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醒通脉汤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2016-12-23王羲
王 羲
【学术论著】
脑醒通脉汤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
王 羲
目的 探讨脑中风后遗症采用脑醒通脉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MRI检查,确诊为脑中风后遗症,并知情同意。将9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常规基础治疗+脑醒通脉汤)与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7.9%(46/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36/47),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脑醒通脉汤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其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偏风;脑中风;后遗症;脑醒通脉汤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脑中风主要是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造成的,致残率及死亡率高。多数脑中风患者临床表现出偏瘫、失语、昏迷不醒、智力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而且,部分脑中风患者接受针对性治疗后,会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包括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降低其生活质量[2]。本研究以94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脑醒通脉汤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MRI检查,确诊为脑中风后遗症,并知情同意。将9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7例患者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5.5±2.3)岁;29例为脑梗死,18例为脑出血;后遗症类型:16例为语言障碍,12例为认知障碍,10例为吞咽障碍,9例为偏瘫。对照组47例患者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5.6±2.2)岁;30例为脑梗死,17例为脑出血;后遗症类型:15例为语言障碍,14例为认知障碍,11例为吞咽障碍,7例为偏瘫。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本研究排除含明显意识障碍、病情不稳定及含癌症的患者。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本研究所用诊断标准为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规定的脑中风标准[3]:脑出血:①疾病多在情绪激动或中重度体力劳动时发作;②伴有高血压病史;③病情发作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血压升高等临床症状及体征;④实施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压力及血性明显提升。脑梗死:①疾病多在安静状态下发作;②发作过程中未表现出明显呕吐、头痛等症状;③病情进展较为缓慢,多呈现出阶段性进展,且脑动脉粥样硬化与病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④病情发作1~2d内,意识清楚,或者伴有轻度意识功能障碍;⑤含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或颈内动脉系统症状。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本研究所用中医诊断标准为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规定的脑中风标准[3]:以口舌歪斜、偏瘫、言语不清、神志昏蒙、偏身感觉异常为主症;以眩晕、目偏不瞬、饮水呛咳、头痛、瞳神变化为次症;起病急,病情发作前伴有诱因,会出现不同程度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40岁。临床确诊为患者含2个以上主症,或含1个主症2个次症,并符合发病年龄、发病先兆及诱因。针对不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可辅以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控制体温、应用脱水剂等。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醒通脉汤治疗,组方:人工牛黄0.5 g,水蛭粉2 g,地龙粉3 g,三七粉4 g,川芎10 g,红花11 g,郁金12 g,当归12 g,九节石菖蒲12 g。上述药方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所有患者均以10d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①以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4]。②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恢复:患者治疗后病残等级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包括90%);显效:患者治疗后病残等级为Ⅰ-Ⅱ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46%~89%;有效: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减少20%~45%;无效: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无变化[5]。③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对比 (例,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上将脑中风患者发病1年后仍存在半身不遂或语言障碍等症状,且恢复速度及程度较恢复期患者慢的现象称为脑中风后遗症。脑中风后遗症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现阶段,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得到不同程度下降。但是,脑中风后遗症仍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升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从而改善患者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提升其生活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
中医认为,脑中风后遗症属于“偏风”“偏枯”“喑痱”范畴,最早的记录见于《黄帝内经》,但并未明确提出该病的病名。张纲在《中医百病名源考》中提出,脑中风后遗症的发病机制为筋脉失养、气血亏虚、肢体瘫软。而《金匮要略》认为该病机制为络脉空虚、浮者血虚、正气引邪、歪僻不遂。唐宋以后多提出“内风”论,认为其论治原则为“内伤积损”。脑中风后遗症多为本虚标实,其发病机制为经脉瘀阻,气虚,肌肉有失气血,血脉不畅导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且会伴有多种变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以醒脑通脉、调理气血为主。
本研究所用脑醒通脉汤包括多种中药,具有消融血栓、调理脏腑、活血通络等功效。药方中,人工牛黄具有清热解毒、化痰定惊的作用,在治疗神昏不语中效果显著;水蛭粉是治疗中风的常用中药,能活血通络;地龙粉则能调理脏腑、活血通络;三七粉具有止血、散瘀之功效,能扩张血管,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且能调理脏腑,保护肝脏;川芎能活血通络;红花具有活血通经、去瘀止痛之功效,为活血通经药;郁金能行气解郁、凉血破瘀,在治疗失心癫狂、热病神昏中疗效佳;当归具有补血和血之功效;九节石菖蒲则能开窍化痰、醒脾安神。众药联用,共奏消融血栓、调理脏腑、活血通络之功效,且能有效改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脑部组织及细胞新陈代谢功能,真正促使患者受损脑神经再生。此外,脑醒通脉汤在出血性脑中风、缺血性脑中风、血管性痴呆、高血压脑病中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7.9%(46/47)、76.6%(36/47),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知,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脑醒通脉汤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此外,本研究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脑醒通脉汤治疗,能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生活质量。而且,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果表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脑醒通脉汤治疗的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脑醒通脉汤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升其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1] 连建平,乔绕英.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4):82-83.
[2] 汤建文.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88例[J]. 中国医药导刊,2013,15(8):1461,1463.
[3] 吕寅生.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50例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7):55-56.
[4] 孟庆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在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方面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178.
[5] 田新民.脑醒通脉汤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4,10(11):6-7.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脑病科(本溪 117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3.001
1003-8914(2016)-23-3379-03
�柏兰
2016-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