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与中国道路
——读沈壮海教授主编《文化强国之路》
2016-03-16肖波
肖 波
文化强国与中国道路
——读沈壮海教授主编《文化强国之路》
肖 波
作为文化强国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与政策理论研究热点领域的重要成果,《文化强国之路》以立足时代前沿、探寻文化新路为出发点,以关切和回应文化领域重大现实问题为着力点,以探寻符合中国文化国情的强国路径为落脚点,前沿与基础呼应,理论与实践结合,钻研学术而又关怀社会,接地气而又上水平,当属近年文化综合研究的力作。
文化强国 中国道路 综合研究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文化强国”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此后的诸多重要文件,进一步强调和深化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路径与措施。文化强国建设也成为政策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沈壮海教授主编的《文化强国之路》(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是这一领域理论探讨的重要成果。
一、文化前沿的战略思考
随着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发展,文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是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实力之外的竞争新领域。特别是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升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提出“软实力”概念而蜚声学界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也指出:“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转引自黄滢:《中国领导人是讲故事高手》,《环球人物》2013年第34期。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5月18日第2版。文化的重要性上升到新高度。建设文化强国,是党和政府确定的发展战略,也是文化部门、行业的奋斗目标,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时代使命。沈壮海教授组织精干团队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推出了《文化强国之路》一书。
《文化强国之路》的出发点,在于立足时代前沿,探寻文化新路。对前沿的感知与把握,体现在对文化与时势的分析判断,体现在对核心价值的追问探寻,体现在对精神家园的认知建构。
文化影响新时势,时势呼唤新文化。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中,在技术创新与全球贸易的推动下,文化与经济深层交融,文化与政治复杂互渗,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空前深广。身处世界文化发展大势,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无可回避地面对文化发展战略、文化交流竞争等重大课题。在迅速转型的中国社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应对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形成民族复兴的文化推动力和匹配经济大国的文化软实力,是提升文化国力的重要任务和迫切要求。基于上述时势,必须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接力于历史,立足于当下,又时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紧扣关键问题,把握核心价值。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在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中,价值观都扮演着文化核心的角色,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基本气质与深层的意义世界”。*沈壮海:《文化之髓、兴国之魂》,《光明日报》2011年11月2日第2版。在西方,形成了一种聚焦于文化价值观和态度的新理论范式,以解释世界各国的兴衰。*[美]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路,需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守持核心价值、准确把握其基本蕴涵、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答建设过程中的现实课题,是这一前沿领域的核心任务,也是《文化强国之路》的重要内容。
弘扬优秀传统,共筑精神家园。一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承载着该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是凝聚人心、激发斗志、促进民族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共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要义,在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主要包括:刚健有为的自强不息传统、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气度、仁者爱人的以人为本理念、崇中尚和的和谐共生文化。
文化时势、核心价值、精神家园,既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前沿命题,也是文化强国之路的起点与目标,共同构成《文化强国之路》的首要篇章,体现作者的战略思想与宏观把握。
二、行业发展的实践支撑
《文化强国之路》的着力点,在于文化的实践层面,在于关切和回应重大现实问题。建设文化强国,不仅要从战略层面推进宏观规划和政策设计,还要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具体行业和领域。《文化强国之路》密切关注文化相关行业和新兴领域,深入剖析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新兴文化领域,重在引领与振兴。这涉及网络文化引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振兴。网络文化是迅速发展的新事物,在热闹非凡的多元发展中呈现出许多文化失谐现象,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红黑灰三个地带交织”的现象;网络文化还面临着技术安全、知识产权、个人隐私、垃圾污染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六个方面入手:以价值引领为主导、以内容建设为基础、以制度管理为保证、以技术创新为保障、以道德建设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多管齐下,推动主流文化引领下网络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开辟发展先进文化的崭新空间。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活力、释放文化活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体制弊端日益显现、文化行业面临整体性财政困难、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全球范围内文化竞争态势的深刻变化,都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经历探索与试验阶段(1978—2001年)、目标与战略定型阶段(2002—2006年)、全面实施阶段(2007—2012年)、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当前尤其需要围绕立法、政策、市场主体和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推进理念建设与制度创新,比如推动文化立法、加速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集团向独立市场主体转变、分离文化行政部门的“三重角色”等,以进一步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理顺文化管理体制。
