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外国居民在义乌的跨文化适应策略
——基于对义乌外国居民的问卷调研
2016-12-24崔璨
崔 璨
试析外国居民在义乌的跨文化适应策略
——基于对义乌外国居民的问卷调研
崔 璨
现代科技特别是交通工具与互联网的发展,使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便捷。各种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也会通过相互之间的碰撞而不断完善、融合。选取了义乌市和在义乌生活的外国居民作为研究样本及对象,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尝试探求他们在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及社会生活中的跨文化融合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根据调研结果,总结了外国居民在义乌的跨文化适应策略,从当地政府、本地居民及外来居民三个维度提出建议。
跨文化适应 义乌 外国居民 整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跨文化适应”研究
虽然学界尚未对“跨文化适应”这一概念的理解达成一致,但普遍认同它最早出现于1880年鲍威尔(John Wesley Powell)的调研笔记《印第安语言研究》中*Rudmin,F. W.:Field Notes from the Quest for the First Use of “Acculturation”,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37 (4) :24-31.。此后,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林顿和赫斯科维茨就这一概念给出了至今被认为是最经典的定义:“跨文化适应指的是,当不同文化下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群体之间发生直接连续的接触时,一方或者双方的原有文化模式发生改变的现象。”*Redfield,R.,Linton,R.,Herskovits,M. J.: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36,38(1):149-152.在各领域研究成果中,跨文化适应一直对应着一些相似而又不同的表达方式,如“acculturation”、“intercultural adjustment”和“intercultural adaptation”等。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社会学家甚至会直接把文化适应(adaptation)等同于文化同化(acculturation),例如国际移民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2004)把“acculturation”定义为:某一文化中的个人、群体或阶层对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规范、行为、制度等渐进的吸收和接纳*转引自李加莉:《文化适应研究的价值及问题:一种批评的视角》,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沃德(Ward)和希尔勒(Searle)则认为“intercultural adjustment”是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侧
重于调整的行为*Ward,C.,Searle,W.:The Impact of Value Discrepanci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on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of Sojourn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1,15(2):209-224.。陈国明将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总结为由互动着的文化精神引领的一种持续的博弈过程,目的是“无止息地玩下去”。换言之,跨文化适应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旨在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拓展彼此的尊重,以及延伸互相接受的空间*陈国明、余彤:《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学术研究》2012年第1期,第130~138页。。
我国学者对“跨文化适应”进行了相关理论探讨,如王丽娟从其分类、研究层面、研究视角、理论模式、适应方式、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了归纳总结*王丽娟:《跨文化适应研究现状综述》,《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44~49页。,但研究内容多为相关理论综述整理*谭瑜、常永才:《西方跨文化适应理论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启示》,《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第1期,第10~15页。、国际留学生在华高校的跨文化适应*参阅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Bean,T. I.:《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以及跨国企业中外派人员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纪莉:《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适应过程与模式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曹经纬:《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等。
不难发现,目前跨文化适应研究中用到的理论多为西方学者在研究西方世界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尚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出现,相关研究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也相对薄弱。这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发展等因素不无关系。
