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6-12-23张永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小羊想象文本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具有艺术性与发展性,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及同伴的对话,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而教学中如果运用留白艺术,可以给学生创设更大的思维与想象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及生活经验,创造性解读文本,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运用留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师要抓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材施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运用留白艺术可以为学生的探究创设空间。爱因斯坦指出:“人的思维世界不断发展,是靠对好奇心的不断摆脱而实现的”,课堂留白就是把充满想象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寻求合适的事物来填补这些空白。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望的驱动下,通过主动的探究与交流寻求答案,追求完整与完美,提升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味讲解灌输,将知识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善于运用留白艺术,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在板书课题时,将其板书成《黄山石》,让学生观看黄山石的各种图片,并且通过阅读,让学生填补题目的空白。通过观看图片与阅读课文,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用“美丽、奇怪”等词填补题目空白,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拟定标题的用词之妙,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运用留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远比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想象是推动知识进化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限于学生对文字表面的理解,而是要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发展创新能力。例如教学《狼与小羊》一文,教师抓住文末“说着,狼向小羊扑去……”一句所留下的空白,让学生想象“狼向小羊扑去,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有的学生说,狼向小羊扑去时,机智的小羊向一旁闪身,狼扑空跌落山崖;还有的说狼扑向小羊时,由于用力过急过猛,结果从小羊一侧撞过去,撞到小羊后边的山石上,头破血流;还有的学生说,狼扑向小羊的危急时刻,忽听得一声枪响,狼应声倒地,原来狼被埋伏在山石后的猎人用枪击倒了……可见,学生通过想象填补空白,满足了个性化解读课文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运用留白,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从某种意上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文本与作者情感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的时候,如果直白地告诉学生作者的情感体验,越俎代庖,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此可以通过留白艺术,激发学生主动体验,学生对于情感的体验过程也是填补留白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赛特凯达斯瀑布”的两种情景,昨日的赛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丽,今天的赛特凯达斯瀑布却奄奄一息,学生读完后,教师再用多媒体播放两组相应的画面,这时学生在文字的描述及视频视觉的冲击下,不需要教师的讲解,就会自然产生惋惜、遗憾的情感,学生无形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学生的这种自主体验往往比教师的生硬解释更加深切,学生更易于理解作者情感与文本意旨。

四、运用留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充斥整个课堂,学生缺少自主活动的“留白”空间,只是被动地死记硬背,自主学习能力很难形成。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留白,让学生自主探究“补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教师采取疑问留白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制定教学目标:“同学们,我们怎样来学习作家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呢?”学生们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要通过初读课文理解本课生字新词;有的说找出描写“鸟的天堂”的句子与片断,细细了解与品味;有的说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文章的意旨……接下来,学生按照制定的目标,逐一进行完成学习任务。可见,教师设置疑问留白的过程,也是向学生传授自主学习方法的过程。课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加之充分的留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可以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巧妙运用留白艺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张永忠,教师,现居甘肃永昌。

猜你喜欢

小羊想象文本
毛茸茸的小羊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狼和小羊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