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学历水平与企业创新绩效
2016-12-23王娟,王毅
王 娟,王 毅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3.长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企业员工学历水平与企业创新绩效
王 娟1,2,王 毅3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3.长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运用第二次《中国经济普查年鉴》的数据检验了员工学历变化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员工学历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长,企业创新绩效越高。在进一步引入产权结构后发现,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民营企业中,员工学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而在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中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人力资本对创新的作用,此外还应进一步在战略层面上统筹规划,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学历和素质。
人力资本;学历水平;创新绩效;企业性质
创新与一般生产活动不同,除了具有不确定性、异质性、高风险、长期性、信息不对称性之外,还要更多的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论断早已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得到了验证,人力资本配置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则是一个尚未被充分研究的领域。学历是衡量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重要指标,亦是评价企业创新水平的重要依据。自改革开放以来,学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将员工学历视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那么,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和企业创新的关系如何?员工学历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是否越高?在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企业中,企业员工的学历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是否会有所不同?本文拟对此作以探讨。
一、文献综述
舒尔茨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与个体相关并被个体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提出提高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加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的存量直接决定了其独特的价值[1]。阿罗提出了“干中学”理论并将知识与生产相联系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即企业在进行投资和生产的过程中会逐步积累起生产经验和更有效的生产知识[2]。受过良好教育、富有工作经验、拥有独一无二技能的员工不但能为自身获取较高的收益,同时也成为了企业和组织竞争优势的来源。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增长理论也论证了通过教育累积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并提出了知识积累模型。同时,新经济增长模型强调了“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所拥有的独特知识,从而使人力资本的研究更加具体化和数量化。大多数的理论和实证分析都支持了人力资本、教育、学历显著提高了企业“干中学”效率的论断,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对于人力资本的衡量,研究者采用的指标包括文盲率、入学率、教育公共支出、员工平均受教育年数及学历等。
随着创新经济学的发展,人力资本(特别是学历)与创新的关系开始成为研究热点。已有研究已经证实了人力资本是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来源,但并非所有的员工都具有创新价值,只有那些拥有独特、稀缺知识的员工才能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而那些完成重复性、替代性工作的员工则不具有创新价值。Boxall[3]认为,企业可以通过雇佣有特殊技能、能力和知识的员工来获取人力资本优势。企业创造新产品的能力与其所拥有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员工学历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包括知识在内的独特、稀缺的资源,可以促使企业有效地生产、转化组织资源。而教育可以提高员工接受、破解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也就是说,员工学历越高越有可能获得比较优势,即稀缺的知识、越有意愿尝试并接受新的知识[4]。Alegre[5]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证实了员工学历、工作经验对于创新的影响作用。Nelson等[6]则证实了教育能够促进对新技术的采用以及企业的创新。在微观层面上,Subramnian等[7]通过调查93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发现组织资本可以促进企业的渐进型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本尤其是学历可以促进企业的突变型创新,社会资本可以促进学历对企业突变型创新的影响作用。Barrachina[8]检验了法国150个企业雇佣关系、人力资本对于创新的影响,同样发现学历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相反雇佣关系对于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但是在相互投资关系中学历对于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Gallié等[9]通过对法国公司的创新活动进行检验,得出了员工学历越高、培训时间越长则企业创新能力越强的结论。
许多国内文献亦从理论和经验层面上发现企业人力资本尤其是学历与企业绩效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10]。在宏观层面,有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教育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存在教育部门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区域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贸易开放等因素相互结合,共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11]。由于数据的原因,近年来国内研究才逐步将视角转向学历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吴延兵等[12]运用我国民营企业调研数据,发现企业法人代表、总经理和员工的学历越高,企业拥有独立研发机构的可能性越大。杨继明[13]发现员工学历、与企业结构有关的组织能力对创新吸收能力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另有研究探讨了高管学历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证实企业高管、研发负责人的学历对公司R&D投资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周建[14]就董事会资本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验证了高管学历对于创新支出的正向作用,并发现具有研发、设计和营销等专业背景的董事以及董事会团队的异质性能够促进企业做出研发决策、增加企业R&D支出。
一直以来,不同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效率尤其是国有企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备受关注。这些研究取得的共识是,相对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而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往往在各种所有制中表现最差。而且由于软预算约束的存在,拖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度,从而对整个经济体构成“增长拖累”[15]。近年来,企业所有制类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开始受到关注,研究发现,私有企业和合资企业比国有企业有更高的研发投资倾向[16]。Zhang[17]通过对中国8 341个不同所有制的制造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研发效率要显著低于非国有企业,且在非国有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研发效率最高。Jefferson[18]发现,外资企业的创新效率比国有企业高80%。吴延兵[19]比较分析了我国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及其原因,发现混合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弱,私营企业具有专利创新优势但其整体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创新投入少但在新产品和劳动生产率上拥有显著优势。然而,对于不同企业所有权结构中员工学历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却鲜有研究。
