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如何与音乐进行有机整合
2016-12-23郭文英
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又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音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走进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将二者有机整合,发挥音乐巨大感染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情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借助音乐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因为音乐有时比话语更有效”。教师在课前播放一首跟课文内容相符的曲子, 利用音乐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望。这样,将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以心感之,以心悟之。比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我一上课便播放《革命进行曲》,激昂澎湃的旋律使学生听得精神振奋,我顺势提问:“知道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吗?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课文探究答案,齐读课题。”两个简单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节课学生听得特别投入。当理解感悟完课文再次听到这首乐曲时,让学生自由谈听后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表达内心的情感,被肖邦的爱国之情再次感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音乐能创设情境,渲染情感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课文是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进行描述的,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往往使这些刚认识汉字的孩子一时难以想象文字描述的情境,而音乐轻重缓急的曲调、明快的节奏,未成曲调先有情,带给他们更为直接、丰富的感受。比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激活了学生以前在电视、电影中获得间接经验,他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机智勇敢,宁死不屈的小英雄王二小。
三、借助音乐的感染力,探究文本
(一)利用音乐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重难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语句内涵往往比较深奥,内容往往比较抽象,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精髓。借助音乐的帮助,加深对文章主题、人物形象、思想内涵的理解,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时,给学生补充七子之歌的诗歌内容,并播放《七子之歌》的歌曲,一下子让学生回到了那多灾多难的旧中国,仿佛看到祖国大好河山被人瓜分,中国人民正遭受着苦难的情景,激起了学生的愤慨,使得文章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利用音乐突出文章主题,升华情感
有的文章在阅读、分析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总结。这时,教师适当地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领会课文的要旨,这样文章的精要内容伴着旋律歌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烙上深深的印迹,这无疑会锦上添花!如学完《三打白骨精》,让学生听《西游记》主题曲,孙悟空机智、降妖除魔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四、借助音乐促进感悟,指导朗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指导学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读方面,如果再借助音乐这种情感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音乐的节奏、旋律会将朗诵者与聆听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时,他们朗读的语速、语调会相应地与音乐保持一致,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由于当时的年代离学生已经很久远了,学生无法理解当时人们送别总理的场面。当用音乐渲染当时悲痛的一刻;用语言描绘送别时的场面;展开想象设想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此时此刻,学生们真真正正领略周总理的伟大可敬之处,理解了人们对总理的崇敬之情。学生低沉、缓慢、严肃的朗读语调体现了他们的所悟,达到了朗读的效果。
把音乐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体现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绝不能生搬硬套,也要因文而异,要以适合为准则,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这样,音乐这个课程资源只要与文章融合的恰当,就会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郭文英,山东平度市东阁街道胜利路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