(二)关于义乌外国居民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随着义乌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义乌外国居民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由于最早一批义乌外国居民多为中东阿拉伯国家商人,国内学者最早关于义乌外国居民社会适应的调查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一群体。
葛壮对义乌外来穆斯林群体的迁移动机、子女教育、宗教活动等方面做了相关分析,认为“市场兴,教门兴”,义乌的经济发展是吸引他们来义乌的主要原因,寻求自身经济发展是他们来义乌的主要目的*葛壮:《义乌阿拉伯穆斯林的文化调适之剖析》,《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6期,第60~66页。。
郭成美则将义乌和唐朝的“蕃坊制”联系起来,通过针对阿拉伯穆斯林群体的调查而得出结论,认为应该“向其提供一个对外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加之特殊的街区和配套的文化措施,可令其有宾至如归的居家享受,还能使来华的各国阿拉伯商人们较快地完成文化调适过程”*郭成美:《当代“蕃坊”的崛起——义乌穆斯林社区发展历程的初步调查》,《回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119~125页。。同时,其提出了如“开办各类阿语学校、加强对礼拜场所的服务与管理、输送正规阿语人才”等相关政策建议。
马艳从“文化共同体认同”模式出发,通过相关群体特征如盖头、禁酒、礼拜、语言等,发现宗教对于穆斯林群体(其中65%国外穆斯林,35%本土穆斯林)在义乌的身份认同及社会适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这些社会活动是以贸易活动为核心展开的*马艳:《从义乌穆斯林群体看跨国文化圈的共同体认同模式》,《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116~123页。。
郭成美和沙宗平整理了义乌阿拉伯商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介绍了商会的两项主要工作:担任商会会员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中介以及帮助阿拉伯商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义乌社会,并且提出商会继续完善的相关途径*郭成美、沙宗平:《义乌阿拉伯商会的功能透视》,《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6期,第67~71页。。
值得一提的是,常驻外商子女教育问题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刘青发现在义乌中小学就读的外籍学生中来自亚洲国家的居多,而外商在为子女选择幼儿园时受选择限制,多选择私立穆斯林幼儿园*刘青:《义乌常驻外商子女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第88~89页。。她随后提出了“创办国际学校、给予外商子女国民待遇、多举办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教育活动和加强中国语言文化的推广”等四项建议*刘青:《义乌常驻外商子女教育对策研究》,《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98~100页。。
国外学者中,相关研究成果极为薄弱。目前仅有Adams Bodomo对在义乌生活的非洲外商做了相关调研,并将其与在广州生活的非洲外商从职业工作、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做了比较和分析。他认为除了人们普遍了解的广州之外,义乌是中国第二大非洲群体聚居的城市。他发现在义乌生活工作的非洲外商不仅仅是被义乌的市场所吸引,义乌的饮食文化和宗教活动也构成吸引力的一部分。他还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广州日益严格的签证政策和审查程序让越来越多的非洲商人离开广州,去其他城市发展。而义乌对外商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则相对宽松*Bodomo,A. B.,Ma,G.:From Guangzhou to Yiwu:Emerging Facets of the African Diaspora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frican Renaissance Studies,2010,5(2):283-289.。Adams Bodomo和马恩喻通过对义乌和广州的餐饮文化和餐馆名称、数量的分布对比还发现,在广州的非洲黑人群体比义乌的更大,多为基督徒,凝聚力也比义乌的黑人群体要更强;而义乌的非洲阿拉伯人群体数量多于广州,多为穆斯林,也比广州的阿拉伯人群体更具有凝聚力*Bodomo,A.,Ma,E.:We are What We Eat:Foo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Formation and Identity Shaping Among African Traders in Guangzhou and Yiwu,African Diaspora,2012,5(1):3-26.。
因此,鉴于目前对义乌外国居民的跨文化适应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缺乏,笔者希望通过相关的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切实地了解在义乌外国居民整体的适应情况,并运用符合义乌当地情况的理论进行分析,以对目前已有的研究做出自己的补充。
(三)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变量
跨文化适应程度受很多方面的共同影响,主要包括个体特征、语言能力、迁移时间以及获得的社会支持等方面。个体的不同性格特征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跨文化适应程度*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6期,第704~710页。,但受研究样本特征的限制,本次调研不对此进行考察。
1.人类学统计因素
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家庭情况、宗教信仰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一般来说,研究者们认为女性移居者有比较大的适应问题。Church认为性别对个体的跨文化适应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并且认为女性相较于男性更难以适应新的文化,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如男性*Church,A. T.:Sojourner Adjustment,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2,91(3):540.。谭瑜发现,在出国留学生当中,女生的心理适应状况要差于男生,并且女性的社会文化适应得分也低于男生*谭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陈慧则认为,实际上男性和女性都会产生问题,而当青少年在跨文化适应方面出现困难时,女性多表现为抑郁而男性更多的是反社会行为*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6期,第704~710页。。