二、假设的提出
拥有高学历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最有可能尝试和应用新知识并质疑企业现有的知识和规范[20],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转化并进入多元化的知识领域,进行产品和服务的转化和创新。不仅如此,企业异质化的知识决定其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的知识很难帮助企业创新,而拥有高学历的员工为企业提供了异质化知识,从而对企业新产品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21]。同时,人力资本特别是教育水平通过促进技术吸收和扩散可以提高产生新知识的能力,有助于产生新技术。而且员工在学校的知识存量到了企业能够产生知识溢出作用或者技术带动作用,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图1反映了学历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上述影响机制。
图1 学历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创新具有异于一般生产的特殊性,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国有企业经营者通常由上级政府任命,任期较短,不确定性大、风险高的创新增加了经营者在政治上晋升的风险。同时,国有企业还存在着软预算问题,当国有企业发生亏损或面临破产时,政府通常会通过追加投资、减税、提供补贴、增加贷款等方式保证其生存下去,从而使得国有企业缺乏通过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动力。由于激励机制的扭曲,尽管国有企业拥有较高学历的员工,但却无法将原本拥有的人才静态优势转化为动态创新能力,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企业的创新作出贡献。即便企业引进了高学历人才在主观上希望提升创新绩效,也会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创新效率和产出相对较低。
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一般情况下,员工学历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越高。
假设2: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员工学历水平的提高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弱。
图1 所有制结构对员工学历与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
三、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1.因变量。本文使用企业专利申请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来衡量创新绩效。专利申请数作为衡量指标的缺点显而易见,诸如其并不能全部反应出企业的创新项目、存在所有的创新对企业均是一致贡献的前提等,但该指标仍然是最广泛使用的度量企业创新绩效的指标;新产品销售收入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
2.自变量。学历是本文最为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借鉴Barro等[22]的研究,本文用不同学历的员工占该行业员工总数的比例来衡量学历。其中,以高中学历作为参照,以EDU_MAS、EDU_UNI、EDU_COLL、EDU_JUN分别代表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大学本科学历、大专学历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员工人数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例。同时,在引入所有制结构后,为了方便研究,本文还借鉴Wang等[23]的方法,将平均受教育年限(EDU)作为衡量员工学历的指标,假定初中以下、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12、15、16、19年,并采用该行业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学历。
对于另一解释变量产业所有制结构,本文参照刘小玄[24]的做法,将产业所有制结构进行了如下划分:(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STATE),采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实收资本与产业总资本之比来刻画,该比重越高说明国有产权在该产业的分布越广;(2)外商和港澳台企业比重(FOR),用外商和港澳台工业企业的实收资本与该产业全部实收资本之比来表示;(3)民营企业比重(PRI),即民营企业的实收资本与该产业全部实收资本之比。
3.控制变量。不同规模的行业亦会对实证结果产生影响,本文借鉴Subramaniam等[25]的研究将行业产值(SIZE)和销售收入(SALES)作为行业规模控制变量。
4.调节变量。本文参照Hall等[26]的方法,采用调节变量回归分析(MRA)和分组分析识别调节变量,来研究所有制结构对于研究人员学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分析方法如图2所示。
在研究变量确定之后,本文构建出如下基本模型:
rdi=β0+β1EDUMAS+β2EDUUNl+β3EDUCOLL+β4EDUJUN+β5SIZE+β6SALES+ε
(1)
rdi=β0+β1EDU+β2SIZE+β3SALES+ε
(2)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我国对于企业员工学历鲜有统计与披露,已有研究大多使用调查数据,本文数据来自于第二次《中国经济普查年鉴》,该年鉴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02)分类标准,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员工学历进行了统计。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二位码分类标准,全部工业共有39个二位码产业,剔除某些指标并未统计的其他采矿业,本文最终得到的样本包括38个二位码产业在统计年的横截面数据。
对各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后可以发现,整个工业产业中员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5年,即工业产业的员工平均教育程度为初高中,其中最小值为7.85年,最大值为12.47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整个工业产业中,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学历、大专学历、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依次减少,然而不同学历员工占总员工比例在各行业的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在不同行业中最小值为0.11%,最大值为1.83%,而具有初中学历员工的比例在不同行业中最小值为23.88%,最大值为66.04%。虽然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个工业中的资本占比大于外商资本和民营资本,但国有及国有控股的资本在各产业比重的均值均低于外商和港澳台资本和私营资本,这反映了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私营工业企业、外商投资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分布结构上的差异。同时,度量创新绩效的各指标(新产品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目)、销售收入、资产总值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离散,表明工业各产业在创新产出、销售收入和资产总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四、结果分析
(一)学历对企业创新绩效回归结果
表2报告了模型(1)最小二乘的结果,来对假设1进行检验。从以各种学历员工人数占比度量企业员工学历的结果看,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创新绩效,而大专学历以及初中及初中以下员工的占比显著阻碍了工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假设1得到了验证,说明研究人员的学历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绩效。进一步从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员工学历的结果看,同样验证了假设1。其中,员工学历对于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的促进作用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的原因主要在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数量不仅仅与研发能力相关,还取决于企业的制造环节营销能力,并非企业的全部创新都可以申请专利,专利申请数并不能反映出企业的实际创新绩效。由此可见,学历越高,员工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越高,同时获得的诀窍类的知识越多,这些异质化和诀窍类的知识一方面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更清楚的梳理知识模块,帮助企业应用现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使得员工可以质疑企业现有的知识模块,对其进行重构和转化,同时借助企业的学习机制带动全员增强创新绩。
