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式阅读教学的设计策略
2016-12-23舒东娜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异彩纷呈,“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和“空虚”的症结依然存在。课堂教师上演“独角戏”,台下学生们在呆呆地听,思想也处于麻木状态。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上出了问题。教师课堂上呈现的内容大都偏向知识的展现,而忽视呈现方式、方法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推进松散、随意,缺乏逻辑性,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自主互动”理念下的“目标引领,板块推进”阅读教学模式是完全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阅读理念,对解决上述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内涵
所谓的“板块式”就是围绕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排成几个有逻辑关系的教学活动板块,即教学内容或教学过程都是呈“块状”分布和排列的,这种“块状”设计主要是通过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每一大板块的教学过程中,都形成几个相互联系,逐步推进的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而每一个训练板块的内容根据学情而定,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使用“板块式”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可从阅读文本的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进行“板块”划分和编排。下面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设计讨论“板块式”设计策略。
二、“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从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分析,是若干“有主题活动板块”的有机组合,而每个“板块”都是对文本重要信息的处理。这些“板块”在学科逻辑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并列式、承接式、总分式等。本文通过江苏省第十六届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案例,对三类的模块组合模式的设计进行说明:
1.“并列式”板块组合模式
所谓“并列式板块”,就是从教学内容看,课文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有主题的模块,各个板块的主旨是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但各板块组合在一起又反映一个共同的主旨。例如: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片段
复习导入:
1.读题。
2.找出文中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交流。
过渡: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其实就是他精神品质的体现。谭老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藏在哪里呢?
一、读一读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语言、动作描写。
1.默读全文,用笔画出最能打动你的语言、动作,并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2.读文交流。
二、聆听周围人的述说
1.思考:文中还有一些语言描写不是谭老师的,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理由要充分)
三、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
1.出示文中几处环境描写的句子:
天阴沉沉的。
……
2.自由朗读,说说自己从这些环境描写中读出了什么?
3.交流。
4.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
这个教学设计围绕“最后的姿势”这个中心、“谭老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藏在哪里?”这个主问题,设计了三个板块:“读最能打动你的语言动作”、“聆听周围人的述说”、“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板块是从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设计的即:“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烘托”。这三个板块虽然相互独立,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为表现人物服务。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学会了表达。在阅读教学课堂中仅仅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不够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内容”与“表达”的统一。学生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既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要知道言语的表现形式。阅读教学要做到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2.“承接式”板块组合模式
这种板块组合方式中前一个板块往往是后一个板块的基础,后一个板块在前一个板块的基础上展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起承转合,使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移。例如: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盐城市实验小学 季艳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细读外貌,设置悬念。
1.初次相遇,小女孩见到的爱因斯坦是什么样子?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找一找。
2.结合关键词句感受爱因斯坦的外貌特点。
3.引出小女孩的情感态度。
三、情感变化,解读性格。
1.初次见面,爱因斯坦留给小女孩的印象非常邋遢。但是父亲告诉她,这个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小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就是这个衣服都穿不整齐的人,在后来的日子,却与小女孩成为了好朋友,文中这样写道: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3.学生质疑“为什么女孩有这么大的变化,爱因斯坦什么地方吸引了小女孩呢?
4.学生自由读课文4-6自然段,用关键词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5.学生自主交流,多角度展现爱因斯坦的特点。
(1)富有童心。(2)谦逊。(3)虚心求教。
外貌的变化: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对照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四、再读外貌,感受人格魅力。
与小女孩的相处,爱因斯坦的外貌、工作室发生了变化。那他以前为什么不是这样呢?他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呢?
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爱因斯坦的潜心科学研究的品质。
上面的教学案例把外貌描写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季老师分别设计了“细读外貌,设置悬念”、“情感变化,解读性格”、“再读外貌,感受人格魅力”三个板块。从这三个块的整体关系来看,它们以承接式组合,前一个板块是后一个板块的基础,为下一个板块的教学做准备。
学生初读爱因斯坦的外貌会觉得这是一位邋遢、奇怪的人,甚至还有一位学生认为他“没有家教”,对“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产生怀疑,并产生了阅读期待:“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在第二个板块中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交流,从多角度感受了爱因斯坦的特点,特别是爱因斯坦外貌的变化,更是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位有童心、谦逊、虚心求教的老人。第三个板块,教师通过“那他以前为什么不是这样呢?他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呢?”这个讨论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讨论中感受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科学的品质,人物形象也在学生的头脑中丰满起来,学生的思维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螺旋上升。
3.“总分式”板块组合模式
所谓“总分式”板块组合模式,就是教师在整体解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文章的宏观框架和文章个别段落语句来设计阅读教学。整个课文的阅读教学以点和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师生既能从宏观上整体地了解课文内容,又能从文章微观细微之处欣赏最美的片段,从而达到“抓大、看小”的目的。例如:
《跟踪台风的卫星》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王雯静
一、回顾关键句子,了解科学知识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跟踪台风的卫星。(朗读课题)
2.阅读者一类文章,我们首先要了解课文给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
3.文中有两个角色,它们分别是谁呢?台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卫星是一种科学事物。
4.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归纳,课件出示表格中相应的词语,再读一读表格中的词语。气象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
5.比较科学知识与课文。
二、精读文本语言,了解科普知识。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你觉得写得特别有趣的地方画出来,再读一读。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三、感悟科普类童话的特点
1.拟人的手法。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台风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把跟踪台风的卫星写得神通广大。
2.生动的情节。科普童话不仅有拟人的手法、有趣的语言,还有生动的情节。
这个案例中的三个板块就是一种总分关系:第一个板块“回顾课文内容”就是让学生从主体上把握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本课有了一个确切的定位,这是一篇科普童话。明确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一是了解科学知识,二是感悟“科普童话”的文体特点。在下面两个板块中落实这两个教学目标。第二个板块“精读文本语言,了解科普知识”,教师提供表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完成表格,了解台风的科普知识。第三板块教师让学生围绕“文中哪些地方吸引你”展开讨论,从而感悟科普类童话的特点。这三个板块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它们围绕“一条线,两个点”层层展开设计,思路清晰,一目了然。这样的教材重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集中精力完成学习目标,他们的收获是丰硕的。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而言,“板块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在思想上是一种很有魅力的突破,在实践上是一种富有创新的设计,在教学效果上是一条快捷的通道。同时板块设计并不是单线的,死板的,它可以是复式的、多层次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师的个性特点灵活设计。
“板块式”教学呈现方式机动灵活、组合形式多样,可以充分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舒东娜,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