年龄也被认为是影响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研究者认为年轻人比较容易适应,陈慧认为两个群体都是跨文化适应的高危险阶段*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6期,第704~710页。。Beisser总结为青年群体的障碍主要来自认同感而老年群体的困惑主要来自学习新文化的能力*Beiser,M.:Influences of Time,Ethnicity,and Attachment on Depression in Southeast Asian Refugees,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8(1):46-51.。
不可忽视的是,教育背景也被认为是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普遍观点认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适应性越好。
同时,个体的家庭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会直接或间接决定个体的跨文化适应,主要取决于家庭是否可以给跨文化适应中的个体提供足够的支持与帮助。
目前,关于宗教信仰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成果。
2.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适应新的文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熟练运用当地语言可以极大地促进与本地人口的交流以及对当地文化的理解,进而帮助外来人口逐步适应新的文化。虽然普遍观点认为东道国语言掌握的能力是促进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条件,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语言能力和幸福感的关系呈现负相关。Takai的主要观点是,语言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个人期望的提高,而在现实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往往很难满足个体的期望,因此语言能力反而对跨文化适应起到了负面影响*Takai,J.:The Adjust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a Third Culture-like Academic Community in Japan:A Longitudinal Study,Human Communication Studies,1989,17(2):113-120.。
3.跨文化适应的前期经验
个体过往积极的跨文化经验往往会促进自身在新文化中的适应状态,而如果之前经验是负面的,那么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Kealey认为,不管这种经验是积极还是消极的,都会有利于更准确地预判可能遭遇的状况,并通过经验做好相对应的准备与调适*Kealey,D.:A Study of Cross-cultural Effectiveness:Theoretical Issues,Practical Appl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9,13.。同时,跨文化适应的时间长短也非常重要。Ysgard发现,居住少于6个月或者长于18个月,与居住6~18个月的相比,其适应性也更好一些*转引自刘炜:《中国留英高校生跨文化适应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5~12页。,并由此推出了跨文化适应的U形曲线*郑雪、王磊:《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1期,第48~54页。。
4.社会支持因素
很多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这一因素对于个体跨文化适应来说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社会支持包括母体文化给予的支持以及东道国文化给予的支持。母体文化的支持包括原生家庭、当地同胞等的支持,异质文化则是所在地的政府人民所给予的相关支持。对于原生支持产生的影响,学界也并无定论。有的学者认为来自同胞的帮助可能可以短时间内帮助个体适应新环境,但是也存在限制其和当地人进行交往的可能*Ward,C.,Kennedy,A.: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A Comparison of Secondary Students at Home and Abroa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3,28(2):129~147.。
5.文化距离
文化距离这个概念是由Babiker、Cox和Miller 在1980年提出来的,并将其视为“旅居者体验到的压力与适应问题的调节变量”*Babiker,I. E.,Cox,J. L.,Miller,P.:The Measurement of Cultural Dista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edical Consultations,Symptomatology,and Examination Performance of Overseas Students at Edinburgh University,Social Psychiatry,1980,15(2):109-116.。不难理解的是,当原生文化和东道主文化比较相近时,跨文化适应比较容易;而当原生文化与所在地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时,适应也就越困难。比如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和日本之间,跨文化适应就会比中国与法国之间容易得多。
