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痕语文教学课堂三步曲

2016-12-23赵海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1期
关键词:牛汉文本语文

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行云流水般舒展,水到渠成般归拢,育人目标如羚羊挂角般无迹可寻却又丰满达成,一直是无痕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本文拟以《绵绵土》课堂教学为例,从课堂导入、互动生成、文本拓展三个角度入手,谈谈课程视野下无痕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力求听者留声。

一、贴近文本 导入无痕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节课起始最自然、最恰到好处的亮相。“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特级教师于漪语)

《绵绵土》是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上的一堂展示课,课堂导入共设计了三次。第一次,课前播放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里的主题曲,愿想是通过画面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让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的欲望。第二次,执教《绵绵土》公开课时间恰巧是12月24日,想从西方的圣诞节切入,再过渡到文本中传统习俗理解。认为这样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语文课的导入没有最好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无痕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自然而然、贴近文本的导入,不刻意设置导入环节,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依据文本内容、学生生活实际巧妙地选择切入点,让学生主动融入,给予学生自由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第一次设计的歌曲导入过于冗长,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教师还直接让学生头脑中先有了关于文本主题方面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并不是学生自己在阅读中亲身体验得来的,而是被教师的直接定论锁住了思维的大门。第二次的设计更是陷进为导入而导入的窠臼,刻意地设置导入环节,貌似与文本学习有关,实则无关要旨。外国的圣诞节与文本中孩子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没有半点联系,生拉硬扯到这节课上,显得牵强附会。第三次我从题目入手,由题目中的“绵”联系到“绵绵”的理解,再引申到“绵绵土”。学生口欲言、心求通,课堂伊始就引人入胜,生机盎然,学生立即饶有兴趣地进入课堂学习中去。下面是第三次课堂导入的教学片断:

师在黑板上写一个“绵”字。

师:同学们,看到“绵”,教师想到了“绵远”这个词,你们想到哪些呢?

生:绵羊。(众生笑)

师:性格温和。

生:绵延。

师:连续不断。

师在黑板上再写一个“绵”,组成“绵绵”。

师:看到“绵绵”,你又有何感受?

生:软软的。

生:连续不断的样子,细雨绵绵。

师:[屏显]早在《诗经·大雅》中就有了“绵绵”这个词,“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师:“绵绵瓜瓞”的意思是一根连绵不断的藤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引用为祝颂子孙昌盛。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牛汉先生的一篇散文《绵绵土》。

自由、自然、本真、和谐、灵动、共生是无痕语文的特质,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第三次导入没有一丝一毫的强迫,由题目中的字词因势利导,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又很自然地将文本与学生个体体验联系在一起,水到渠成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本学习上来。其中,教师又联系《诗经·大雅》关于“绵绵”的涵义,潜移默化地扩展了学生知识面,开阔了视野,积累了文化。

二、顺势引导 生成无痕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导,需要引导学生不断走进文本,深入探讨。但无痕语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依据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顺势而导,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不露痕迹,不动声色的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

《绵绵土》课堂教学中,课前预设的问题是“绵绵土这样细柔、温暖、干净,故乡的人们对绵绵土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5-13节,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的阅读体悟。”学生们这样分析故乡的先人们对绵绵土的情感。

[教学片断呈现]

生:第5节中“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圣洁”“亵渎”代表神圣、纯洁,我们不能冒犯绵绵土。所以这里写出先人们对绵绵土的虔诚。

师:“亵渎”是玩弄的意思,这个词前面的一个词不能去掉……

生:(齐说)不敢。

师:是的,“圣洁”代表神圣,“不敢亵渎”是不可侵犯的。像西藏人对布达拉宫的朝拜,印第安人对大自然和土地的热爱。教师认为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用得好——“活神话”。

师:神话里的故事呀,都带有神秘色彩,是人类对超能力的崇拜,为什么称它为“活”的呢?

