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状评价及进程预测

2016-12-23刘生胜郭玉晶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陕西

刘生胜,宋 林,郭玉晶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状评价及进程预测

刘生胜,宋 林,郭玉晶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将小康社会评价指标分为“同步”和“够格”两大方面六大类23项,定量测算了2005-2013年间陕西及其十市一区的小康实现程度,并分析了其优劣势和制约因素。结合国内外和陕西最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预测了陕西“十三五”小康社会的进程,ETS模型、ARIMA模型与组合预测的结果表明陕西如期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针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生活质量等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小康社会;同步指标;够格指标;陕西;组合预测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居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陕西“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陕西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同步够格”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到2020年,陕西整体发展水平将进入现代化阶段,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剩5年时间,无论是理论认识或者实践进程,都需要我们精准把握陕西全省及各个地区的小康实现程度。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明确和理顺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其“十三五”进程进行预测,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之前,小康社会多为描述性分析,1991年,统计局首次制定出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物质生活比重占到48%,也引起了社会争议。1995年,在之前基础上加入卫生保健、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后,量化的概念才取得了共识。此后,小康社会的测量指标不断深化,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2012年国家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平[1]。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阶段特征已经显现,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才能确保目标实现。李欣广[2]认为小康社会需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维系统综合考虑。洪虎[3]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一致。李君如[4]认为从“三位一体”的目标到“五位一体”的目标说明了小康社会重点已经从经济发展转到人民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提高。2020年前实现GDP和人均收入“翻一番”,胡鞍钢[5]认为翻一番不是简单地乘以二,而应该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即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要超出38 218元和11 838元。宋林飞[6]通过计算得出人均年收入增速要达到7%左右才能实现此目标。十八大之后,许谨[7]进一步提出应加入廉政指数与新型城镇化率的指标衡量小康社会的全面性。截至目前,学者们对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指标评价已基本取得共识,认为全面小康包含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社会公平、生活方式与人的现代化等方面,这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学术界普遍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丁赛[8]认为小康问题解决关键在农村,农村问题关键又在西部,西部问题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刘勇[9]提出陕西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小康实现程度在全国处于中下游,尤其是陕南部分贫困地区是发展的短板,陕西目前仍需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建成小康社会。王义杰[10]对比了中国小康和陕西小康的差距,提出了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的路径选择,要进一步利用改革红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利用陕西劳动力廉价和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国家和东中部的投资尽快与国际最新科技接轨。杨天祥[11]认为陕西小康水平落后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杨永善[12]提出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的主要难点在于陕北、陕南部分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口素质与精神文明远不达标。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关于陕西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研究仍不多见,尤其鲜见2020年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以及对陕西“十三五”小康进程进行预测分析的研究。2012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陕西小康水平虽然在西北五省排在第一位,但低于全国平均小康水平5个百分点,说明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本文将首先分析2005-2014年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现状,其次在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预测陕西“十三五”的小康实现进程,分析陕西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势和劣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

二、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状分析

(一)评价体系与数据来源

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与内涵是可以量化与测定的,引导与评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因此,正确选择小康社会的指标与目标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意义。小康社会的评价方法目前有正指标、逆指标、区间指标与多指标综合评价等方法,相比较而言,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包含范围广、简单易懂、便于计算等优点,本文采取多指标综合评价。为了便于陕西与全国及各省市对比,本文以国家统计局指标体系为基准,测算陕西小康实现程度。“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在2020年前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借鉴王晓娟[13]的研究,同时根据国家2008年制定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将陕西小康指标区分为“同步指标”和“够格指标”。同步指标是指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强调了与全国协调一致,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生活质量三个部分;够格指标是指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主要是指要有高标准和高要求,包括民主法治、文化教育与资源环境三个部分。这六部分共包括23项指标,并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计算而成。具体算法是将各项指标的实际值除以2020年的标准值,各项指标标准值以国家公布标准为依据,最后将测算结果指数化(见表1)。本文所有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以及陕西各地市统计年鉴,起止时间为2005-2014年。