最初的文化适应理论由Parks和Miller在192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文化适应是一个单维度、单方向的连续体,其两端分别是完全的原有文化和完全的主流文化*车笠:《美国旅居者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Ward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Searle,W.,Ward,C.:The Prediction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0,14(4):449-464.。贝利则认为文化同化(acculturation)不过是文化适应(adaptation)的一种情况,还存在另外三种情况:整合、分离和边缘,取决于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跨文化适应可能是一个正面的结果,也可能是一个负面的结果*Berry,J. W.:Immigration,Acculturation,and Adaptation,Applied Psychology,1997,46(1):5-34.,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移民者使用的适应策略
二、实地调研背景情况
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笔者在考虑到本文调研对象的特殊性*本次调研的困难主要有:一是商人的职业需要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供货商、客户、物流公司、员工甚至政府官员接触,对于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这就在笔者向他们寻求见面机会的时候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二是第二次集中调研的时间与G20峰会的组织与召开时间有重合,由G20峰会带来的更为严格的安保措施使得多数外国商人增加了对中国人的不信任感,导致笔者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明显地感受到部分受访者的警惕态度,有的甚至直接拒绝见面仅仅因为笔者的中国人身份。甚至一位关系较好的非洲商人在帮助笔者寻找采访对象时被自己的同胞认为他是在与义乌当地政府机关合作。这样的现象说明,在特殊时期,外国商人和本地居民之间还存在很大的不信任感,甚至是排斥心理。在缺乏团队支持的情况下,此次调研不涉及心理适应方面。考虑义乌外商的职业一致性,将职业生活跨文化适应单独提取出来,作为本文研究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将义乌外商的跨文化适应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跨文化适应,尝试从这三个角度,通过贝利构建的模型,分析义乌外商在不同情况下的跨文化适应策略。笔者认为,当跨文化个体采取的跨文化适应策略为整合时,说明其跨文化适应的程度较高。而当跨文化个体采取的跨文化适应策略为边缘时,说明其跨文化适应程度较低。分离与同化两种策略处在整合与边缘中间。
在进行此次实地调研之前,笔者根据相关理论及对义乌这座城市和在义乌生活的外国商人的初步了解,做出了如下理论假设:
(1)假设义乌外商在日常生活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采取的是分离的策略。
(2)假设义乌外商在工作生活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采取的是整合的策略。
(3)假设义乌外商在社会生活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采取的是同化的策略。
本文基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间笔者在义乌市进行的针对在义乌生活工作的外国商人的实地调研。调研对象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非中国国籍;(2)成年人;(3)在义乌工作生活6个月及以上;(4)在义乌的主要工作为商业;(5)可以用中文、英文或法文进行交流。
鉴于笔者在进行此研究之前与义乌市以及义乌外国居民交流较少,在寻找调研对象时主要采用“推荐介绍”的方式:首先通过在义乌的中国朋友介绍在义乌从事商业贸易的中国商人,进而通过他们认识在义乌从事商业贸易的外国商人,最后每一次采访后向采访对象寻求帮助,请求他们介绍其外国朋友。
为了最大限度地扩大调研对象的范围,共撰写了中文、英文、法文和阿拉伯文四种语言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个人背景信息、日常生活适应情况、职业生活适应情况、社会生活使用情况、来义乌前后语言水平。通过走访市场、公司、餐厅、咖啡厅、家庭住所等方式,共发放了92份问卷,回收7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64份。问卷整理主要通过 SPPS 22.0 软件,主要分析方法为均值分析法、频率分析法以及相关分析法。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笔者将义乌外国居民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分为三个部分,即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问卷在此基础上分为四大部分:人类学统计部分、日常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一)调研对象信息统计
参与问卷调研外国居民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总体特征表现为:男性商人占绝大多数,多数义乌外国居民来自发展中国家,并且穆斯林群体占相当大的比重。
表1 义乌外国居民人口统计学变量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参与者多数来自非洲和中东地区,东南亚及欧美国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多为塞内加尔、马里、几内亚、毛里塔尼亚等国,北非及中东地区多为叙利亚、苏丹、约旦、摩洛哥等国,东南亚地区多为马来西亚、印度、尼泊尔等国,欧美地区多为哥伦比亚、墨西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可以看出,在义乌经商的外国商人绝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
二级财务管理对高职院校而言,整体还处在初期阶段,这既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件势在必行之事。特别是在国家开展“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各个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必将不断扩大,如何在学院统筹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院的财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摆在每一个学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图2 调研对象来源地区比例
从性别来看,如图3所示,男性占绝大部分,而女性仅占7.8%,比重差异非常明显。
图3 调研对象性别比例
从宗教信仰来看,如图4所示,在所有参与调研的外国商人中,穆斯林群体比重最大,另有部分外国居民为基督徒和佛教徒。可见伊斯兰教是义乌外国居民中最重要的外来宗教,并且穆斯林商人多来自阿拉伯半岛国家及非洲穆斯林国家。基督徒多来自欧美国家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墨西哥等。佛教徒多为印度人,在义乌,印度商人也是一个较具规模的外来群体。
