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教师专业成长新视点
2016-12-22谢慧敏
谢慧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了广阔的教学空间,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广州市荔湾区借助教育局网站平台,带领全区品德课教师,开展了“开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尝试构建起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它不仅为品德课教师提供了可信、可学、可借、可研的丰富资源,更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借助“教材研读”,强化“标准意识”
网络资源以超时空和共享的优势,使得教学资源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但是,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标准才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众所周知,课程标准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设计、教材编写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品德课教学应当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才能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然而,新课程实施多年以来,品德课教师忽视课程标准,或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得品德课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针对这一情况,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课题研究组专门设置了“教材研读”栏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分年段或主题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例如,围绕“我的家庭生活”这一教学主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低中年级要求“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高年级“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学习化解家庭成员之间矛盾的方法”。围绕历史题材教学,以五年级“思想家孔子”一课为例,解读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历史人物题材的教学目标。栏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题材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生发爱国热情,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产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教材研读”分析了历史题材教学的难度,如历史毕竟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存在一定差距,无法直接观察等[1],并帮助教师分析教材内容,明确教材定位,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教材,从而准确制定教学目标,为科学的教学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资源库汇集了相关题材教学的论文,为教师进一步提供教学参考和理论指引。
各学校品德课教师借助资源库中的课程标准解读和相关教学研究论文,认真学习、吸取同行的经验教训。由此,老师们日益重视课程标准的作用,认真研读各年段的课程标准要求,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不断深化,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研磨网络课例,提升教学技能
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如果没有教师学习,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眼光,教师的行动研究将不会启动。[2]品德学科资源库精选优秀课例,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以文档、视频的方式纳入其中,博采众长,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极好的参照。品德课教师通过研磨资源库中的课例,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
在课例研磨中,教师阅读课例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实录,从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程度、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学生学习参与度的呈现、教师如何驾驭课堂促进生成、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等方面,分析课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作出改进。
例如,“走访遗迹看历史”(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教材内容比较简单,需要教师拓展素材。执教教师计划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景况。但是,教师在研磨资源库的类似课例时发现,学生观看视频会有所感悟,但是这种感悟非常浅显,对历史的认识也不到位,情感很难被激发。在浏览诸多课例后,教师找到了解决之策——融合各学科资源。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详细介绍了相关历史事件和背景,如圆明园的园林杰作和艺术宝藏既体现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也暴露了封建帝王的挥霍无度;面对英法侵略军,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委曲乞和,迟迟不定战守之策等。于是,教师调整了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借助语文课所学知识,回顾这段历史,分析事件及其历史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的广度,由此激活了历史,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课例研磨以课论教、以学论教,激发了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兴趣,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如今,许多品德课教师在备课时都会借鉴资源库的资料,研磨参考课例中的教学技巧、解决课堂生成的方法,从中获得启发,进而不断突破自我,改进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潜心淬炼课堂,助力专业发展
“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荔湾区坐拥独具特色的西关文化,为品德课教学提供了鲜活、丰富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也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实施建议。实践中,许多品德课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将西关文化资源引入课堂,但往往浅尝辄止,对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为此,品德学科资源库设置了“同步素材”栏目,整合西关文化资源,为教师提供参考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这些资源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呈现了西关乃至整个广州的地域文化、历史特点等,贴近学生生活。教师们可以下载课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修改后使用,亦可整合参考课件和素材,自主设计课件。例如,针对“从家乡看祖国”(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一课,教学资源库提供了诸多教学设计和案例,并配有4个课件、20余张图片、6个音频、2个视频、13张学生成果照片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素材。这些为品德课教师全面把握西关文化资源,潜心挖掘其教育价值奠定了基础。
同时,资源库从不同的视角,精选了一些优秀课例作为范例,帮助教师通过研磨范例,领悟课程资源开发之真义。例如,“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旨在让孩子认识家乡,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自然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资源库为教师精选了诸多优秀课例,从不同角度展现西关文化的教育价值,能帮助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本土资源,提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笔者在备课时,研究了资源库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自身的教学设计,选择下载相关素材;之后,结合执教班级学生实际,完善了课(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笔者带动全校教师学习使用资源库,不断提高品德课教师对西关文化的认识,将其更好地融入教学。如此,品德课堂既根植西关文化大环境,又立足校本特色,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愿望。
在“利用教学资源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中,许多品德课教师认为,“资源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助于教师备课、拓展和整合教学内容、做课前准备”“资源库为备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库内的教学资源体现本地区域特色,有利于组织适合本区学生的体验和个性化的活动”。老师们对教学资源库的广泛认可不仅证明了资源库建设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教师对品德课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从借助资源库获取丰富的教学素材,改进教学设计,到立足校本,激活西关文化资源,品德课教师在用实践行动淬炼自己的课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这种理念的深化必将促进品德课教师获得长足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池昌斌.历史题材品德课教学应体现四种意识[J].中小学德育,2009(9):14.
[2]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7.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
广东广州 510145)
责任编辑 毛伟娜