表1 陕西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二)实现程度测算

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根据前文所述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测算后,陕西2005-2014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如表2所示。

表2 陕西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测算结果 单位:%

从表2可以看出,陕西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逐年提升,总体实现程度由2005年的58.7%提高到2014年的82%,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同步够格六大类指标也得到了大的提高,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的实现程度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28、33.4、34、23.7、25、28.8个百分点。其中,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总体实现程度最低,但是反映同步指标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生活质量保持了同步协调发展,并且呈稳定增长趋势。2014年,在全国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下,陕西GDP增速位于全国第一方阵,为小康社会实现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人均GDP指标核算的权重因子偏低,导致经济发展实现程度最低,同时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生活质量指标的提高。因此,陕西要在2020年前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仍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2014年,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够格指标为91.2%,比同步指标高出9.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质量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民主法治实现程度最高,达94%。但文化教育实现程度仅为88.4%,说明陕西作为教育和文化大省,文化科教的资源优势没有有效的转化为发展优势。但是够格指标总体实现程度也已经超过90%,说明陕西发展基础趋于优化,有利于加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虽然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逐年上升,六大类指标也在稳定增长,但指标之间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整体实现程度较低,均衡发展是目前发展的当务之急。陕西是科教大省,R&D经费支出指标小康实现已经达到100%,提前实现小康,但是人均GDP实现程度仅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产出和发展优势。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陕西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6 238元,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2 000多元,居民收入偏低,且城乡收入差距大,直接影响社会和谐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制约着小康社会的进一步提升。能源化工是陕西的主导产业之一,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导致陕西过去十年发展过于依赖高耗能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粗放也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能源资源价格下行的压力下,陕西经济转型将更加困难。能否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是陕西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问题。虽然陕西“十二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陕西农村建设问题仍然较多,发展最大的障碍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科教、卫生、文化、公路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距离2020年全面小康实现仍有很大差距。行政村有约20%未通水泥路,30%的农村人口饮用水问题仍未解决,65%的耕地无法有效灌溉,这些本身都说明了陕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阻碍了农村人民生活的改善、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严重制约了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表3列出了部分典型省份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以及各细化指标2013年的实现值。其中,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尺。对比广东、陕西与全国的“同步够格”指标,结果表明,广东的小康实现程度高到90.7%,距离全面小康仅一步之遥,高出全国接近12个百分点,高出陕西10个百分点。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属全国领先,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民主、文化、环境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陕西小康实现程度与广东有相当大的差距。与中部地区的河北和安徽相比,陕西总体实现程度落后于两省,在同步指标中,仅有经济发展的小康指标高于两省,社会和谐与生活质量均落后于两省,在够格指标中,则全面高于这两省。与内蒙相比,除生活质量指标外,陕西其他各项指标均高于内蒙。经过测算,全国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83.5%,东部地区高达91.8%,中部地区为80%,西部地区为74.9%,陕西为79%。可见,陕西的总体实现程度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落后于东中部,尤其是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

2014年,陕西省生产总值达到1.7万亿元,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省份水平。2009-2014年间,陕西人均GDP由21 974元增加到46 929元,年均增速达13.48%;城镇化率由43%增加到52%,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在六大类指标中,陕西够格指标达到91.2%,高于88.7%的全国平均水平,民治法治指标与广东基本持平。但还有部分分类指标均相对滞后,仍需要奋起直追。GDP增速较快,但绝对值不高,说明陕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文化、生活与民主方面的指标实现程度较好,说明要想加速实现小康进程,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陕西目前仍然需要以经济发展为重心,加速工业化进程,带动其他各项指标快速提高。

(三)省内实现程度比较

根据前文设立的小康实现程度测算指标,本文还测算了陕西省十市一区的小康社会实现进程。由于部分地市的部分指标没有公布,本文按照线性趋势法对没有公布的指标进行了推测,限于篇幅,表4仅列出2013年各地市小康实现程度的测算结果。

