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有效作文教学探究

2016-12-23王黎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1期

当今作文教学的形势极其严峻,普遍认为作文教学不可教:课时紧张,教学周期长,实效性不大,“少慢差费”。导致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走入两个极端,一种是忽视作文教学,认为教与不教一个样,好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完全放任学生自流。另一种则是目标明确,从高一开始就进入到高考题的训练中,从立意到选材,从谋篇到用语,老师们提供一种自以为是的作文万能公式,直接导致许多作文“抒发情感”是虚情假意和无病呻吟,“表达观点”是大而无当人云亦云,“描述事物”是缺失条理和枯燥空洞……这样的作文模式的流行,归根结底,在于教师平时作文教学的应试化。这样的作文教学,训练的是套板反应,失去的不仅是教作文与写作文的激情与动力,更是写作文的最基本的能力,结果必然是学生厌写,老师厌教。

鉴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笔者有意展开作文的有效教学研究,研究的要点如下:

1.改善学生忽视阅读的现状,以讲促读,以读带讲,形成良性循环。

2.关注学生实际写作中的需求、困难和不足,发现他们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找准角度,开展有效性指导。

3.积累学生作文,分门别类,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在平时强调作文教学预设,在课堂重视效果生成,及时点拨,生成效度。

具体的改进从下述几方面展开:

(一)言说的力量(课前演讲)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与读写一样重要,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总是偏重读写,忽略听说。小学低年级的实践与操练可能还丰富一点,有看图说话、讲故事比赛等等。到了高中,本着“高效课堂”的目标,听说读写各自分了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完整的学习活动。而实际上,言说不仅能训练到嘴巴、耳朵,还能训练到思维、气度乃至胆识。罗杰斯认为应当反对“颈部以上的学习。个人认为:如果语文学习总是看而没有做,那就始终停留在学的层次,没有进入习的境界。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向来重视言说训练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前3分钟演讲”就是笔者一直在坚持的教学尝试。这里的“3分钟”只是一个概数,它指的是利用每节课开始的3—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演讲。活动形式有“时事连评”“点击关键词”“每日一句”“我来推荐”等,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环节的“热身运动”。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如下:

(1)以学生为主体。每节课安排一到两位学生上台,教师对活动的干预比较少。

(2)形式多样化。或介绍,或演讲,或推荐。活动最初阶段教师甚至可以不设限,随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在密切关注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引导。

(3)时间控制,限在三至五分钟之内。

(4)参与面广。轮流进行,基本上每位学生都能轮到。

(5)活动常态化。按照既定流程展开,也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结合笔者粗浅的尝试经验,“课前三分钟”在语言交际训练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教学活动起作用的不仅仅是“三分钟”,它还包括学生积极自主进行的讲前准备、讲中调动、讲后完善。正所谓“还课堂于学生”,理当如此。

在不断坚持的演讲中,笔者有如下感悟:

生成语言智慧。演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首先:教师留给学生生充裕的自由准备时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内容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学生的言说形式和内容往往不拘一格,除了相互学习与模仿之外,还有较大的自由创造空间。比如“时事连评”可以围绕当下的某个新闻热点展开评论,一星期围绕一个热点,这样就有了较强的针对性,言语交锋激烈,很容易引导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并多角度阐述自己的理由。

获得表达的自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言语自信源自对言语内容的熟悉和长期的专项训练。演讲过程中,要思路清晰、有条理、语速适中、声音洪亮,要保证每位同学都听得清。其次,演讲具有鼓动性、针对性、艺术性、情感性等热点,核心功能是影响和感召听众。演讲的特点和功能及中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这一活动充满兴趣。言说的过程是认识并改造自我与世界的过程。有的同学为了做好演讲会事先打腹稿,有的会将讲话稿润色,将口头语转化为书面语。言说开始带动写作。

利于自身认同。演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演讲的过程中,学生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者思想上存在的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地反应出来,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及时的指导,从而对语文产生好感,进而爱上语文学习。

陶冶情操,促进思想升华。演讲者在演讲时,用正确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美感来感染和影响听众。具体说来就是用正确的思想观点说服人,用美好的感情打动人,用优美的语言、优雅大方的仪表去感染人,从而形成听众的良好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革命英雄主义情感等等。

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不知不觉地积累写作素材,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丰富了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的水平。

人在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是处于发展和提高中的不成熟的、不完全的,开始甚至是很微弱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调整、培养和提高。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成为学生童年和青少年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 如今的高中学习生活一切以高考为指挥棒,高中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然成为炼狱。而每一次上台的机会将会在他们自认为“光明到来遥遥无期”的高中生活中留下的最惊艳的一笔。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最该留下的,就应该是对文化的充分尊重,独立自主的思想和科学理性的精神。

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也说:在教学中,凡是有利于“成人”的方法和措施,教师都应该尝试。作为大学预备教育的高中段教育,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成人”教育,高中语文教学的形式也有必要从学生成人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进行有利于学生成人的探索与尝试。课前演讲对学生有重要的作用,可坚持不懈地执行,让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多种形式的作文课

《说文解字》中说:“习,数飞也。从羽,从白。”本义为“小鸟反复试飞”,后来引申为“反复练习与实践”。吕叔湘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更加复杂罢了。“语言及其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养成的”。语文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自然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述而不作的学语文层次。因此,我们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习”。

从“学”到“习”的过程,隐含着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进步。学,主要看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一点;习,则是自己独立演练所学的内容。学的重点在看,学会并建构牢固又新颖的知识结构;习的重点在操练与演练,力求拥有娴熟的技能与稳定的能力。所以作文教学首先要重视“写作练习”,如果学生“学”而不“习”,“述而不作”,作文教学就只是空谈。

那么如何进行更好地作文课堂教学呢?

基于实际中作文教学难度,笔者认为在符合学情的基础上,教师的作文教学要注重更高效的方向发展。首先要找准立足点,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写作经历,因为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参差不齐的写作基础进入高中学习,故而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写作能力再进行教学。其次,要立足于学生的实在困难。每个学生的擅长和缺陷各有不同,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第三,要立足于师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强扭的瓜不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主动的自觉的学习才能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要落脚于教师更便于操作,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周期过长,教师要花很长时间批改作文,而学生因为作文的讲评在旷日持久之后而收效甚微。

考虑到上述原因,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尝试多种形式的作文课,争取“一课一得”: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教师可以尝试“真情写作”;针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处方式教学”,有的放矢;针对学生无话可说的情况,教师可以寓演讲于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针对学生出现的畏难情绪,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华山论剑”、“我来点评”等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写作的形式方面,也可以进行多种尝试。比如进行“微写作”:炼句,写一段话,写片段作文,写短文,改写,仿写,缩写,补充论据,借课文中的观点进行阐述论证,提高综合表达能力等等。充分发挥微写作“短平快”的特点,并辅以适当的指导,细化,夯实,再进一步处理好点与面,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单次训练与螺旋上升的关系,从而达成课标的写作能力要求。

笔者认为,“小语文”是语文教育最好的切入途径。繁花满月是语文,管弦盈耳是语文,芳草满园星辉满天也是语文;作文是语文,阅读是语文,演讲也是语文。教学的改进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尝试或许会失败,但不尝试永远不会成功。作为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的作文教学,让我们从真实的生活体悟出发,从最本色的教学手段出发,从最细小的语言单位出发,从演讲出发,从阅读出发,从积累一个又一个词语出发。慢慢来,轻轻走,一小步一小步地欣赏、进步。正如大师胡适所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愿大家在不断“尝试——推翻——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收获一寸又一寸的欢喜。

王黎莉,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