生:“活”字说明是说这个神话一直延续至今,世世代代相传的。

生:而且是有生命力的。

师:这里不仅有一份对神的虔诚、而且有对生命的虔诚。(板书:生命)来,带着这份神圣、庄严、虔诚把这句话一起读一遍。(生齐读)

生:这段中还有“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这个句子中“还能生在哪里?”“不可怀疑”说明先人们认为孩子诞生在绵绵土上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师:这是个反问的句式,试试看,读出反问的语气。(生读)

师:“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多么的理直气壮啊!几千年来,农人就是这样理所当然的认为土地孕育万物,包括人。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回答有个错误点,不理解“亵渎”这个词。这时,教师很自然明确地告诉学生“亵渎”是玩弄的意思,这个词前面有一个词不能去掉。接下去教师顺着学生思维活动,从学生的角度去启发,寻找教学新的切入点,抓住这个句子中的“活神话”这个关键词引入文本理解,建构了有生命成长的教学过程。随后学生又生成新的认知生长点,又生发出自己新的体验,师生之间逐渐显现出文本对话的深度。

无痕语文教学是以平等对话、智慧引导、思维灵动、和谐共构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文化。它浸润着人文的色彩,需要教师导而不牵,学生如舟行碧波,轻松自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三、厚积薄发 拓展无痕

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常会立足文本进行拓展。能够拓展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是教师潜心研究文本,花大量时间进行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在无痕语文课程教学中处于首席位置,因为教师文本解读水平的深浅,关乎到学生学习的范畴、思维的张力、感悟的深度、收获的程度。执教《绵绵土》公开课之前,我以读者的心态对文本相关的资料做了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读与深读。阅读了作者牛汉大量的诗歌,研读了他的散文集《绵绵土》,并上网查阅了牛汉的生平,别人对给他的评价和相关作品的赏析。教师只有大量地、充分地积蓄,把有价值的信息纳入教学过程,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拓展,挖掘出文本的深度。所以,在引导学生充分领悟了绵绵土和沙漠的关系后,一起交流探讨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时,我在这里进行了文本拓展。

师:《绵绵土》这篇文章是作者离别故乡后50年所写。作者1923年出生,他离别故乡的时候14岁,那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日本侵略军的炮火声中,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作者和他父亲也是如此,他在一篇文章《离别故乡》中写道:

[屏显]

离别家乡和亲人的情形,我都无法详尽而清晰地录写出来了……

那时,我连想都没有想过,一个人怎么可能与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永远地分离……

文章的结尾:“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这句话中牛汉称自己是一个“有土性的人”,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学生有所不知。此处我拓展了作者牛汉其他文章里的文字和他自己的解释,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土性”这个词的涵义。

[屏显]

我坚信不疑,泥土具有生育能力,它不但能生出人,还能生出五谷杂粮,生出各种花木。没有土,神鬼也无法生存。

我一直生活在黄土高原,我的每个词语下面都带着一撮土,土是我的命根,千万不能丢失了我自己赖以生存的绵绵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备课中立足文本、解读文本、重视对文本的深入与延伸非常重要。这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淀,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深度挖掘文本的外延,用敏锐的洞察力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捕捉、甄别、重组涌现的各类信息资源,丰富文本内涵,拓展文本深度,真正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真正的教学智慧是不张扬的,是了无痕迹,自然而然的。践行无痕语文教学的前提是做一个厚积薄发的语文教师,用心聆听文本的声音,对文本要研究得透,解读要下足功夫。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质量,唤起学生内心情感。

无痕语文关注的是学生生命的活力、幸福的获得感。老师是发现者,在对话、沟通、倾听中无痕引领;学生是思想者,在情境、体验、互动中自然生成;师生是共享者,在吸引、参与、共享中获得精神的融合。从文本出发,确定与学生阅读体验相容的课堂导入语,追求非预设中的自然生成,发掘文本的外延是这节展示课践行无痕语文教学思想的体现。

赵海燕,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猜你喜欢

牛汉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你的良心做决定
牛汉《半棵树》
落雪的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