表3 陕西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与全国部分省份的对比 单位:%

表4 2013年陕西省十市一区小康实现程度测算结果 单位:%

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属陕西关中地区。2010-2013年西安的小康社会建设总体水平及六方面指标均逐年上升,由83.04%提高到93.50%。2013年,西安市各项指标均超过90%,并且小康指数高于全省14.5个百分点,目前位于十市一区的首位;文化教育的提升速度最快,比2010年提高了23.74个百分点;民主法治指数最低,为90.18%,比2010年仅提高了3.77个百分点。西安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提升主要源于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得到较大提高。2013年,咸阳各项指标均已超过70%,其中生活质量指标最高,达到83.39%;经济发展指标最低,为73.19%;文化教育提升速度最快,2013年比2010年高出21.8个百分点;民主法治的贡献率相比2010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宝鸡资源环境指标实现程度最高,达到93.89%;生活质量指标的实现程度最低,为75.3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2∶65.8∶24.0。渭南民主法治指标实现程度最高,达88.9%,但同时也是提升速度最小的;资源环境指标的实现程度最低,仅为67.26%,比2010年增加了21.21个百分点。铜川民主法治指标实现程度最高,为86.80%;资源环境指标最低,仅为57.16%,贡献程度下降了0.19个百分点;文化教育提升速度最快比2010年增加了11.28个百分点。杨凌生活质量指标最高,达到91.14%,相比2010年增加了9.23个百分点;民主法治指标实现程度最低,仅有70.72%。

汉中、安康、商洛属陕西陕南地区。2013年,汉中资源环境指标实现程度最高,达到83.4%,比2010年增加了27.37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最低,为63.76%;民主法治建设贡献率下降了0.45个百分点。安康资源环境指标实现程度最高,比2010年增加了26.05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最低,仅为52.46%。商洛资源环境指标实现程度最高,达到86.55%,比2010年增加了25.0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最低,仅为55.83%。可见,陕南地区的共性是资源环境指标实现程度均较高,经济发展指标实现程度最低,主要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榆林、延安属陕西陕北地区。2013年榆林资源环境指标最高,提升速度也最快,比2010年提升26.97个百分点;文化教育指标最低,提升速度最慢;第二产业增加值1 985.56亿元,占69.8%,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延安经济发展指标最低,仅为68.07%,资源环境指标提升速度最快,比2010年提升了13.91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陕西各地市小康实现程度均有了较大提升,关中地区综合优势较强。2013年,西安小康实现程度最高,高达93.50%,并且历年排名均位居首位;榆林的提升速度最快,2013年比2010年增加了17.07个百分点。从表4中可以看出,陕西两级分化明显,其中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西安比实现程度最低的安康高出20个百分点。从区域人均GDP来看,陕北最高,关中其次,陕南最低,且差距呈现逐渐扩大态势。关中人均GDP与全省人均GDP基本接近,陕北高于全省,陕南低于全省。从各地市小康实现排名来看,西安、延安和杨凌位居前三,安康位列最末;从人均GDP来看,排名前三的为榆林、延安和西安,人均GDP分别为13 692.91美元、9 947.20美元和9 220.59美元,商洛人均GDP最低,为3 522.37美元,区域差距进一步拉大。本文利用2000-2010年陕西各地市人均GDP计算人均GDP差异系数(CV)后,发现陕西区域人均经济总量差异程度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差异程度总体呈扩大趋势;二是呈现一定的阶段性,2000-2002年呈上升趋势,2002-2004年下降,2004-2008年差异反弹扩大,2009年又开始下降,2010年起保持平稳发展。

通过各地市小康综合水平比较,本文发现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大的短板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虽然各地区小康综合水平相比过去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三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突出。影响各地市全面小康水平差异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功能区划分、资源禀赋、区位、地理环境以及政策制度等。关中地区综合优势明显,城市分布均衡,工业基础好,高新技术密集,整体发展水平较高,相比陕北与陕南,经济发展较为均衡。陕北与陕南发展并不均衡,陕北地区煤气油等自然资源丰富,保障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标对提高综合小康水平起到了支撑作用。陕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由于位于国家水资源保护区,工业程度低,加上政策限制性和人文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小康总体实现水平较低。