(二)不同所有制结构的调节效应
首先来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企业员工学历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本文分别引入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STATE),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与员工学历的交互项(EDU*STATE),均采用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衡量企业创新绩效。如表3所示,可见员工学历越高企业创新绩效越高,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与员工学历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员工学历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反向调节作用,即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员工学历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而未引入交互项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与创新绩效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是半调节变量。国有企业中的控制权大多通过政府授权交给企业管理者,产权模糊、权责不清、政企不分等原因致使国有企业存在严重的委托代理、经营者选择机制及预算软约束问题,相比周期长、不确定性的创新活动,经营者更注重短期化、风险小、高收益的生产性项目。国有企业存在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双重损失,已有国有企业改革措施虽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并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
表2 学历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注:括号内为t值;*、**、***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表3 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员工学历与创新绩效关系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注:括号内为t值;*、**、***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其次来看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对员工学历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同样引入比重变量及其比重与学历的交互项,以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衡量企业创新绩效。从表3可见,外商和港澳台企业比重与员工学历的交互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且员工学历与创新绩效的系数为正,说明在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中员工学历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而未引入交互项时外商和港澳台企业比重与创新绩效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外商和港澳台企业比重是半调节变量。由于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战略及其对于创新的重视,加之源于其母公司的技术转移,外商投资企业通常具有较高的创新绩效和效率,而外商和港澳台资本对于学历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亦在本文中得到了证实。
最后来看民营企业对员工学历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同样引入比重变量及其比重与学历的交互项,以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衡量企业创新绩效。从表3可见,民营企业比重与员工学历交互后员工学历阻碍了企业的创新绩效,且民营企业比重与员工学历交互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民营企业中员工学历对创新绩效的阻碍作用进一步加剧。而未引入交互项时民营企业比重与创新绩效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民营企业比重是半调节变量。虽然民营企业产权明晰,但其投资主体单一、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缺乏创新所需的雄厚资金和高素质人才,而技术创新中高质量的发明创造通常需要较大的固定成本以及大量投资予以支撑,具有不确定性、风险性、异质性、长期性和人力资本密集性等特性,因此创新成果通常难以预料,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创新风险。不仅如此,我国私营企业主要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技术创新往往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和附加值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上,所以在民营企业中员工学历对创新绩效的阻碍作用进一步加剧。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以上估计的有效性,本文进一步构建了包含所有变量在内的广义矩估计模型(GLS),对全体样本以及子样本的稳健性进行了检验。限于篇幅,此处略去检验结果的列示。而检验结果表明,当使用广义矩估计模型进行回归时,无论是企业员工学历变量还是产权结构变量及其交叉项,或是其他控制变量,其相应的系数符号和显著性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说明本文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运用第二次《中国经济普查年鉴》的数据,分别以企业新产品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代表企业创新绩效,并以各学历员工占总员工的比重和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代表员工学历,对中国内地全部工业产业不同员工学历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引入调节变量,检验了不同所有制结构对员工学历程度对于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员工学历越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越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对于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促进作用,相反,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对于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在引入所有制结构变量后发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显著抑制了学历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在外商和港澳台企业中员工学历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1)需要进一步在战略层面上统筹规划,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学历和素质。在“鼓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上加大对高等学位教育的投资和发展,同时鼓励面临产业升级的企业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提高员工的教育素质、发展技术创新;(2)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学历对于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由国家适时建立产业、创新基金对民营企业创新进行扶持补贴;(3)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一方面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明晰产权、落实经营责任、调整运营机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营资本等方式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同时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者进行创新的动力,发挥高学历员工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重点构建包括股票、股权、限制性股票股权、延期奖金机制等中长期激励手段在内的多元化薪酬体系。
[1] SCHULTZ T 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51(1):1-17.
