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障碍让教学有理有据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思考

2016-12-25罗鸣亮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分法竖式笔算

罗鸣亮

“笔算除法”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老大难。许多教师都曾有“为什么笔算除法老是教不会”的困惑。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例。有些错误即使教师一再强调,学生的错误还是层出不穷。学生学不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笔算除法到底应该怎么教?

一、前测,寻找存在问题

为了寻找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中的障碍,我做了前测,发现在笔算42÷2这个算式中,测试的46个学生中,76%的学生都列出了如图(1)的算式,有4个学生出现空白,6个学生直接口算出答案而没有列竖式。追问列竖式学生的想法,学生是这么回答的:“42÷2先算4个十除以2商2个十,2写在十位;再算2除以2,商1写在个位上。”学生的回答言之凿凿,皆认为这样列式是正确的。

在第二题笔算52÷2的前测中,有21个学生列出了如图(2)的竖式,其原因是口算52÷2等于26,所以就和第一题列出一样的算式。10多个学生列出了图(3)的式子后,就留白不会做。问其想法,说是2÷2等于1,十位的5÷2除不尽,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图(1)

图(2)

图(3)

二、溯因,理清认知障碍

1.计算过于简单,无需笔算。

要求学生先尝试计算42÷2时,很多学生能够用口算的方法直接得到结果为21,于是认为不需要通过笔算除法的方法得到结果。也就是说,学生认为,与其用笔算除法进行计算,不如用口算得到21,所以学生所写的竖式只不过是口算结果的表达。

2.受已有知识经验的负迁移。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这一知识点所涉及的都是表内除法的计算,都只需要一步计算就够了。学生计算42÷2时,已经通过口算得到结果,所以采用由表内除法的一步计算,直接列出一步的竖式计算,并且把这种经验迁移到52÷2。

部分学生明白42÷2要经历两步计算才能得到结果,但是由于原来教学12×3时,如图(4),当学生用两个竖式计算时,教师提出把10×3和2×3两个竖式合成一个算式,比较简洁。到了除法,学生自然地想到了把两步合成一步计算比较简单。

图(4)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产生的负迁移造成了学生认定图(1)的方法是有道理的,老师再让学生用小棒帮助理解算理就形同虚设,学生依然坚定地说:“老师,这样可以看出4个十除以2等于2个十,2个一除以2等于1,这样比较简便啊。”此时的操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认为老师非要我们这么列竖式是不讲道理。也有的老师花费了大力气教学完42÷2后,再教学52÷2时,大部分学生依旧出现图(2)的这种做法,说明了这样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吻合,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三、策略,直面障碍说理

从学生的前测交流中可知,由于学生能够一眼看出42÷2的结果,所以无法感受到笔算除法两步的必要性和优越性。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认知障碍,教师可以改变例题中“42÷2”和“52÷2”的先后顺序。先教学“52÷2”这一例题,由于没有42÷2做支撑,虽然有一部分学生也能通过口算得到结果,但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得到结果,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提供教具“52根小棒”,让学生操作理解,借助具体直观感受既解决了学生为什么要从高位除起的道理,又让学生感悟了除法笔算中分两步“算”的必要性,让学生从操作说理中领悟笔算除法的算理。

四、教学,“理”“法”有效融合

1.开门见山,理解除法算式。

出示例题:52÷2。

(1)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师:52÷2这道除法算式,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生:把52块糖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块?

生:52个同学,平均分成2个组,每组几个人?

……

(2)尝试笔算,产生问题。

师:52÷2该怎么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动手计算看看。

师:在计算过程中,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想一想,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说明:本环节从抽象的算式入手,让学生回归生活应用追溯算式表示的含义,在明晰除法模型含义的同时,也为理清竖式计算的算理埋下伏笔。】

2.动手操作,明晰算理。

(1)独立操作,同桌交流。

师:5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先独立分一分,再把你的分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汇报交流,初感算理。

师:5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怎么分?谁愿意到上面来分一分小棒?

分法一:先分2根,再分4捆,最后拆开1捆,分3次得到结果26。

分法二:先分4捆,再拆开1捆和2根合在一起成为12根。

师:仔细回想下刚才这两位同学分小棒的过程,找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两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得到了26的结果。

生:第一种分法先分整根的,再分整捆的;第二种分法先分整捆的,再把剩下的拆开来一起分。

师:你觉得哪种分法更简单?为什么?

生:第二种更简单,因为第一种要分3次,第二种只要分2次就够了。

师:都是分,为什么第二种只要分2次就够了呢?

生:第二种分法把剩下的1捆和余下的2根合起来一起分,所以少分了1次。

【说明:在学习除法竖式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的竖式,这三种竖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从低位算起。那为什么除法竖式要从高位算起?这是学生的一个认知障碍,也是本课的知识难点。其实笔算除法并不是不能从低位算起,只是从低位算起会让原本简单的过程复杂化。此环节,借助小棒分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先分整捆比较简便,迁移到除法竖式,也就是先算整十数比较简便。借助操作明晰笔算除法从高位算起的道理。】

3. 抽象概括,“理”“法”结合。

(1)自主列式,形成表象。

师:同学们,刚才在笔算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困难,那现在通过两次分小棒的过程,你有没有得到一些启发和帮助,试着再笔算一下52÷2。

(2)对比分析,理解算法。

展示学生作业:

师:这两种做法,你觉得那种更能清晰地表现出刚才分小棒的过程?为什么?

生:第一种写法更简单,一步就完成了。

生:我觉得应该是第二种,从第二种我们可以看出来第一次分了4捆,第二次分了12根,把我们分小棒的过程都写清楚了。

生:用第二种办法,当你不知道答案的时候,你也可以想象分小棒,先分几捆,再把剩下的合起来分,就能知道答案了。

师:他们的意思你们明白了吗?谁能把第二种写法的道理再说一遍?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按照他们的说法,把你的竖式再修改修改。

【说明:学生受原有“表内除法”竖式的影响,无法完全摆脱一步到位的竖式计算的负迁移。在原有认知障碍的干扰下,只有让学生直面障碍,把两种方法列出来让其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说理辨析中,逐步明白了第二种竖式能清晰地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表达出来,便于以后计算不好直接口算的题目。这个竖式能帮助我们理清计算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笔算除法这样列式的优势及其作用,让学生的学习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4.练习巩固,深化算理。

(1)计算:42÷3 42÷2

说理:请你说一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2)微课:笔算除法为什么要从高位算起

【说明:根据学生的认知障碍,本节课从例题2入手,明晰了例题2的算理和算法,再回头教学例题1,学生会用新知的模型进行正迁移。此时,引导学生再来讲明42÷2的笔算原理,不仅避免了学生受到口算及一步计算的竖式干扰,把算法合理地迁移,而且能在解释算理中进一步把握算法,使得数学教学有理有据。】

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是技能形成的关键,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透彻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要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法,还要让学生体验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掌握。

猜你喜欢

分法竖式笔算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竖式趣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谁的分法好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竖式填数
口算 笔算 估算
谁的分法更好?
错误的竖式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