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2016-12-23佟立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1期
关键词:悬念课文思维

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手段,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督促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作用很大。有效地课堂提问会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问题要有梯度

课堂上的提问既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太难,而是要有一定的梯度,初始的问题要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点问题直指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大家看看课文的题目,它有什么含义吗?学生们陷入沉思之中,不一会儿,几个人举起了手:祥林嫂死的那一天,鲁镇的人都在忙着祝福,所以,就用了这个题目。教师接着提问:可是祝福是一个吉祥的词呀,本文中的祥林嫂却很很可怜,难道她的死应该被祝福吗?大家再好好想想,鲁迅以祝福为题目的用意何在?他是在祝福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纷纷议论起来,最后,很好地回答了问题。可见,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目前,高考语文的试题设置也是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的,这样提问,对学生的临场做题也极有帮助。

二、提问要灵活

1、提问要逐步推进。提问不能急于求成,而要步步为营,逐步推进。例如,在为学生讲解一首诗歌的时候,绝对不能如高考的试题那样,直接抛出几个问题,突兀的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要体现层次性与引导性,提问要逐步推进。可以先问一下: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诗句在什么位置?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诗句中包含了怎样的意向呢?通过诗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在进行《归园田居》这首诗的教学时,可以先这样提问: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田园,从中你们可以看出诗歌作者喜欢的是什么?之后接着问:“误落尘网中”,谁落网了呢?落入了怎样的网中了呢?最后提问:“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桑树”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呢?这样,通过逐步推进的提问,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自然,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

2、提问要抓住关键。要让提问有效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关键进行提问。例如,在讲《赤壁赋》这篇课文的时候,文本的前两段主要描绘苏轼与客共游赤壁的情形,他们唱歌喝酒,吹箫看美景,极力描写他们玩乐的髙兴。可是突然,作者却愀然,正襟危坐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关键点,教师抓住这个关键点进行提问,就可以让学生对全篇进行系统分析,经过学生之间讨论,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想到了转瞬即逝的英雄豪杰,产生了哀我生之须臾的感叹。这个时候,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下作者该消沉了吧?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们认为作者是乐观旷达的。

3、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好的问题一定不能限制住学生的思维,而要使学生思维有充分的空间,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要让学生在足够的空间中展开思维的翅膀,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目前的高考试题中,这样的问题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文章中有两个主角,你更喜欢哪一个?假设一下,你就是那个主角,你会怎样做呢?

三、提问要设置悬念

首先,教师要通过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上课之初,教师最好通过设置悬念来导入新课,这样,就会迅速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其次,教师要用故意出错的办法引起悬疑,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凡是教师说的都应该是对的,只要是教师给出的答案也一定不会错的。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不利于独立精神的。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在课堂上有意的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敢于质疑。例如,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或者讲授习题解答的时候,故意的给学生一些比较明显的错误,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并产生疑惑,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要善于辩证的分析、要勇于挑战权威的教育。如果学生无视错误,教师就要发问了:老师刚才说的你们认为没有问题么?老师给出的答案你们认为是完美的吗?这样有目的的引导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确的轨道。

佟立霞,教师,现居黑龙江大庆。

猜你喜欢

悬念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