[2] ARROW K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62, 29(80):155-173.[3] BOXALL P.The Strategic HRM Debate and The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6(3):59-75.
[4] DAKHLI M,De CLERCQ D.Human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Innovation:A Multi-Country Study[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4,16(2):107-128.
[5] ALEGRE J,LAPIEDRA R,CHIVA R.A measurement scale for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9:333-346.
[6] NELSON R,PHELPS E.Investment in Humans: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56(1/2):69-75.
[7] SUBRAMANIAM M,YOUNDT M A.The influenc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on the type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5,48:450-463.
[8] BARRACHINA, NAVARRO, CABRALES, ABRERA.Employment Relationships and Firm Innovation:The Double Role of Human Capital[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 23(2):223-240.
[9] Emilie-Pauline Gallié · Diègo Legros.Firms human capital, R&D and innovation:a study on French firms[J].Empir Economic, 2012, 43:581-596.
[10] 邓学芬,黄功勋,张学英,等.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宏观经济研究,2012(1):73-79.
[11] 祝树金.虢娟.开放条件下的教育支出,教育溢出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8(5):56-67.
[12] 吴延兵,刘霞辉.人力资本与研发行为:基于民营企业调研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9(4):1567-1590.
[13] 杨继明,冯俊文,李永忠.人力资源配置与区域创新有效性研究:技术吸收能力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10(1):95-102.
[14] 周建,任尚华,金媛媛,等.董事会资本对企业R&D支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沪深两市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1):67-77.
[15] 刘明瑞,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1):127-137.
[16] LIN C,LIN P,SONG F.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R&D: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0,93(1):49-62.
[17] ZHANG A, ZHANG Y M, ZHAO R.A study of the R&D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irm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 31(3):444-464.
[18] JEFFERSON G H,BAI H,GUAN X,YU X.R&D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6, 31(3):345-366.
[19] 吴延兵.不同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考察[J].产业经济研究,2014(2):53-64.
[20] TUSHMAN M,ANDERSON P.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6, 31(3):439-465.
[21] JAMES W.The Human Side:Best HR Practices for Today′s Innovation Management[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2, 45(1):57-60.
[22] 吴延兵.中国哪种所有制类型企业最具创新性?[J].世界经济,2012(6):3-29.
[23] BARRO R,LEE J W.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 32(3):363-394.
[24] WANG Y, YAO Y.Source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952-1999:Incorporating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14(1):32-52.
[25] 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2004(8):16-26.
[26] HALL J A,ROSENTHAL R.Interpreting and Evaluating Meta Analysis:Issue and Methods [J].Communication Monigraphs,1986, 18(4):88-102.
(责任编辑:张 丛)
Employees′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WANG Juan1,2,WANG Yi3
(1.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710055,China;3.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4,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data ofTheSecondChinaEconomicCensusYearbook,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he employees′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exists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mployees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bility. The higher the enterprise staff degree is, and the longer the staff get the education, the higher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While after considering different properties structures,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staff education on firm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state owned property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but in foreign and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enterprises, it′s promoting role becomes even more significant. Therefor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policy of composite-ownership be applied to promo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he employees′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In addition, it is essential to enhance the overall education level and quality of enterprise employees at the strategic level.
human capital;education background;innovation performance;enterprise property
10.15896/j.xjtuskxb.201606007
2016-03-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JY006)
王娟(1985- ),女,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时间] 2016-11-04
www.cnki.net/kcms/detail/61.1329.c.20161104.1736.006.html
F272.92
A
1008-245X(2016)06-00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