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之美

2016-12-23刘建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美的

诗歌之中蕴含的美是丰富多彩的,也是丰厚深刻的。感受诗歌的美、鉴赏诗歌的美,应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不同的视角和层次,不同的维度和深度去考量和挖掘。

一、激发兴趣向往美

诗歌教学中要设计富有感染力的导语酝酿学生审美情绪,激发学生对诗歌审美阅读的向往。教师还应该运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现代化设备,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营造诗歌审美的氛围,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共鸣。使学生通过其中的画面,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其中名家的配乐朗诵,体会诗歌的意境。当然,诗歌本身才是审美的对象,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效果就会适得其反,甚至得不偿失了。

课堂上注重利用师生互动,开展课堂活动,或快读或慢吟,或诵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默读,或接龙,来培养朗诵兴趣。平时组织“课前古诗朗诵”、“古诗词知识竞赛”等活动,也有很好的效果。“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还可以发挥教室环境的熏陶作用。在教室中可以悬挂张贴一些内容合适的古诗书法作品,在黑板报上开辟“古诗角”使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注重朗读体味美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抑扬顿挫,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品味理解古诗的重要方法。教会学生美感诵读,用富有情感的诵读构建学生的审美感知。商友敬教授说:“要把朗读古诗,看作是古人在说话,看作古人在借你的嘴来表情达意那就好了。”

首先要给学生榜样示范,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形成一个基本的朗读“范式”。教学时,还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读诗的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从而达到诗歌教学美感,快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课堂上应根据需要采取听读、范读、领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读。使学生被古诗的韵律节奏美感染,欲罢不能。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效果。

正如课程标准所说:“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叶圣陶说“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三、分析技巧理解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取适当的表现艺术去表现思想情感,突出美感。教师要适当教给学生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美包括修辞美、表达美、手法美、遣词造句美等等,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味,感受到其艺术之美。

学生在诗歌阅读理解中认识到,诗人或比喻或拟人,或借代或夸张,或正侧相映、或动静相谐、或虚实相生、或点面结合,或绘声绘形绘色,一切手法之美都是未来表现诗歌的意蕴情感之美,在手法分析中总能让学生在诗歌的辞采里流连忘返。

四、引发想象拓展美

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也具有很丰富的象征意义。诗歌的不少内容在表达上都是含蓄委婉的,处处是有“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整而细致地在头脑中铺展画面,拓展内涵。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把分散的抽象的意象整合成和谐的画面。从声、色、味等角度获得立体化的感知。

中国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讲究“布白”,而诗歌的留白能引发学生的遐思。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对美的形象进行再创造,可以增添新的意境,对留白的部分进行补充,从而使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去创造美和鉴赏美。

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融入诗歌意境之中,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应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诗歌的背景资料,这样才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华夏大地是诗的国度,诗歌能够重铸一个民族的精神。林语堂说:“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俭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诗歌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立足学生情感的发展,注重让学生受到美的熏染,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

刘建东,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美的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好美的雾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