三、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预测

陕西“十二五”经济高速发展为“十三五”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规划的出台,为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新的机遇。按照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指标的最低标准,在结合陕西“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小康社会实现目标的基础上,下文将对陕西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进行可行性分析。

当前,陕西整体上已经进入中高速、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虽然经济发展在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权重为29%,但从目前陕西各项发展指标以及预期来看,陕西经济仍然能够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因此,本文将使用ARIMA和指数平滑(ETS)两种模型对2020年陕西小康实现程度进行组合预测。

预测技术主要分为多变量预测和单变量预测,其中多变量预测主要是因果关系预测技术,单变量预测主要是时间序列技术,预测时间序列用的最多的模型是ARIMA预测模型和平滑预测模型。近年来,组合预测被广泛使用,已经成为预测领域中重要的应用方向,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以最佳的方式整合信息。ARIMA模型是在将变量转化为平稳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对因变量滞后值以及随机误差项的现值和滞后值进行回归。ARIMA(p,d,q)中p是自回归项,d是将不平稳序列转化为平稳序列所做的差分次数,q是移动平均项。R软件中,forecast程序包可以在上百种ARIMA模型中自动选择误差最小、精度最高的模型[14]。ETS模型主要是利用平滑系数来进行平均预测,较之移动平均法有所改进。ETS(Error, Trend, Seasonal)中的三项分别表示误差项、趋势项与季节项,其中的(Trend, Seasonal)有15种组合。残差项分为迭加形式和乘法形式,若假定yt=μt+ξt,判断为加法误差模型,若假定yt=μt(1+ξt),则为乘法误差模型。在考虑不同误差的情况下,上述模型可扩展为30种。不同的样本数据,不同的残差形式各有利弊,样本严格为正时,取残差乘法是非常有优势的,但是在样本为零或者出现负值时,乘法模式不再适用。

针对陕西小康社会2005-2014年的原始值,利用R软件,在30种ETS模型以及上百种ARIMA模型的计算下,通过比较AIC、BIC等信息准则以及预测精度,进行模型选择后,可得2020年陕西小康社会组合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考虑到理论上陕西在2020年前有可能未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故预测期限选取未来十年,即2015-2025年,结果如图1所示。

表5 2020年陕西小康社会组合预测结果 单位:%

图1 陕西小康社会ETS预测(左)及ARIMA预测(右)结果

从表5中可以看出,对总体指标的实现程度,ETS的预测结果显示,陕西在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达到102.51%;ARIMA的预测结果显示,陕西在2021年实现小康社会,达到100.12%;组合预测结果显示,陕西在2020年实现小康,达到100.02%。虽然组合预测的结果显示陕西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但也是勉强达到,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对同步指标与够格指标分别进行预测可见,够格指标中,ETS、ARIMA与组合预测的结果显示,陕西将分别在2017年、2018年和2017年实现小康,分别达到102.27%、102.67%、101.03%,2020年将超额完成小康指标;同步指标中,ETS、ARIMA与组合预测的结果显示,陕西将分别在2021年、2020年和2020年实现小康,分别达到100.62%、100.9%、100.76%,其中ETS结果说明陕西同步指标在2020年前无法实现小康社会。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陕西的够格指标相比同步指标提前实现小康,说明陕西在民主法治、文化教育与资源环境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尤其是资源环境优势较为明显。

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在全面,重在建成。通过对小康社会指标的预测,本文发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生活质量是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1)经济总体水平偏低,且增速趋缓。人均GDP是反映地区经济实力和富裕程度的典型指标,虽然自从2000年以来,陕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受经济转型的冲击,陕西经济增速稳中趋缓,对实现小康社会增添了变数,2015年统计公报显示,陕西GDP总量在全国排第15位,实际增速比2014年提高了8%;2015年陕西核心经济指标的增速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外贸进出口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2014年下降了30%。(2)产业结构转型滞后。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高,而陕西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传统产业产能大幅超出需求,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产业调整的方向主要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但目前陕西服务业多集中在低端领域,生产率较低。(3)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与人均收入差距并未呈现缩小趋势。受页岩气革命以及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煤、石油价格下跌明显,陕北地区经济持续下滑,经济转型短期内难以实现,对陕西全面实现小康构成一定的挑战。陕西“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最大的不确定性,陕南、陕北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距离全面小康的要求仍较远,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农村落后地区基础设施薄弱降低了陕西整体小康水平。扶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4)城镇化水平不高。2014年,陕西城镇化率达51.31%,在全国排第17位,城镇是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标志,陕西城镇化水平偏低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也对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新型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通过建设新型城镇化可以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未来可拉动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左右。