图4 调研对象宗教信仰比例
笔者认为,义乌外国居民的性别差异可能在某种程度上由其宗教信仰比例决定,在所有参与调研的对象中,伊斯兰教国家人口数量最多,但是全部为男性商人。
(二)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在这一部分,笔者主要试图了解外国商人在义乌的居住方式、交通方式、饮食及便利程度、生活成本等方面的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参与调研的外国居民中,90.6%选择了租赁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仅有1人购买住房,并且有4人选择免费居住在亲戚或者朋友家里。另外,42.2%的人表示他们和家人同住,23.5%的人和他们的同胞合租,28.1%的人自己一个人独居,除去跨国婚姻外,外国居民普遍倾向于选择和自己同一国籍的人住在一起。不难发现,部分在义乌经商的外国商人是通过家人朋友的介绍了解到义乌并在其影响下来到义乌做生意的,“引荐介绍”是外国居民来义乌经商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外国居民是选择出租还是购买住房直接反映并决定了其长期定居义乌的意愿。如此高的租房率可能来源于两个因素:首先,义乌现有的缺乏灵活性的签证政策*义乌一直采取的为“一年一签”的政策,即外国商人在义乌的工作签证有效期均为一年,一年到期前需要提供相应材料申请续签。从2016年6月开始视申请者材料,给予“两年一签”选项。导致大部分外国商人因无长期居留证而无法在义乌安家置业。其次,多数外国居民来义乌的主要目的为就业经商,他们追随的是市场,如果义乌市场发生重大性、突发性、偶发性不良变化,他们很可能另寻他处。
表2 居住方式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89%的义乌外国居民选择了私人出行方案,并且私家车拥有率高达39.6%。这反映出义乌外国居民的生活条件以及对义乌城市的了解均达到较高程度。采用公共交通的人仅为10%,由此可以推断当外国居民在经济基础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多使用摩托车和电动车,一旦经济条件好转,则采用出租车和私家车。
表3 交通方式
表4 日常生活适应情况
小结:义乌外国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适应程度较高,在吃喝住行方面均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但是同时可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受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居住与饮食等方面,外国居民与当地中国人、义乌人的融合程度并不高,基本上采取的是“互不干涉”的态度。故笔者认为,外国商人在义乌采取的“分离”政策,双方都保留自己的特点,在同一个空间共处。
(三)职业生活中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近80%的义乌外国居民从事出口工作,有少数在进口、教育、餐饮等领域就职。国际贸易的高比重决定了从业者必须保持和中方供货者以及国外购买者之间良好的沟通与协调,才可以较好地发展其进出口贸易。与此同时,从事其他行业的外国居民数量之少也从侧面反映了义乌的城市发展主要取决于其贸易发展,另一方面,外国居民在义乌的就业前景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图5 义乌外商就业分布比例
调查同时发现,57.8%人的外国居民创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并雇有不同数量的员工,另有20.4%的外国居民与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共同合伙创立公司,仅有少数是在和自己毫无关系的老板公司里工作。与此同时,调查还发现,在回答“您有无签署正式工作合同”这一问题时,32.8%的人明确表示“没有”。这反映出,一方面,目前在义乌工作的外国商人普遍进行的是小本贸易,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尚未形成良好的经营体系和管理体制,尚未建构完善的管理法规;另一方面,78.2%的高比例说明义乌活跃、开放的经济环境非常适合贸易者在此创业,为外国居民在义乌的工作发展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在调研对象工作的公司中,60.4%的公司员工数量在1~4名(含4名),20.7%的公司员工数量在4~7名(含7名),50名员工以上的仅有两家公司。所有公司中,仅有6家公司未雇用中国员工,其他所有的公司都拥有人数不等的中国员工,其中43.8%的公司中国员工数量在1~3名之间,拥有5名(不含5名)中国员工以上的公司仅占14.9%。这说明,一方面在义乌的多数公司为小规模企业,这一现象与义乌的小商品经济发展吻合;另一方面也可见中国员工占贸易公司雇用员工的比重非常高,国内外经商者在贸易领域联系相当密切,再加上和中国供货商的合作关系,双方的融合程度非常高。
从表5、表6中,我们可以看到,83%的调研对象不同程度上对义乌的工作环境表示了充分的认可,这一点从他们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乐观程度也可以得到验证:84.1%的义乌外国居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乐观,其中60.9%感到非常乐观。
表5 外国居民对义乌的工作环境的感受
表6 外国居民对其职业生涯的感受
小结: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在义乌工作的外国居民多数在经济领域从事对外贸易的工作,普遍为小规模经营,并且在工作生活中与当地人交往密切。故笔者认为,义乌外国居民在其工作生活中采取的是“整合”的跨文化适应策略,双方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达到了高度融入的程度。
(四)社会生活中的跨文化适应情况
鉴于在义乌生活的外国居民多数有宗教信仰,其宗教信仰是否受到相应的尊重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他们的跨文化适应。面对“您认为您的宗教信仰在义乌被尊重吗?”这一问题时,仅有1人给出了“不太受尊重”的回答,而73.4%的外国居民选择了“非常尊重”,25%选择了“比较受尊重”。由此可见,宗教信仰的不同不会给义乌外国居民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
从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外国居民在工作环境中与当地居民结交朋友,值得一提的是,12.5%明确表示他们没有任何当地的朋友。这一比例反映出,职业生活在外国居民的生活中占据了最主要的部分,而在工作之外,部分外国居民因为各种原因和当地居民并无更深的交往。统计发现,在拥有当地朋友的外国居民中,62.2%表示他们的当地朋友数在5个或5个以上。外国居民与当地居民能否顺利交流是影响其与当地居民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点,10.9%的外国居民认为比较困难,而34.3%的外国居民认为一点也不困难。
