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审美 体验先行
2016-12-23朱玲
一、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古典诗歌教学不仅对古代文明的传承起到重大作用,更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情感的陶冶以及审美的熏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苏教版教材就有《唐诗宋词鉴赏选读》用以专门进行古典诗歌的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歌教学是一种审美能力的教学,古典诗歌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具有美育功能,而古典诗歌的教学更注重学生情感的发展,更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感受美、体验美最终能创造美。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
二、诗歌教学的现状
1.学生的“自主”取代了教师的“引导”,课堂表面风光热闹。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教师注意到了教学形式及手段的改革,也改变了过去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继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毋庸置疑,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
但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自主的形式,如果我们肤浅地认为课堂改革就是简单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我们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尤其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大力推行的今天,很多教师不顾学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足的现状,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自主学习”甚至把课堂教学的目标确立、教学的内容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一股脑”交给学生去把握,这就失之偏颇。
传统意义上的或小组朗读,或男女生分开朗读,或全班朗诵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及调节诗歌教学课堂节奏的作用居多。在这诸多形式的朗读中,学生收获到的是课堂热闹的气氛及气势,这种泛泛而读势必不能将他们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而古典诗歌的含蓄美、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复杂性,学生都不会有太多的体验与感悟。
2.集体鉴赏代替了个人感悟,忽略了诗歌教学的本质探究。
如上所言,学生在集体朗诵的过程中,无法静下心来,披文入境。而在各种形式的朗读后,不少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学组讨论后,以学组为单位集体交流展示,展示的内容是在学组讨论出来的“大众”的理解。在你追我赶、“争奇斗艳”的课堂活动后,有几个学生能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言为心声”诗歌创作本是个体活动,表达的是诗人在特殊环境下的个体感受,所以诗歌鉴赏的过程也同样强调个体的参与,诗歌不仅有诵读,更有理解,而且强调的是个体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以学组为单位的集体鉴赏代替了学生在融入生命体验的个体感悟。
3.用“答题模式”来代替对诗歌的深度解读,诗歌教学“简单粗暴”。
在高三的诗歌教学过程中,对解题能力的训练力度远远大于对诗歌本身解读的重视程度。不少教师连朗读诗歌这一环节都省略了。更多的教师孜孜不倦地教给学生五花八门的诗歌鉴赏方法,甚至有些教师整理很多的解题思路、答题模式,让学生去背诵,套用。这不能不说又是一个悲哀。
高三的诗歌鉴赏的评价方式就是高考题,所以,在高三诗歌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解题能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面对什么形式的评价,诗歌教学都不能脱离诗歌理解这一本质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赵志伟老师曾说:“不少学生产生了一种误解,他们以为所谓的古诗词鉴赏就是这样:读一首诗,然后做习题,最后听老师讲评,自己订正答案,再花时间记住这些所谓‘标准答案。”赵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高三语文诗歌教学的一个问题:忽视诗歌本身,而偏重解题技巧的训练。高中阶段的很多教学都直接指向“高考”这一目标。“惟高考化教学”随处可见。甚至有些高一高二的语文教师,在基础教学阶段,就提前用一些所谓的诗歌解题的答题模式技巧代替了古典诗歌中逐字品味,悉心揣摩。
在上述几种诗歌教学形式的影响下,我相信,再有诗意、再有意蕴的诗歌在学生看来,都会变得索然寡味,甚至面目可憎。
如何进行诗歌教学?通过对自己的教学体会的总结,笔者认为:诗歌教学应该由学生来进行诗歌审美“体验”。
三、诗歌教学过程中“体验式”审美的问题