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快速发展是近二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亮点,也是诸多国家纳入国家战略的重点。振兴文化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放文化生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都具有积极意义与重要推动作用。可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覆盖战略、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社会”整合发展战略、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文化立国”战略,从制度建设、产业政策、市场培育、科技支撑、人才培养五个方面入手,推动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在传统文化领域,重在公平与效率。这涉及增进教育公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呵护文化遗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也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针对由于经济发展差距、历史形成的体制机制等原因而存在的教育公平领域的突出问题,宜加大投入并合理使用教育经费、着力解决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培养优秀人才,推动公民素质与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文化民生、强化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为政府主导、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普惠性、价值导向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融合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与供给内容、形式手段、建设机制提出挑战,为此,需要以相对分散化决策模式代替一体化集中决策模式来深化宏观层次的管理结构改革,以增量投入和业务开放形成新型激励机制,以非均衡的财政投入策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公共文化绩效考核机制,以平台建设提升文化信息化服务水平。
文化遗产在公共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博物馆免费开放使文化遗产融入公民日常生活,文化遗产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并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面对传统文化遗产事业机制失灵和激励不足、财权与事权不完全匹配、人才科技法律环境支撑力不足等问题,需要研究制定符合国情的文化遗产发展规划、完善文化遗产法律制度体系、整合各类文化遗产专项资金以提高公共经费的综合效益、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传统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核心是理顺关系、提供保障、增加活动;新兴文化领域的引领振兴,核心是激活体制、引领方向、提振产业。两者合理互动,有利于推动文化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这正是对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路径的深刻考量,也是《文化强国之路》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导向与学术指归。
三、强国路径的理论聚焦
《文化强国之路》的落脚点,在于探寻符合中国文化国情的强国路径。建设文化强国,还要把握好两条线:一条是锋线,置身全球竞争的格局之中,文化要走出去,与各国交流竞争;另一条是底线,即应对各种文化挑战,保障文化安全。两条线相辅相成,互相呼应。
文化走出去,既是外贸新亮点、发展新支撑,又是安全新观念、实力新标尺,还是传播新思维、创新新动力。虽然文化自觉的缺失、意识形态的偏见、优质感性形象的缺乏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重重困难,但中国文化仍有“走出去”的宽阔空间与广阔路径,比如从自我认知开始改变、从薄弱区域实现突破、由塑造品牌扩大影响、由文化产业领衔竞争。
文化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安全正受到传媒霸权、话语霸权、品牌霸权、网络霸权和价值霸权的新挑战;在社会转型和网络发展的条件下,文化安全面临多元文化的冲突与碰撞、网络对主流文化与冲击与解构等难题。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构筑思想长城、培育维护文化安全的“主心骨”、建造坚固屏障、完善保障机制、激发深层活力、打造锐利武器、拓展战略空间,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通过对文化前沿问题的战略思考、对具体行业的实践考察、对外向竞争与内向安全的综合考量,《文化强国之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路径:首在强魂、本在育人、要在创新。文化强国,首在强魂。文化强盛离不开硬实力的支撑,“软权力只有建立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权力”*[美]塞缪尔·享廷顿著,周琪、刘绯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也离不开价值体系的支撑,价值体系是“文化核心”、“文化磁心”、“文化轴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强国,本在育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关键在其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还表现在本国文化在国际范围内对人的影响程度;当代中国坚持将教育发展摆在基础与先行的战略位置着力推进,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强国,要在创新。当前,文化领域西强我弱的格局至今没有彻底扭转,中国文化的创新形象还没有真正确立,文化发展中的创新思维、创新活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张扬;文化创新,需要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自信地面对古人、自信地面对洋人、自信地看待今人。该书结尾强调:“高扬起创新之帆,中国民族的文化巨轮便会满载先民馈留的无尽宝藏,吸纳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成果,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成就中华文化的新气象,赢得文化强国的新荣光。这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当代中华儿女的职责和使命。”*沈壮海主编:《文化强国之路》,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81页。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探索中国道路。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新华社2016年4月12日电,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4/12/c_1118600263.htm.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加快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2016年5月18日第2版。对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道路的探寻,是国家的紧迫要求,也是时代的光荣使命。《文化强国之路》汇聚了诸多文化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这一重大命题,前沿与基础呼应,理论与实践结合,钻研学术而又关怀社会,接地气而又上水平,当属近年文化综合研究的力作,对政府官员、学界同仁、文化工作者多有借鉴与启发之处,相信会产生积极的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
Cultural Power and Chinese Road—OnTheRoadtoCulturalPowerbyProfessorShenZhuanghai
XiaoBo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As an excellent research work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power strategy in recent years,TheRoadtoCulturalPowerfocuses on the major practical problems in cultural areas and explores new ways for the difficulties. Based on the individual situations,the book tries to find a brand new method to conform to the current cultural situation in China.
Cultural Power;Chinese Road;Comprehensive Research
10.19468/j.cnki.2096-1987.2016.03.012
肖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