图6 外国居民结交朋友方式比例
不仅如此,在对义乌社会氛围的评价中,笔者也发现了较大的个体差异:60.9%的外国居民认为义乌的社会氛围融洽,其中非常融洽为37.5%,比较融洽为23.4%,而26.6%的外国居民则认为不太融洽,12.5%的外国居民认为一点也不融洽。
最后,在有关义乌融合力的问题上,近一半的调研对象表示他们非常认同“义乌是一个有融合力的城市”的说法,但仍有28.1%的外国居民表示他们持有不同意见,10.9%的外国居民则表示一点也不同意。具体见图7。
图7 外国居民认同“义乌是一个有融合力的城市”这一说法比例
这一系列显著的差别表明,外国居民在义乌社会生活中的跨文化适应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从表7可以看出,中文水平与和当地居民交流顺利程度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文水平越高,交流越顺利;反之,中文水平越低,交流越不顺利。
除去当地居民给予的社会支持之外,同胞互助也在外国居民的社会适应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7.8%的外国居民表示他们知晓并属于他们祖国同胞在义乌创立的互助协会,剩下的人则表示并无此类组织存在。在前一群体中,78.9%的外国居民认为这一群体非常有用,10.5%的人认为比较有用。可见,此类互助协会因其可以对外国居民的跨文化适应提供重要帮助,在外国居民中得到广泛认同和积极评价。
表7 外国居民的中文水平与和当地居民交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小结:总体来看,义乌外国居民的适应情况主要表现为:整体适应程度较高,大多数外国居民可以很好地适应当地生活并结交当地朋友,但仍有少数外国居民因中文水平过低等原因很难和当地居民进行交流,适应程度较低。同时,同胞互助协会对外国居民的整体适应起到很大的积极影响。由此,笔者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大多数外国居民采取的是“整合”策略,少数人采取的是“分离”策略。
四、相关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在日常生活中,外国居民普遍采取的是“分离”的跨文化适应策略;在工作生活中,外国居民普遍采取的是“整合”策略;在社会生活中,外国居民根据其个体情况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同。可以说,整体上看,外国居民可以较好地适应在义乌的日常生活、工作生活,但是其中一定比例的外国居民在与当地居民的社会交往和融合过程中遇到了阻碍。
对义乌市政府来说,笔者认为签证政策的进一步改善将会增强外国居民在义乌的跨文化适应。尤其是在一线大城市都逐渐放开签证、居留许可的情况下,如果不尽快进行调整,可能会面临外来人口流失的现象。一旦外来居民拥有了较长时间的居留许可,他们便会考虑更长时间地定居义乌,进而大大改善他们的跨文化融合体验。
对义乌本地居民来说,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外国居民建立的互助协会,或者建立中外互助协会,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与建议。提高本地居民的跨文化交往意识将有助于义乌的经济发展并提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对义乌外国居民来说,要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当务之急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中文水平。
不可否认的是,只要义乌的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和谐稳定,就不断有外来人口包括外国居民选择来义乌发展、居住。然而要使他们得到更好的跨文化体验、投身于义乌发展,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可谓任重而道远。
On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Foreign Residents in Yiwu—BasedontheQuestionnairesofForeignResidentsinYiwu
CuiCa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Blaise Pascal Univesity,Clermont-Ferrand,Franc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especially that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 Internet,has made it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convenient to communicate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very own characteristics,interactions among various cultures could contribute in their evolvement and integration. 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has selected the city of Yiwu and its foreign population as research sample and subject,in search of the strategies and influenti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followed by a conclusion of such strategies as well as suggestions provid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ocal government,local residents and foreign residents. A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applied in this articl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Yiwu;Foreign Residents;Integration
10.19468/j.cnki.2096-1987.2016.03.011
崔璨,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社会地理学博士生,主要研究社会地理、跨文化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