诗歌创作的基础就是作者的个人体验,作者有感而发的创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创作过程。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往往是从诗歌的语言入手,再综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其他因素,进行“由外而内”的鉴赏。在这个学习阶段,我们应该充分重视个体体验在诗歌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要指导学生在“亲历中感悟意义”。“中学语文课堂的诗歌朗诵不可以上成诗歌技巧指导课,语文课不是诗歌朗诵艺术的专业课。活动体验式教学中的诗歌朗诵只能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诵两个关键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通过活动体验,学生朗诵诗歌就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1.诗歌教学不能忽略“个体感悟”。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显其弊端。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关注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是毫无疑义的。语文课堂采用“学组讨论、合作学习”无疑也是收到成效的。但是,对于诗歌教学来说,不应该忽视诗歌教学中“体验”者——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但是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诗歌教学更需要在“亲历中体验”。学组大讨论之后,很多课堂是表演式的展示,个别学生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往往“曲高和寡”而被忽略。
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可以充分体会出诗歌的意象之美、文字之美、音律之美、结构之美、情感之美等。
2.诗歌教学中要“体验式”朗读先行。诗歌鉴赏的首要因素是感知,而感知是从对诗歌的吟哦、涵咏中来,从语言的品位鉴赏中来,而品味鉴赏又要从最基础的朗读入手。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毛诗序》)。可见,诗歌是古人情之所至的结晶。如若要理解诗歌内容,入境诵读是不可缺少的。
学习诗歌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诗歌美的过程,在朗读时,指导学生调动个人的情感,投入忘我的意境之中,去理解诗作的丰富的内涵,体会诗人传达的复杂的情感。这种“体验式”朗读要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而热闹的“齐读”却使学生为了保持一致的语速和气势,而顾不上仔细揣摩与品味,更别提深刻地理解了。宋代陆九渊曾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象山语录》),诗歌鉴赏需要更多的“涵咏”。元代程瑞礼在《读书日程》中说:“若读得精而又思得深,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所以教师应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独读”“读精”“美读”。
3.诗歌教学中要“体验式”想象为主。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根据诗歌的内容或疾或缓,或高或低,抑扬顿挫地诵读诗歌,或者播放一些名家朗诵录音,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进入诗境。然后教师描摹或学生想象每句诗歌向读者展示的画面,从而将文字拓展成三位立体空间,更是让学生完成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旅行,去遥远的时代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感受诗人的。没有喧嚣,不必拘泥,展开想象,心鹜八极。笔者认为这种诗歌教学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如若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都能让学生摒弃浮躁,安安静静地读诗,何愁诗歌理解不透,何愁题目拿不到高分?
4.解题方法很重要,但不能将方法简单地总结为“答题形式”,诗歌教学的根本还是教学生学会准确解读诗歌。诗歌教学单靠总结讲解一些模式和方法,是远远触及不到本源的。学生被动地接受,背诵一些模式只能作“应急之用”。解题过程中,需要学生将主观的诗歌体验转化成客观的文字表述。没有潜心专注的研究,没有理解诗歌中的情感,没有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再多的答题模式也只是空壳而已。
教师教学的浮躁影响到学生,学生读诗浮躁、做题浮躁。对于诗歌,他们匆匆扫描几眼,然后挖空心思去想什么题型改用哪种模式作答,结果,枉费力气搭起一个空架子。我在诗歌教学中一再强调,让你的读诗时间与你作答案的时间对调过来。仔细认真多读几遍诗歌。
以上内容告诉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朗诵和个人的思考以及精细的研读是诗歌鉴赏的关键点,哪怕是为了应付高考的诗歌教学课都不可以丢掉其中任何一点。因为理解诗歌是解题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任何忽略诗歌理解的解题技巧,都是徒劳的。如果学生结合其他要素,能对诗歌做出自己亲历后的感悟和理解,或还原诗歌本意、或结合个人体悟进行合理的再创造,这样的诗歌教学才是越来越接近于诗歌根本的语文教学。而我更相信,如此以来,学生在解题上也会“无师自通”。
参考资料:
[1]唐江澎、张克中.在亲历中感悟意义.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
[2]赵志伟.谈谈中学生的古诗赏析问题.语文学习.2004年第11期。
朱玲,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