四、陕西“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策建议

面对“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仍是陕西当下的重中之重,在“保增长”的前提下,同时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基于前文关于陕西小康社会的现状评价以及未来的预测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如下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1.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对陕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仍起主导作用,为全面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随着生产要素的成本上涨,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在削弱,目前应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壮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工业经济聚集带动经济转型跨越,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大力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积极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链,推进煤电、煤化、油化、盐化四大产业链的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构建上下游的配套开发和关联企业的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2.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土地财政不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为农民进城落户和融入城市分担成本。以项目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尤其是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的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落实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补贴政策,提高从业者职业技能和劳动保障水平。

3.实施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补偿政策。充分发挥西安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对陕北和陕南边远地区的支持。在特色市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有创新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大对特殊问题区域的支持力度,实施针对特殊问题区域的补偿政策。在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强对特殊问题区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增强这些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4.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深层次的结构调整。赶超阶段的政府动员型经济体制不可持续,在转型阶段,政府应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动员型经济体制容易使政策制定者、企业和民众产生政府是无所不能的感觉,形成依赖心理,长此以往限制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双向方针,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经济效率,陕西需要坚持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开放型的经济体制和创新型的政府体制,实现陕西经济全面性包容性增长。

[1] 张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J].党建研究,2012(12):51-55.

[2] 李欣广.三维系统视角下的经济发展目标探究[J].管理学刊,2011(2):28-32.

[3] 洪虎,陈建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全面”[J].红旗文稿,2013(4):17-19.

[4] 李君如.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及辩证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14-17.

[5] 胡鞍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全球意义[J].前线,2003(6):12-14.

[6] 宋林飞.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及其评估[J].南京社会科学,2010(1):6-14.

[7] 许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指标分析[J].经济界,2012(6):75-79.

[8] 丁赛,刘小珉,龙远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民族地区发展[J].民族研究,2014(4):25-35.

[9] 刘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以陕西为例[J].经济问题,2008(10):123-125.

[10] 王义杰.中国梦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陕西[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76-77.

[11] 杨永善,白永秀,杨天祥.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J].西部大开发,2013(3):15-19.

[12] 杨天祥,杨永善,罗久序.陕西在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J].西部大开发,2013(5):20-23.

[13] 王晓娟.陕西“同步够格”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实现进程研究[C]//任宗哲.陕西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13年优秀论文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171-181.

[14] 柴建,卢全莹,张钟毓,等.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电力需求分析及预测[J].运筹与管理,2015(1):164-172.

(责任编辑:张 丛)

The Current Situation Evaluation of Shaanxi Well-Off Society and Its Prediction

LIU Shengsheng,SONG Lin,GUO Yu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by 2020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divide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well-off society into two parts ("synchronous index" and "qualified index" ) with six categories and 23 items in it. And then it calculates quantitatively the degree of realization of well-off in Shaanxi and its ten cities and one district in 2005-2013,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constraints factors. The results of the ETS model, ARIMA model and combination forecast show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uncertainties in the target of completing the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Shaanxi as scheduled, which is based on the lates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 Shaanxi. In view of the short board regard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harmony, quality of life, and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well-off society; synchronization index; qualified index; Shaanxi; combination forecasting

10.15896/j.xjtuskxb.201606010

2015-12-21

陕西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5ZD012)

刘生胜(1968- ),男,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宋林(1969- ),男,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 2016-11-04

www.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161104.1737.010.html

C913

A

1008-245X(2016)06-0060-08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陕西
我家的小康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我家的小康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