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体悟文本之美
2016-12-23杜芬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空中,尽情享受美,本应该是语文学习的既定目标,可如今的语文课堂为了应试普遍存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幸福感。“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那么如何做到“退耕还农”呢?我认为应该捡拾起“美的碎片”,形成美的场力。
一、间关莺语花底滑——感受语文的音乐美
无论是古代诗歌、散文,还是现代诗歌、散文,每个汉字都承载着万种风情。我们要带领学生通过诵读文字来体会音乐美。古人在《乐记》中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它有声、有调、有韵,串在一起,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不要说唱,只须吟诵就可以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来演唱,只是因为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无法再现罢了,但语言文字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肯定地说:音乐与语文的整合,不但可行而且必行。
在教学中,我总是带领学生诵读课文。在诵读《赤壁赋》时,带领学生去领悟或整齐对称或错落有致的格律美;在诵读《山居秋暝》时,带领学生以音乐家的敏感去捕捉生命的律动;在诵读《再别康桥》时,带领学生去领悟字里行间跌宕起伏、轻柔舒缓的旋律美。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他们由原来拒绝出声地朗读慢慢爱上了读书。正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感到自己是一个勇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音乐美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项任务,一定要常抓不懈。
二、月照花林皆似霰——感受语文的绘画美
“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我们只有让语文课堂摆脱呆板模式,充盈画面的美感,才能让语文课堂如同“源头活水”充满活力。我们课堂的现状是什么呢?高一高二为了应付考试追赶进度大幅度删减课文,只学“最有用”的,高三为了高考也在追求短期效应,把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文章当成一道道习题,于是课文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同学们在读文章时,仅仅去探求问题而缺乏对文章美的欣赏。其实我们应该“慢慢走,欣赏啊”,带领学生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中不少诗意的语言本身就可以构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摩诘的诗句俨然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我班学生张雨晴这样描写诗的意境:“一场雨后,那座山愈加秀丽,远方的天际勾勒着丝丝缕缕的云,耳畔风轻抚着绿叶沙沙作响,似一首悠扬的调子,秋就那么悄无声息的近了。夜幕降临,抬头远望,一轮皎洁的月挂在天际,淡淡的月光轻轻地笼罩在那片松林里,静美而又梦幻,树叶间的缝隙将月光梳篦,在软软的土地上留下了一片斑驳,星星点点,静谧笼罩那片松林。终究还是那潺潺的流水声打破了那份寂静,从山上的石缝间流出,叮咚碰着石,泠泠作响,似一首诗那样欢快那样悠扬,流着流着就流进了我的心中。”师生陶醉于这优美的画中,我们感受到王维清净无我的心境,这时,王维画一般的诗,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美的天空中,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到了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了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落日摇情满江树——感受语文的情感美
“人生语文的基本做法是,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动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写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其目标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活力,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提升语文素养,发掘人生潜能,丰富人生智慧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语文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高中课本、读本上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名作,而且板块性更强,比如“向青春举杯”告诉学生应该珍爱青春、胸怀梦想,“月是故乡明”告诉学生应该关注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应该探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像山那样思考”告诉学生要将身心沉浸于浩瀚的自然中学会思考;“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则向学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美丽……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品悟弥漫在文章中浓浓的情感。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联系生活、学会感恩,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让学生在语文美的天空中幸福地徜徉。
杜芬,教师,现居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