4日更名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1953年1月5日更名为上海第一机器工业学校(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其中船舶制造科于1953年并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3.上海水产学院附设水产学校轮机科。上海水产学院(现上海海洋大学)源自1912年创建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曾相继更名为“吴淞水产专科学校”、“上海水产专科学校”。附设的水产技术学校,设有渔捞、制造、养殖、轮机4科。其中轮机科于1953年并入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4.福州工业学校造船科、轮机科。福州工业学校(原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的造船科、轮机科源自清政府批准、由船政大臣沈葆祯主持的福建船政学堂(创建于1866年)。船政学堂宗旨是培养高级造船、轮机制造和航海人才。1913年,船政学堂归海军部管辖,其中前学堂改为福州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学校,绘事院改为船政局图算所,艺圃(由艺徒学堂、匠首学堂组成)改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1935年起海军艺术学校相继改建或更名为私立勤工初级机械科职业学校、私立勤工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私立勤工工业职业学校、私立勤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1952年8月,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奉命停办,除航海科并入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外(1953年11月并入新组建的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航空机械科等先并入省立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52年12月改名福州工业学校(后多次更名,2002年并入福建工程学院)。1953年造船科、轮机科师生及专用设备调归刚成立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
无论《福建省船舶工业志》还是《上海船舶工业志》,都明白无误地显示,“福建船舶工业学校”1952年奉令“北迁”上海,将“福建船政学堂”造船科、轮机科专业并入新组建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成为上海船校的造船、轮机专业主力和专业溯源之一。福建地方志史料也证实,福州工业学校是直接传承于福建船政学堂的学校之一,也是唯一一所二个涉船主专业——造船、轮机同时并入上海船校的学校。
三、江苏科技大学涉船专业沿革再探
当年的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是新中国第一所船舶工业学校,也是国家重点国防工业中等专业学校之一。以造船、轮机、船电等为特色专业,在国防工业中还是有一定名气的。1970年3月,根据上级主管单位第六机械工业部军管会的命令,该校搬迁至江苏省镇江,后因种种原因未能落实政策迁回上海,遂先后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镇江船舶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壮大。小有名气的“上海船校”、“镇江船院”,由普通本科的华东船舶工业学院(1993年更名)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江苏科技大学(2004年更名)。上海船校、华东船院的造船、轮机专业都是福建船政学堂的重要传承与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江苏科技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与上海船校、华东船院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那么其与福建船政学堂一脉相承也应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其前身应追溯到创建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而非仅仅开办于1933年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
江苏科大涉船专业长期与国防工业保持密切关系,为国家培养相当数量的涉船涉军人才,无论在一线舰船生产企业还是在设计研究部门都有他们的身影!
1.沈岩:《船政学堂》,科学出版社2007年。
2.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3.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船舶工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4.方霭吉:《我国最早的造船专科学校——福州船政局前学堂》,《中国科技史杂志》1985(5):57-62。
5.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船舶工业志》,方志出版社2002年。
6.周新民:《刍议福建船政学堂的延续与发展》,《航贸周刊》(台北)第201249期。
7.郑义璋,刘古台:《福州船政学堂始末——介绍我国第一所培养航海轮机造船人才的学校》,《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83(2):87-92。
K207
周新民,江苏科技大学 (上海 200333)周琴,上海市曹杨中学 (上海 200333)
陈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